给定资料1 某报《读者来信》栏目收到四封反映乡镇土地利用情况的信件,摘录如下: 信件1:近日,我到H镇下乡,该镇分管信访工作的干部向我诉苦:“现在乡镇信访案件有一部分是由基本农田植树引发纠纷导致的,地邻打架斗殴、上访告状的不少,解决起来很棘手。” 我的

admin2019-08-16  23

问题 给定资料1
某报《读者来信》栏目收到四封反映乡镇土地利用情况的信件,摘录如下:
  信件1:近日,我到H镇下乡,该镇分管信访工作的干部向我诉苦:“现在乡镇信访案件有一部分是由基本农田植树引发纠纷导致的,地邻打架斗殴、上访告状的不少,解决起来很棘手。”
我的一位朋友,在本村和附近村以800元至1000元每亩的价格租种土地700多亩,其中约70%是基本农田,搞苗圃生产。由于苗树滞销,难以兑现租金,矛盾隐患不小。同时,因苗圃管理失当,导致基本农田质量下降,流转土地的农民怨言大。
    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及《关于坚决制止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等行为的紧急通知》等法律法规,强调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制止任意改变基本农田用途的行为。但我作为一名基层国土资源管理人员,在执法实践中,常常遇到一些农户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挖塘养鱼等非法违规行为,处理起来比较棘手,具体该如何处罚并没有明文规定。
    信件2:我有一位堂弟是种粮大户,他在村里承包了600多亩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据堂弟说,除去人工费、成本费,一年下来,承包土地经营性收入有40多万元。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村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十九大报告为农村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给众多种粮大户吃了“定心丸”。
    但是,在一些山村,由于自然生产条件差,种田人工成本高、收益低、劳动强度大,有些农民认为种田没有打工来钱快,纷纷外出打工,出现了一些山村土地撂荒的现象。
    信件3:我赴外地出差,经过一片苹果园,路边车上摆满了不同品种的苹果,引来过往行人驻足购买。据一位商贩介绍,这片苹果园原是基本农田,因种植粮食作物利润少,前几年农户种上了果树。他说:“种粮食一亩地的纯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一亩苹果能收入6000多元,可比种粮强多了!”当被问到农田种果树是否符合规定时,这位村民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基本农田不种粮种了树,还仍然拿着国家发放的种粮补贴,我们也感到这样不对,但种树收入很诱人。”
    信件4: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要改变农地经营过度分散、作物种植“百衲衣”式的现状。为此,土地流转便成为一种经常性做法。
    我在农村的大伯,上了年纪,无力耕种,便将家里的田地流转了出去。但令大伯没想到的是,流转出去的几亩地根本没有搞原先承诺的集中连片农作物,而是建起了一排排做机械铸件加工的厂房,污染严重。看着耕种了几十年的田地被糟蹋了,大伯心里不是滋味。过了一段时间,村委会打来电话说,因擅改农田使用性质,违反了土地管理法,加工厂被查封了,需要大伯回去协助调查,处理“遗留问题”。大伯一听违法,脸都变白了,赶紧连夜乘火车往老家赶。
    给定资料2
    H村传承“枫桥经验”,在推进乡村治理创新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一切从H村两轮并村说起。2004年10月和2017年3月,市委、市政府两次决定对部分行政区进行调整,将18个村并入H村。
    并村并非简单叠加。一村之民团结一心尚且不易,19个村融为一家更是难题。H村人就曾面临“成长的烦恼”:老H村民人均收入“遥遥领先”,他们担心自身利益受损;新H村人则担心沦为“二等村民”,不能享受同等待遇。
    怎么办?H村领导班子经过充分调研,果断提出“并村先并心”的理念,切实实施“一分五统”的管理办法。“一分”即村企分开,集体企业与村在政治和经济上相互独立。“五统”即财务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庄统一规划建设。
    为了巩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H村坚持“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教育理念,以专门成立的村党校为阵地,每半个月开展一次党员学习,每个月开一次党员会议,还邀请专家、教授到H村授课,实现了党建提档升级。
    H村党委副书记介绍,H村历时30多年,不断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生态公约》《村民道德公约》,对尊老爱幼等乡土传统和建设规划等现代秩序各领域进行规定。
    随着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大量外来人员涌入H村。面对瞬间增多的劳动争议纠纷,H村也作出了硬性规定:党员干部办事必须“奉献、公平、公正、公开”;倘若党员干部与普通村民吵架,首先受到处理的是党员干部;倘若村民与外来务工者发生争执,首先受到批评的是村民。一位“三农”研究学者对此表示,正因为有这样一种“不公正”,才带来另一种视角的“公正与稳定”。
    除了乡村自治外,H这个现代化的村庄,还有着一套基于法治精神的城市治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户籍办理、外来人口登记、医保报销等事项,都能在村委会大楼一楼的便民服务中心快速办结。绿化种植管理有花木组,房屋建设有村建办,卫生检查有督查办,找工作到劳务市场办,有矛盾纠纷找综治办。
    为规范管理行为,H村每年投入上百万元,成立了由2名法律硕士、4名法律专业本科生、10名常驻工作人员组成的法律事务部,全权负责村内各类争议纠纷案件的处理。综治办3天内无法解决的事项,将移交至法律事务部研究,如研究发现存在违法犯罪则移交公检法部门,依法处理。
    与此同时,H村通过培育和弘扬健康向上的“H精神”,强健乡风文明“软实力”。对优秀干部、优秀村民、新乡贤等都给予表彰奖励,传递道德正能量,引导农民群众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
    H村拥有博物馆、图书馆、陈列馆、民俗馆、H报、艺术团,编撰《H村志》《H村民读本》,传唱《H之歌》,形成提振人心的“H文化”,春风化雨般浸润着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给定资料3
    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某经济论坛以“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为话题,组织了一次访谈。受邀的嘉宾包括领导干部颜区长、果树合作社阙理事长、“三农”专家李教授。
    主持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现代农业体系怎么建,今后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我们从不同侧面,邀请三位嘉宾来探讨四个方面的问题。
    对第一个问题的探讨:
    颜区长: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打好结构调整“组合拳”;现代农业生产体系,要用现代装备、技术手段武装农业;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重点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解决今后谁来种地问题。
    阙理事长:从实践看,没有哪种模式能包打天下,各类主体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各司其职。龙头企业负责定标准、跑市场,合作社负责社会化服务,农户负责田间生产。要注意的是,新型经营主体应该带动农民,不能与农民争地,把他们挤出农业。
    李教授:从全国看,目前新型经营主体总量已达290万家,土地流转面积占到35%左右。土地流转整体上是件好事,但要坚持合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不能靠行政手段干预流转。
    土地流转、合作经营、土地入股等不同经营模式各有所长,具体采取哪种形式,还是要尊重农民的意愿。从理论上说,土地入股对农民而言是最好的方式,但实际上,如果分红问题解决不好,这种方式也显示不出优势。
    对第二个问题的探讨:
    颜区长:家庭经营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最适应农业自身规律。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这也传递出明确信号,创新经营体系不是另起炉灶,农户作为农业经营主体的地位不能变。规模经营是必然趋势,但农业规模不单指土地规模,也可以是服务规模。农民老龄化并不可怕,通过全程社会化服务,一样可以提高农业效率,迈向现代化。
    李教授:家庭经营是极有生命力的农业组织形式。在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美国、日本等国家,没有一个不是以家庭经营为主。在美国,公司化的农场也才占2%。现在我国家庭经营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经营规模较小、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家庭经营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迈向现代化:一是生产要素融人,农户把土地流转并入股,参与新型经营主体的生产活动;二是农户土地不流转,通过购买社会化服务等方式参与现代农业;三是打造“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现在各地经营体系创新很多,未来还会涌现出更多的新形式。
    阙理事长:村里的合作社采取“三股确权”:一是村集体入股,借助政策支持,整合各类资源,投资配股10%,每年提取利润的10%作为村集体收入;二是合作社资金入股,占股40%,负责经营管理;三是农户土地入股,人股农户占股50%,每年提取50%利润,按亩分红。这样,农户收益占到大头,大家的利益和产业紧紧捆在一起。
    李教授:当前一些工商资本下乡,大规模流转土地直接从事农业生产,这种现象值得注意。现实中很多公司种地是赔钱的,有的公司经营不下去“跑路”,损害农民利益。政府要鼓励支持工商资本把重点放在产前产后领域,尤其是产后,在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在二产、三产方面发挥更大优势,提高农业附加值。
    对第三个问题的探讨:
    李教授:农业发展的最重要功能是满足人们的食品消费需求。一方面,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食品消费趋于饱和,而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日益提高;另一方面,粮食等农产品不断增产丰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极限。缓解这些突出矛盾,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要让人们吃饱、吃好,还要吃得健康;不仅满足人们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还要满足农业观光休闲等服务性需求,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加快农业发展动能转换,让农业真正成为能赚钱、有吸引力的产业。
    阙理事长:我们打的是“特色”牌,人无我有。我们的仙桃李品种,是和专家一起边种边试,花了四年时间才育出的新品种,甘甜多汁,清香入鼻。而且在我们市就此一家,全程绿色化生产,消费者吃得放心,市场自然认可,最高时1斤卖到40元。今后产量高了,价格可能会落,但后期村里的农旅项目会上来,产业链条长了,农业文章就做活了。
    颜区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紧跟市场,提高供给质量,突出“特色”和“绿色”。我们区启动了“农产品绿色行动”,从农业生产各环节入手,严把5个关口:土壤净化关、农资进入关、生产记录关、产地准出关、市场准入关,目的就是打造我区绿色、健康、安全、放心的农产品品牌。
    对第四个问题的探讨:
    阙理事长:最盼的是灵活的用地政策,村里离主城区只有20分钟车程,下一步合作社发展农旅项目,最大的难题就是土地。另外,合作社贷款难,经营的土地不少,但银行不认,这几年总共贷过两次款,都是拿自己的房子做抵押,最多一次贷了15万元,希望金融惠农政策能再加把劲。
    颜区长:现有的补贴政策多数是普惠性的,不管种没种地,都能拿到补贴。应进一步完善补贴政策,按“谁种地、谁受益”原则,精准补贴给职业农民、专业农民,让会种地、能种地的人不吃亏,农业未来才有希望。
    李教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农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目标定位应为优质安全生态增收,不应继续过分追求单纯的高产高效,要把提高品质和安全性放在优先位置。应改善支农公共资源配置。未来要在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分配方面深化改革,要把农民增收放在首位,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的新需求。
  主持人:(结束语)
给定资料4   
    走进Y县,走近两年前到过的W村。眼前,还是那条济民沟吗?当时的情景仍在脑海:河道狭窄,荒草丛生,了无生气。如今,这条小河沟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十里画廊”。
    “到了3月,站在岸边,满眼都是花红树绿。秋天,树枝上挂满鲜果,十里飘香,城里人都跑来采摘、垂钓、健身。”本市一生态农业公司董事长说起眼下的变化关不住话匣,“大棚里种的葡萄、西瓜,品质好,不打药,卖价高。2017年,葡萄每斤卖16元,没出棚就被抢购一空。”
    “十里画廊”建设规模3000亩,其中W村人股土地1000亩。目前,项目投入2000多万元,计划总投资2.5亿元,还将开发农业生态园、开心农场、水上乐园、生态餐厅等特色项目。
    济民沟淌起富民水,“十里画廊”画出了党的十八大特别是近三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引下,Y县找准路子,压实作风,带动22551户55984人率先脱贫的轨迹。
    在S村的现代化鸭棚内,上千只鸭子摇摇摆摆,吃料、喝水、下蛋。60岁的老史正在捡鸭蛋。他对我们说:“弯弯腰,一天工钱七八十元,还想啥?”
    老史患有小儿麻痹症,干不得重活。两口子守着4亩地,只够吃穿,总在贫困线上熬着。
    想脱贫,要资源。可老史掰着指头算了算,手里除了几亩地,啥也没有。缺项目,缺技术,缺市场,种植、养殖都不敢试。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放在贫困户手里,效益提不上来。流转给‘能人’,适度规模经营,才能形成产业,带动大家致富。”S村村支书说,村里到外地引项目,看中一牧业公司。对方免费提供鸭苗、技术,保底回收鸭蛋,免去后顾之忧。
    听说有好事,村民并不信。村干部小史第一个站出来,成立合作社。132家贫困户陆续响应,以每家到户增收资金8000元入股,凑够105.6万元,一期流转70亩地,建设16个鸭棚。
    “土里有金子,就看你咋挖!”小史说,大棚养殖10万只蛋鸭,一个月产蛋5万多颗。每颗蛋保底价卖1.4元,最高可卖2元。产蛋期后,每只肉鸭能卖100元。2017年养鸭,纯收入200多万元。2018年,规模再扩大一倍,带领村民稳定脱贫。
    老史算了笔账:把2亩地流转出去,每年地租收入2000元。从2017年开始,入股分红,连分五年,每年1000~1500元,总收人9600元。“有地租,有分红,有工资,三项加起来,一人一年挣3万多元。”
    养10万只鸭,有没有污染?面对我们的担心,小史胸有成竹:鸭粪混合稻糠,是上好的有机肥;冲洗的废水流入池塘,种荷花,放鱼苗,收藕、卖鱼能挣钱,还能形成景观。
    2017年,Y县整合涉农财政资金5.2亿元,发放产业直补资金2311.818万元,帮助23000多户贫困户增收。创新金融扶贫,以科迪集团为依托,推广“奶牛贷”,鼓励贫困户利用5万元小额贷款,购买3头奶牛,托管给科迪集团饲养。双方签订五年合同,贫困户每年到期分红,年增收3600元。
    最近三年,Y县实施“凤还巢”工程,吸引10万人回乡创业。“十万城归”创办8458家企业,带动5万多人就业,其中贫困家庭劳动力达4100人。
    没进城郊乡G村,就听到一件新鲜事:流转土地人股,发展“竹海”乡村游,五年不给分红,竞无一人反对。
    可能吗?带着疑问,我们走进G村的自然村M村,身处“竹海”,别有一番情趣。
    在公园,随便问村民,都说村子离县城5公里,发展乡村游,前景“好得很”。再问“五年不分红,怕不怕?"又答:“相信村干部,一定能干成。”
    村民的心为什么这么齐?恰逢晌午,村里的“以孝治家大食堂”飘来饭香。近看餐厅,20多位“顾客”已然坐定,清一色白发苍苍。   
    “开饭喽!”一个个“红马甲”志愿者手托餐盘,鱼贯而入。老人们举动筷子,边吃边聊,整个餐厅洋溢着欢快和幸福。
    有志愿者送上一盘菜,高声介绍:“村里年轻人出钱,请70岁以上老人吃‘爱心餐’。先到先请,每周一次,‘请客时间’一下子排到2019年2月!”
    “‘爱心餐’,只是以孝治家的一个活动。”回乡办教育的小凡说,村里有“爱心茶馆”,老人喝茶一律免费;设道德讲堂,每月请专家讲孝善文化;把每月初一、十五定为“母亲节…‘父亲节”,鼓励子女回家,给父母做顿饭、洗洗脚;每年举行好媳妇、好婆婆评比,当众颁奖。
    “因为‘孝善’,有了共同话题,有了活动载体。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根儿上支撑‘五年不分红,发展乡村游’。”M村村支书说。
    回想过去,并不轻松。2016年上半年,M村为找准发展路子,开了11次会。有人说,种果树;有人提议,不如养猪。村干部外出考察,提出建议:种果树,没基础,且比不过邻村;养猪风险大,环保不允许,不如种雷竹。“一来产竹笋,每亩每年纯利7000多元;二来北方产竹少,观赏价值高,能吃上旅游饭。”
    多数村民同意,以土地人股,成立种植合作社、旅游开发公司。也有人担心,村民有穷有富,咋能保证“不落一户”?村民商定,各取所需,灵活人股:除土地入股外,富裕户可以增资入股、以流转土地入股,贫困户可以劳动入股、以到户增收资金入股。最终,M村95%的群众参股,全村460亩地,安排400亩种雷竹。
    人心齐,村变美。G村颜值提高,气质更佳。村外,300多亩玫瑰园、200亩中药材园、100多亩菊花园已成规模。村内,乡居竹屋、农村公园、儿童乐园,吸引城里人来过年。有人创办中学,整理本村《家训》,倡导设立“四知亭”,助力国学文化游;有人种植中药材,引人中医“雷火神针”,发展中医体验游;有人大学毕业,回乡加入旅游公司,专做竹艺装修、竹屋改造。
给定资料4是某学习考察团走访Y县几个村庄看到的情况。假设你是随行人员,请写一份考察报告供领导参阅。
要求:内容充实,条理清晰,语言简洁顺畅,不超过600字。

选项

答案 关于Y县乡村建设的考察报告 党的十八大特别是近三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导下,Y县找准路子,压实作风,带动群众脱贫致富,走向乡村振兴。本次学习考察团对Y县的几个村进行了实地走访,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Y县乡村建设的主要举措 一是改造废旧河道,打造“十里画廊”。通过河道经济,推动产业扶贫,打造观光农业休闲基地。 二是土地流转给“能人”,适度规模经营。引进项目,成立合作社,农户通过租地、入股等实现稳定脱贫。 三是创新金融扶贫,推广“奶牛贷”。实施奶牛托管给大企业养殖,解决贫困户稳定增收问题。 四是注重发展生态产业链。鸭粪制有机肥,废水流入池塘,种荷养鱼,可挣钱也可观光。 五是实施“凤还巢”工程。吸引人才回乡创业,带动就业。 六是弘扬以孝治家。建“以孝治家大食堂”等,设道德讲堂,设立“母亲节”“父亲节”,举行好媳妇、好婆婆评比。 二、Y县乡村建设的主要启示 一是生态建设与实现脱贫合而为一。依托生态建设项目调整乡村产业结构,实施生态建设、贫困户增收相结合的综合举措,不仅可以实现生态建设,还可以保证村民脱贫致富。 二是因地制宜,创新发展。从实际出发,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广开渠道,创新投资机制,创新发展模式。三是发挥村干部带头作用,文化建设助推村民齐心。Y县各村经济发展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村干部的带头作用。以孝治家等村文化建设让全村人齐心协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和生态产业的持续发展。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fNfe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随机试题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