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伦理的原生形态是家庭伦理。这种说法包含两重意思:其一,它首先是针对家庭的人伦关系而提出的;其二,其核心观念后来被投射到对家庭以外的人际关系的理解。 儒家提倡“爱有差等”,最根本的爱是对己亲而言。它是血缘的,故爱人,首先就是亲亲。亲子之间的亲或爱

admin2023-03-09  64

问题 儒家伦理的原生形态是家庭伦理。这种说法包含两重意思:其一,它首先是针对家庭的人伦关系而提出的;其二,其核心观念后来被投射到对家庭以外的人际关系的理解。
    儒家提倡“爱有差等”,最根本的爱是对己亲而言。它是血缘的,故爱人,首先就是亲亲。亲子之间的亲或爱,是人类的天性,它是自然的,不需要更高的理由。儒家从它提升出一种最基本的伦理规范,叫作孝。在具体的孝亲行为中,爱是无条件的。类此,不仅亲子之间,长兄(姐)与小弟(妹)之间,关系也依此而来。因此,在家庭中,悌也可以与孝相提并论。
    然而家庭是变化的。从只有父母与子女的小家庭,发展为包括祖父母及其子孙在内的大家庭,进而形成大家族和更大的氏族共同体。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道: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释名》于“沦”字下也说“伦也,水文相次有伦理也”。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
    因此,虽然乡土社会或氏族共同体包含家庭,但它毕竟超出了家庭,因此,从伦理关系而言,需要有所不同的原则提出。也就是说,必须从家庭伦理转向社会伦理,亦即从面对亲人转向面对熟人的问题上来。
    熟人不需定义,但类型是多样的。亲戚、邻里、同事、朋友、师生,都是熟人。亲戚是血缘关系的延伸,一旦关系疏远,亲人就向熟人转化。邻里就是地缘关系,没准是血缘关系转变而来的。同事是工作关系,朋友、师生则有精神关系的味道。儒家重家庭,但关怀没有局限于家庭。因此。除孝悌之外,《论语》还有其他社会伦理观念的提出,如忠与信。忠是忠于职守,尽自己的能力为服务对象工作,无论对国君或国家,甚至某种团体,均要求如此。信则是可信赖的品行,要求心口如一、言行一致。它从朋友关系开始,意味着在平等的社会地位间的伦理要求。家庭关系基于血缘,是不可选择的,而君臣,特别是朋友,是选择的,是社会关系。因此,忠信的要求超越家庭,是社会伦理。
    为什么亲亲或者无条件之爱不能成为处理所有人我关系的伦理原则?原因在于,这种伦理价值奠基在一种自然感情的基础上,而这种感情的作用是有局限的。这种限制包括自然与社会两个方面。自然方面,血缘关系的深浅会导致感情的亲疏之别,所以有“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的说法。社会方面,则每个个体能力或拥有资源的不充分,也没法支持其全面施爱的行动。儒家强调“爱有差等”,是从亲情开始培养并落实爱的伦理。它就是仁,即种子的内核。但同时,又努力推广这种爱的范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亲亲、仁民到爱物,让种子长成参天大树。
       (摘编自陈少明《亲人、熟人与生人——社会变迁图景中的儒家伦理》,有删改)
    问题:
文章分别介绍了儒家的哪些家庭、社会伦理?请简要概括。

选项

答案家庭伦理:仁、孝、悌。社会伦理:仁、忠、信。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g2VD777K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