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考研
简述深度知觉和深度线索。
简述深度知觉和深度线索。
admin
2017-11-10
51
问题
简述深度知觉和深度线索。
选项
答案
(1)深度知觉是指关于物理远近距离或深度的知觉,也叫距离知觉。 (2)知觉深度是根据外部环境和机体内部的许多线索进行的,这些线索叫深度线索。深度线索包括非视觉线索、单眼深度线索和双眼线索。 非视觉线索是指由其他感觉(主要是动觉)而不是视觉提供的判断深度、距离的依据,包括眼的调节和双眼视轴的辐合。调节是指眼睛通过对它的光学系统的调节从而准确聚焦,主要是由睫状肌调节水晶体的曲度来实现的。辐合是指眼睛随距离的改变而将视轴会聚到被注视的物体上,这样看近物时辐合程度大,看远物时则辐合程度小。 单眼深度线索有对象重叠(遮挡)、线条透视、空气透视、相对高度、纹理梯度(结构极差)、运动视差和运动透视等。线条透视指两条向远方延伸的平行线看起来是趋于接近的知觉线索。运动视差是指当观察者周围环境中的物体运动时,远近不同的物体在视网膜上的运动范围将出现差异,近处物体运动范围大,远处物体运动范围小。运动透视指当观察者向前移动时,视野中的景物也会连续活动,近处物体流动的速度大,远处物体流动的速度小。空气透视是指透过空气看不同远近的物体,清晰度不同。纹理梯度,又称结构极差,是指随着视野向远处延伸,客体的物理分布密度有规律的递缩变化。 人们知觉物体的距离与深度,主要依赖于两眼提供的线索,叫双眼视差。双眼视差指由于正常的瞳孔距离和注视角度不同,造成左右眼视网膜上的物象存在一定程度的水平差异。当物体的视像落在两眼网膜的对应部位时,人们看到单一的物体;当视像落在网膜的非对应部位而差别不大时,人们将看到深度和距离;两眼视差进一步加大,人们将看到双像。
解析
眼睛的生理功能、外界环境的物理特性以及眼睛的数量决定了深度线索包括非视觉线索、单眼深度线索和双眼线索。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fVti777K
本试题收录于:
心理学312题库学硕统考专业分类
0
心理学312
学硕统考专业
相关试题推荐
假设自治系统内的路由器甲收到其邻居路由器乙的距离矢量中包含的信息<ned,16>,若该自治系统采用RIP协议,那么可能得出的结论是()。
数据寻址计算的是指令操作数的地址。下列寻址方式中,寻址得到的结果不是数据的是()。
磁臂驱动调度算法中,能够随时改变磁头运动方向的算法是()。
关于临界问题的一个算法(假设只有进程P0和P1可能会进入该临界区)如下(i为0或1):repeatretry:if(turn!=-1)turn=i;if(turn!=i)gotoretry;turn=-1;临
对二叉树的结点从1开始进行连续编号,要求每个结点的编号大于其左、右孩子的编号,同一结点的左右孩子中,其左孩子的编号小于其右孩子的编号,为实现编号可采用的遍历是()。
A、进程AB、进程BC、进程A和进程B同时D、不一定A
将有关二叉树的概念推广到三叉树,则一棵有244个结点的完全三叉树的高度是()。
下面选项中,控制端到端传送的信息量并保证TCP可靠性的是()。
已知顺序表A,在不改变顺序表中奇数号元素与偶数号元素相对位置的前提下,设计算法,将所有奇数号元素移到所有偶数号元素前。(1)给出算法的基本设计思想。(2)根据设计思想,采用C或C++或Java语言描述算法,关键之处给出注释。(
一个广域网信道的比特率是4Kbps,传播延迟为20毫秒,若确保停一等协议至少50%的效率,那么帧的大小至少是()。
随机试题
我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在城市范围内从事生产活动确需排放偶发性强烈噪声的,必须事先向当地主管机关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进行。该机关是()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其性质应该是()
A.输血早期B.输血中期C.输血后期D.输血后1~2hE.输血后1周血管内溶血反应多发生于
四格表资料中,甲组人群的阳性数为a、阴性数为b,乙组人群的阳性数为c、阴性数为d,两组总的合计数为n,如果H0成立,则乙组人群的理论阴性数是
空间尺寸指住宅工程室内具有独立使用功能的自然间内部净空尺寸,主要包括净开间、进深和净高。()
招标控制价的编制依据有()。
一般而言,德育目标的确立主要依据()
对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罪犯,如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以及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未满一周岁婴儿的妇女,可以暂予监外执行的,由罪犯犯罪行为地的公安机关执行。()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共同的局限性在于():①对当时社会矛盾的认识是不现实的②带有强烈的小农意识③没有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④缺乏实现的社会环境
2009年10月,甲被某市第一高中聘为会计。甲根据校长办公会的安排,将学校收取的学杂费存人以甲的名义开设的银行账户。2014年5月,校长乙虚构因公借款理由,指示甲从该账户中提取15万元现金。乙将这笔钱借给弟弟开茶楼。2014年12月,乙归还了15万元现金,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