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汉、唐、宋为例论述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消长变化

admin2018-11-22  37

问题 以汉、唐、宋为例论述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消长变化

选项

答案宰相制度正式形成于秦朝三公制度的设立,终结于明太祖罢中书省及丞相的举措,延续1600余年,是中国历史上影响至深的一项制度。 1.西汉初年延续秦制,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是百官之长,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由于宰相的权力极大,这就与皇权产生了矛盾。汉武帝时期的宰相大都被其杀害,他便是通过这样一种不断更换丞相的措施来消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汉武帝后来设立“中朝”,由皇帝身边较低级的官吏和侍从人员组成,在宫内办公,是决策机构,凌驾于以宰相为首的外朝之上,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2.东汉建立后,刘秀成立尚书台,作为总揽国家政务的中枢权力机构,包括丞相在内的三公九卿只是受命办事,形成“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公之职,备员而已”的局面,三公只有经过皇帝的恩准加“录尚书事”才能参与中书决策。这就大大削弱了相权,极大地强化了皇权。 3.唐朝前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一起在门下省的政事堂共议国政。中书主起草诏令,门下主审议政令,是决策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贯彻各项诏敕和政策。三省互相分工,共同对皇帝负责,这就大大分化了相权。 4.唐后期,三省宰相制逐渐被翰林院和枢密院所取代,中枢权力逐渐转化到翰林学士和枢密使手中。唐宪宗时期,翰林学士的草诏权被固定下来,翰林院成为设置于内廷的正式决策机构,而外廷的中书省只能起草一些不太重要的文书。宪宗又设枢密使一职,以宦官二人充任,负责为皇帝传宣诏令,承受外廷表奏。这样宰相的权力就微不足道了。 5.北宋建立后,在中央大力分割宰相的权力。不但在宰相之下添设“参知政事”作为副相,而且以枢密使分取宰相的军权,以三司使分取宰相的财权。经过这番改革,本来“事无不统”的宰相,只剩下了有限的权力。这样皇帝便可以总揽大权、操纵自如了。 从汉朝到宋朝,总的来看,皇权与相权的消长变化的趋势是,相权不断削弱,而皇权则得到了不断强化。这有利于抑制权臣飞扬跋扈的局面,但同时也造成了皇权太过于集中而难以被约束的状况。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iWWi777K
0

随机试题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