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事项 1.本次申论考试分题本和答题纸两部分。 2.要求书写清楚,卷面整洁。 3.本次申论试卷共有3个问题。 二、给定资料 材料1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

admin2012-03-19  35

问题 一、注意事项
    1.本次申论考试分题本和答题纸两部分。
   2.要求书写清楚,卷面整洁。
   3.本次申论试卷共有3个问题。
二、给定资料
    材料1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
   大运河是人类罕见的、部分仍在使用的、线型跨区域的、文化与自然相结合的大规模遗产。它比长城更为古老,但远不及长城名声在外。在吴王夫差开挖运河100多年后,作为万里长城前身的燕、赵、秦长城才开始修筑;虽然开运河和筑长城的构想,同样是出于军事的需要,但长城是用于防守,运河却是为了进攻。更不同的是,随着冷兵器战争时代的过去,长城的实用价值逐渐淡去,而运河则不断浇灌着中国经济的繁荣,催生出一个个明珠般的城市。
   190.25公里的苏伊士运河建成后,大大缩短了从亚洲各港口到欧洲的航程,马克思将其称之为“伟大的航道”。总长82公里的巴拿马运河,被誉为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和“世界桥梁”。上述两条河流,被誉为世界上最具有战略意义的两条人工水道。但与长达1794公里的中国京杭大运河相比,却在多个方面黯然失色。
   据《越绝书》记载,秦始皇从嘉兴“治陵水道,到钱塘越地,通浙江”。大约2500年前,吴王夫差挖邗沟,开通了连接长江和淮河的运河,并修筑了邗城,运河及运河文化由此衍生。
   我们今天所说的京杭大运河开掘始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在漫长的岁月里,京杭大运河主要经历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到了隋朝,隋炀帝动用几百万人,开凿贯通了大运河,这为以后国家的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大运河从隋代开始全线贯通,经唐朱发展,最终在元代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京杭大运河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价值堪比长城,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其长度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
   京杭大运河自北向南流经京、津2市和冀、鲁、苏、浙4省,贯通中国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和一系列湖泊;从华北平原直达长江三角洲。沿线地形平坦,河湖交织,沃野千里,自古是中国主要粮、棉、油、蚕桑、麻产区。人口稠密,农业集约化程度高,生产潜力大。迨至近代,京津、津浦、沪宁和沪杭铁路及公路网相继修建,与运河息息相通;沿线各地工业先后兴起,城镇密集,是中国精华荟萃之地。
   京杭大运河显示了我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镇,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凝聚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大运河与长城同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保护好京杭大运河,对于传承人类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材料2
   京杭运河一向为历代漕运要道,对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曾起到重大作用。
   19世纪海运兴起,以后随着津浦铁路通车,京杭运河的作用逐渐减小。黄河迁徙后,山东境内河段水源不足,河道淤浅,南北断航,淤成平地。水量较大、通航条件较好的江苏省境内一段,也只能通行小木帆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运河进行了大规模整修,部分河段进行拓宽加深,裁弯取直,新建了许多现代化码头和船闸,航运条件有所改善,使其重新发挥航运、灌溉、防洪和排涝的多种作用。1988年底建成的京杭运河和钱塘江沟通工程已将江、河、海衔接起来,构成了以杭州为中心、京杭运河与长江、黄河、淮河、海河、钱塘江五大水系相连通的水运网。季节性的通航里程已达1100多千米。江苏邳县以南的660多千米航道,500吨的船队可以畅通无阻。
   全长1794公里的京杭大运河,全年通航里程却只有877公里。停留在人们印象中的京杭大运河其实早就分成了半程繁忙、半程荒芜的状态。目前,以济宁为界,运河北段处于干涸状态,南段有水通航。对于北段是否要恢复通航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表示,他并不赞成为,配合大运河申遗,把历史上的航运从杭州一直再通到北京,而要进行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论证。“不能人为地为了申遗或者旅游,而把大运河重整为一条景观河道。”
   材料3
   太湖平原是中国最早开凿运河的地区。《水经注》云:徐偃王“欲舟行上国,乃沟通陈、蔡之间”。由于“沟通陈、蔡之间”的运河早已无迹可寻,人们一般以春秋时期开凿的邗沟为京杭大运河的始凿。邗沟开凿于春秋时期的公元前486年。在此之前,吴国先后打败了越国、陈国、蔡国、鲁国和宋国,为了向北运兵进攻齐国遂开凿了邗沟。
   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春秋时邗城在今汀苏扬州市北五里蜀岗上,邗沟在蜀岗下,沟水由城东南今铁佛寺前向东至螺丝桥,冉由湾头北上,穿过今高邮南三十里的武广湖(后名武安湖)与陆阳湖之间,进入樊良湖,再向东北入博芝湖(即广洋湖)、射阳湖至山阳(今淮安楚州)以北末口,汇入淮水,全长约四百余里。
   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河是扬州的母亲河,扬州城因此也是最古老的运河城。因年久淤湮,邗沟故道今存长约1400米,新修桥墩上嵌有清时“邗沟桥”石额。
   隋朝建立后,为了适应统一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需要,遂以京师(今陕西西安)、东都(今河南洛阳)为中心,经过统一规划、施工,先后开凿了由京师东出黄河的广通渠,沟通淮河流域、江淮平原、太湖平原的通济渠、邗沟、江南运河和沟通黄河下游、海河流域的永济渠,完成了南北大运河的全线贯通。
   元朝建都大都(今北京),一改先前以关中君临天下的格局,大运河的布局亦相应由东西向改为南北向,并先后开凿了济州河和会通河,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南达杭州的京杭大运河,其水路的走向,与今日的京杭大运河基本一致。
   在京杭大运河的演变过程中,有一个人不能忽略,那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专家、元都水监郭守敬。会通河开通以后,通州(今北京通州)至大都(今北京)之间仍需陆路搬运。为使漕船可以直达大都,郭守敬提出开凿通惠河的建议,元世祖“览《奏》喜曰‘当速行之’”。在郭守敬的主持下,元二十九年(1292年)春天动工,至元三十年(1293年)秋天完工。至此,南起杭州,北至北京,连接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的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
   由于明(成祖以后)、清两代相继建都北京,所以明、清两朝和元朝一样竭力维护京杭大运河的通航,运河沿岸屡次出现了繁荣景象。清朝康、雍、乾三朝鼎盛时期,在大力治理京杭大运河的同时,又大治黄河,所以存清中期黄河、淮河和运河一度相安无事,确保了水运的畅通。及至乾隆后期,尤其嘉庆、道光以后,中国开始陷入内忧外患的境况,也因而疏于河工,致使大运河艰涩日甚一日。
   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北徙,冲垮张秋镇运堤,挟汶水走大清河至利津入海,安山以北运河因此干涸。同治(1862—1874)年间漕粮改以海运为主,仅十分之一仍由河运。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漕粮全部改折,漕运停办,历代朝廷所苦心经营的京杭大运河漕运从此日薄西山,大运河日趋残破。
   民国初年,北京通州的通惠河,河道犹存,但缺水断航,船舶早已绝迹。
   山东境内的鲁运河,黄河以北一段,先前借黄济运,泥沙大量沉积,河床早已淤塞;黄河以南一段,水源尚较充足,但闸坝多已废圮,调剂水源已有困难,致使半数河道淤塞,剩下的另一半仅能勉强维持小型船只通航。
   江苏淮阴至扬州的里运河,所经为平原地区,湖泊广布,河网密集,水源较为稳定,千担以下民船可畅通无阻,吃水较浅的汽船可往返行驶。
   长江以南的江苏运河,除江苏镇江京口常受江潮冲击、浙江杭州钱塘江江岸常受海潮侵扰外,其余河段水源丰富,可以终年航行无阻。
   材料4
   2006年5月12日,在北京运河南新仓遗址,全国政协“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团一行50余人从这里出发,开始了新世纪以来对京杭大运河最火规模的一次全程考察。记者随团考察了京杭大运河沿线部分河段。一路行来,记者深刻感受到,运河保护与申遗之难,关键难在经济运河与文化运河的纷争与平衡。
   河北省廊坊市是大运河出北京后流经的第一座城市,全长21.6公里的大运河廊坊段承担着北京和廊坊两地洪水下泄和污水排放的双重功能。由于20世纪70年代初海河整治时对这一段进行了裁弯取直,河水流速加大,导致运河两岸坍塌严重,其中曹店村段坍塌长800米、宽80米,河岸距村民住房不足50米。
   运河天津段与廊坊段功能基本相似,由于上游和本地污水下泄,加上缺乏其他补充水源,天津和廊坊段运河自净能力较弱,部分河段常年为五类甚至劣五类水质。在黄河以北的大运河许多河段,污染,、坍塌甚至干涸的状况较为普遍,人们在这些河段已经很难感受到运河文明的伟大。
   三千里大运河纵贯南北,其河床的历史最高点位在山东济宁的南旺镇。明朝初年,为解决运河水源丰歉不均、船舶至此无法通过的问题,民间治水专家白英献策,建造了著名的南旰水利枢纽工程,从大汶河引水济运河。汶河水经南旺分水闸分流,三分往北流、七分往南流,因此留下了“三分朝天子、七分下江南”的传奇,并保证了这段运河“水脊”常年顺利通航。
   然而,记者发现,由于黄河改道从山东利津入海后这一段运河不再通航,这一工程已就此废弃并被大众遗忘。当年发挥作用的分水枢纽工程已经难寻踪迹,剩下的禹王殿、观音阁等遗迹也已蛛网密织、破败不堪。水利专家认为,这一工程是三千里大运河科技含量最高的一项工程,堪与世界遗产都江堰齐名,如不及时加强保护,这一重要的遗迹可能面临消亡的危险。
   而其中蕴藏着的经济利益与文明价值之间的矛盾,也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以解决污染问题为例,“逐水而居”的化工产业是造成部分运河河段污染严重的“罪魁祸首”:给运河保护划定多大的沿线核心区、缓冲区,将意味着不仅新的化工企业不能落户这一化工产业偏爱的“肥沃土壤”,已有的化工企业也面临提高污水处理成本甚至撤并关停的命运;短期来看,地方经济发展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同样的道理,对于运河文化遗存不同保护等级的划分,可能意味着在保护这此遗存的经费投入上,国家或者地方将成为主要的支付者。因此,一些重要的文化遗存在地方政府“等、靠、要”的游移观望中,逐渐走向消亡。
   材料5
   如今,很多文史考古界的专家、政协委员正在为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而奔走,为维护其中华文化象征以及遗产廊道和生态廊道的地位而呼号。
   有人发出疑问,在城市化浪潮奔涌,交通手段日新月异,很多河道已经断流甚至废弃的今天,这条京杭大运河还值多少钱?
   尽管运河已难再现历史上曾有的航运辉煌,但很多专家和沿河城市的决策者却发现了运河蕴涵的新价值。目前,大笔大笔的钱正投向运河,保护、利用、开发建设之风劲刮。作为比巴拿马运河早2245年,比苏伊士运河早2364年,比“运河之王”土库曼运河早2443年的运河,京杭大运河的文化深层价值是难以用简单的经济标准来衡量的。即便如此,经济利益与文明价值并非不能两全,一些先行起来保护运河的地方已经从中受益,经济运河与文化运河在这里交融绵延,和谐相处。
   在山东聊城,启动于1999年的大运河聊城段整治工程,使运河沿线不少历代漕运遗迹露出真容;往已经修复的20多公里运河河道上,共发掘出了船闸、古桥、码头等古代遗迹近30处,并基本上按照“修旧如旧”原则进行了修复。荡舟聊城运河,河水清清,杨柳依依,沿线古桥、古塔、古寺随处可见,石雕、石刻、庙宇遥相呼应,好不惬意。目前,以古运河为代表的旅游产业已经成为这个城市的支柱产业。
   精明的北京通州人更是把运河保护和人文奥运紧密联系存了一起。“一枝塔影认通州”,燃灯塔是通州的标志,也是当年运河千里漕运最北端的终极标志。近年来,通州斥千万巨资,向全球公开招标进行运河城市段的规划,目前已初见成果。根据总体规划,围绕运河整治、疏浚、恢复古道等总投资将超过100亿元。据了解,通州运河文化景观带已被列入北京2008年人文奥运六景区之一。届时,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有望在欣赏北京奥运的同时,徜徉活力再现的通州运河,在休憩之余感悟古老的运河文明。
   材料6
   据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已经80多岁高龄的罗哲文介绍,20世纪80年代我国申报长城等第一批世界遗产时,专家们就提出了“大运河申遗”的建议。但当时普遍的观点认为“文物是固定的,运河是流动的”;而且大运河一些河段已经干涸、部分河段污染较重、一些河道已经改变,因此大运河不适合申报世界遗产。
   根据《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应当满足以下六项价值标准之一:一是人类创造的智慧的杰作;二是一段时间内或文化期内在建筑或技术、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中一项人类价值的重要转变;三是反映一项独有或至少特别的现存或已消失的文化传统或文明;四是描绘出人类历史上一个重大时期的建筑物、建筑风格、科技组合或景观的范例;五是代表了一种或多种文化,特别是存其面临不可逆转的变迁的传统人类居住或使用土地的突m范例;六是直接或明显地与具有突出普遍重要意义的事件、生活传统、信仰、文学艺术作品相关。在联合围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最新一版《行动指南》中,遗存运河和文化线路作为新的世界遗产种类已经赫然在列,而且国外已经有运河成功申报世界遗产的先例。此外,加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主要借助大运河河道调水)通水在即,京杭大运河正在迎来新世纪以来最好的保护与申遗良机。
   2006年3月,58位政协委员联合向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提交了一份提案,呼吁从战略高度肩动对京杭大运河的抢救性保护丁作,并在适当的时候申报世界遗产项目。
   2006年5月24日,全国政协“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团成员齐聚运河南端的名城杭州,一致通过《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杭州宣言》,明确了“大运河与长城同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的重要地位,并呼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出发,全面启动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
   运河申遗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那么,运河离中遗到底有多远呢?
   大运河浩浩荡荡,从北京城一路向东南穿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最后联通钱塘江,千百年来氤氲着“中华富庶与文明”的气息,哺育着中国东部一半以上的英雄儿女。也正是因为大运河工程之浩大,流域之广阔,古迹之丰富,从而使运河遗产保护与以往任何一项世界遗产相比,其难度几乎有过之而无不及。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运河的传统运输功能已经改变,河道、沿河风貌和人民生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当前又面临着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严重挑战。如果再不加强保护,大运河的历史文化遗存、风光景物和自然生态环境就会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坏,真实性和完整性就会不复存在,这将是中华民族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对大运河进行抢救性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到了紧要关头。
   国外一个小水沟都能成为旅游景点,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反省。在许多古老的欧洲城市如伦敦、威尼斯等都有运河,至今已成为城市的重要景观。这些城市建立的博物馆、美术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比利时著名的运河城市布鲁日市内有十多个博物馆,与运河一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在每年八月举办的“运河节”里,这些博物馆的各种文化活动成为节日里的亮点。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等地在运河及其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此外,我们的民众素质能否保证,在运河不断延伸的航道上,还运河一个像莱茵河一样清洁舒爽的身躯;如是,则运河保护“干涸与污染之难”均解,文物保护亦可期也。
   材料7
   京杭大运河足与长城齐名的人工工程之一,她与长城在中国地图上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人”字。有人说运河代表的开放精神较之于长城代表的封闭思想更为先进。“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是唐代诗人皮日休对运河的诗论。作为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运河,大运河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沧桑风雨,目前在航运、水利等方面仍发挥着巨犬作用。
   大运河不仅是一条运输线,更是一条文化带和遗产长廊。大运河串起了一系列明星般的古城:南北两端是北京和杭州;沿线是苏州、镇江、扬州、淮安、徐州、济宁、聊城、临清、天津等。除了文化名城,大运河更汇聚了中华文化顶尖级的东西:衣被天下的丝绸、名闻遐迩的陶瓷、香飘万里的茶叶……四大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亦都诞生于运河沿线。
   京杭大运河影响着中国普通百姓的日常牛活,是灌溉水源、舟楫之利、浣衣淘米甚至爱情的原生地。如果说长城是一尊精神的雕塑,那大运河则是一派灵动的生活,是实实在在的滋润。大运河显示出来的宽厚、责任、爱和奉献的美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我们深情地称之为母亲河。这透明、悠长而灵性的生命水,串联起繁华与生机,创造了静寂与平和,荡漾着激情与欢畅,记载下苦难和沧桑。这条河流,是一代代中国人情感的归宿。
   “大运河申遗”不是目的,而是大运河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唤起全人类对她的关爱意识的最佳方式。我们既然把大运河视为“母亲河”,那么就应当维护她的圣洁、她的明媚、她的永恒!
假如你是运河沿岸A省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为配合运河申遗下作,请你为大运河的历史拟定一份时间简表,使人清晰明了地了解大运河的历史沿革。
   要求:写明要点即可,不必写成表格。不超过500字。

选项

答案1. 春秋时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下令挖掘邗沟,人们以此作为京杭大运河的始凿,运河及运河文化由此开始。 2. 隋朝时期,隋炀帝先后开凿广通渠、通济渠、邗沟、江南运河及永济渠,完成了南北大运河的全线贯通。 3. 元朝时期,先后开凿了济州河和会通河,大运河布局由东西向改为南北向。 元二十九年(1292年) 元三十年(1293年)秋,元都水监郭守敬开凿通惠河,至此,南起杭州、北至北京,连接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的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 4. 明清时期,统治者竭力维护运河的通航,运河沿岸屡次出现繁荣景象。 成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安山以北运河因此干涸;同治年间漕粮改海运;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漕运停办,京杭大运河日趋残破。 5. 民国初年,运河北段缺水断航,南段仍为重要航路。 6.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运河进行了大规模整修,新建了许多现代化码头和船闸,航运条件有所改善,使其重新发挥航运、灌溉、防洪和排涝的多种作用。 2006年至今,大运河申遗受到关注。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fPye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