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资料 1.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党中央高度重视防控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安全。党的十九大要求,“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

admin2020-04-28  32

问题 给定资料
1.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党中央高度重视防控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安全。党的十九大要求,“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金融领域的根本要求,是金融发展一般规律与我国金融改革实践探索相结合的科学部署,是指导金融改革发展稳定的行动指南,是做好新时代金融工作的根本遵循。
近几年,中国楼市一路高歌,相当一部分实体企业老板把钱转投到楼市中,因为做实体远不如投资房地产的收益率高。大量资金进了楼市的口袋,实体经济发展资金不足,而背负巨额房贷的“房奴”也没有钱去消费,拉动内需。
房地产泡沫是事关中国经济金融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放任房地产泡沫发展,后果不堪设想。现阶段,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多地房价在短短半年至一年的时间内翻倍,甚至连翻数倍,引发更多购房者恐慌入市,房价进一步被推升,楼市深陷房价泡沫陷阱。只有让过热的房地产软着陆,中国经济才有未来。如果任由房价过快上涨,必将带来一系列风险。
当前国内房地产市场已经脱离民生轨迹。这不单与国家的政策相背离,而且为楼市调控增加了许多困难。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方向应是以消费品为主导的方向,买房是为了住,而不是为了卖,更不应把房产作为金融资产炒作。
近几年,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风险隐患。行业发展处在“无门槛、无规则、无监管”的状态,严重阻碍了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并积累风险,无论是行业还是公众都期待进一步规范。
以“空手套白狼”的方式非法集资762亿元,受害投资人遍布全国31个省区市;非法交易所野蛮生长,庞氏骗局让数十万人血本无归……近年来,各种非法集资打着经济新业态、金融创新的幌子,以理财众筹、期货、虚拟货币等形式在各大网络平台巧取豪夺,令不少误入“陷阱”的投资者倾家荡产。
利用互联网非法集资屡禁不止,以“互联网+”和“金融创新”为旗号,包装成“网络借贷”“虚拟货币”“金融互助”“爱心慈善”的非法集资欺骗性强,令人防不胜防。互联网非法集资具有隐蔽性强、传播速度快、无地域限制等特点,导致立案、查处、打击难,监管力度不够、协作机制不完善,让部分人有了可乘之机。
借助互联网进行非法集资,既损害普通投资者的利益,也危害国家金融安全。以“e租宝”案件为例,这出中国金融史上最大的金融诈骗不仅骗走了90万名普通投资者的资金,还存在操纵市场、内幕交易、虚假披露、非法经营股指期货等犯罪行为。
2.近期P2P平台项目逾期已极其常见,面对逾期,不少平台以自有资金垫付消除不良影响。这似乎给那些碰到P2P平台逾期的投资者吃了一颗“定心丸”,但是,如果某个平台自称零逾期零坏账,最大可能是介入了资金池。动用资金池的结果就是,将逾期拖成坏账,将坏账不断积累,然后逐渐借新还旧,最后完全被利息拖垮,直到无法兑付而跑路。所以,从长远来看,从逾期到坏账,可能就是一步之遥。
金融科技或者互联网金融可能会使金融活动脱离原有正规金融的范畴,扩展到社会各行各业并被广泛推广使用。其中,一些非法集资活动或对此加以利用,造成非法集资活动渗透力更强、危害性更大,对这些风险点,应给予高度关注。
货币信用持续巨额增加和膨胀,必然反映到银行业等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中,导致资产负债表迅速扩大,并使业务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而这种业务、新产品层出不穷又花样百出,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为了逃避调控和规避监管,即为所谓的“监管套利”。金融监管的能力建设,跟不上金融业整体发展的变化与速度,也造成了金融风险的积累。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换挡期”,部分行业、企业面临的生产经营压力增大,盈利水平下降,甚至可能出现减停产,乃至破产清算,从而对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控造成冲击。如2016年发生在保定市的天威英利“违约债”事件,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卷入其中,涉及资金56亿余元,给商业银行造成了较大的资产损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机场、铁路、公路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在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大幅扩张了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各级地方政府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一定的偿债压力。作为政府债务的主要债权人,金融机构同样面临着来自政府融资平台的违约风险。
当前正在推进的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工作,只是推迟了存量债务兑付的时间,并没有解决大量地方政府债务的质量问题,还要下大力气寻找化解存量债务的办法。自2016年以来,专项债券作为缓释地方政府债务的重要举措,力度空前。银行作为地方政府债务置换的重要利益攸关方,在债务置换风险缓释的同时,利润的下降、资产结构的调整以及客户的结构都受到直接冲击,转型的压力更加显现。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情况正在迅速恶化,再加上债务负担有增无减,尽管有关部门出台了“拿时间换空间”的债务置换措施,但在地方支出刚性压力之下,部分地方政府出现财政危机的风险在迅速加剧,不排除少数地方财政风险、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等多重风险同时爆发的可能。
3.近年来,我国的普惠金融迈向平稳发展阶段。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一季度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已经达到31.76万亿元,小微企业贷款户数达到1545万户,涉农贷款余额也接近32万亿元。
早前,央行发布的《2017年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以下简称《分析报告》)中指出,我国普惠金融稳步发展,金融服务可得性、使用情况、质量进一步改善,传统金融产品和服务已广泛普及,信息技术发展正深刻改变着普惠金融的发展方式。
正如《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的行业实践》白皮书中所述,随着我国数字经济的腾飞,尤其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模式成为普惠金融的重要推动力,使普惠金融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降低了交易成本与金融服务门槛,有效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普惠金融的触达能力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在提高信贷审批效率和风控能力、实现客户精准营销、开发新型金融产品等方面表现出独特优势,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实践证明,通过人脸识别、移动APP等远程技术的广泛应用,农村金融服务长期以来存在的金融服务触达性低的“痛点”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客户覆盖面得到了大幅拓宽。但数字普惠金融兴起后,流动性风险、结算风险、操作风险、隐私保护风险、平台风险等交叉叠加、相互影响,形成了多样化的金融风险,对此,普惠金融机构应给予风险防控更多的重视。《分析报告》中也特别强调要加强普惠金融领域的风险防范和管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各界对普惠金融的正确认识,加强电子支付管理和风险防范,严厉打击破坏支付安全的行为,营造便捷、安全、可靠的电子支付环境。另外,还要密切关注普惠金融领域的信贷风险,避免过度发放贷款。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贺俊直言,面对普惠金融的沉疴痼疾,行业能够以创新性的探索实践,提高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的质量,增强最普通百姓的金融可获得性,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4.我国金融领域近些年产生各种乱象,出现一些风险隐患,金融机构内部违纪违法案件高发频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金融监管体制机制问题。金融安全要靠“保”,更要靠“改”,积极深化金融改革,堵住体制机制漏洞,才能切实筑牢安全防线,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当前,随着机构之间产品业务边界日趋模糊,混业经营已成为金融机构业务发展的必然方向。但在金融监管领域,政府层面的金融改革始终未能跟上市场发展脚步,严格的分业监管模式固化了金融业态,导致无论监管者还是被监管者都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认识不足、监测不到位,或应对不完善。同时,金融监管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滞后性,往往在金融风险已经开始显露时才予以规范,错过了消除金融风险的最好时机。
在分业监管模式下,不同的监管部门各有一套风险监测系统,这一系统的监测对象、数据来源、关键指标往往千差万别,导致在研判风险程度时,存在相互之间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情况。同时,从地方实践看,金融行业各监管部门的数据尚未实现共享,未能形成连锁的、完整的数据分析体系,在预判金融风险时,往往数据采集不足、信息搜集滞后,导致不能及时发现风险。
分业监管就意味着各个监管部门都要对同一家公司拥有一套独立完整的监管体系,而不同机构的监管体系实际上是非常相似的,多个相同的监管体系同时存在,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行政系统变得庞大,效率变得低下。
当前,金融市场发展日新月异,各种金融新产品、新模式层出不穷,而在监管领域,却始终未能针对金融市场发展的新特点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监管手段,许多统计指标仅能对银行传统的表内业务进行监测,而对表外业务往往一筹莫展,极易在监管不到位的环节滋生风险隐患。
多年来,我国对金融业监管普遍采用“统一监管、属地分类”模式,这一模式在实行之初,对防范金融风险、提升金融效率和推进金融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其越来越表现出力不从心的一面。地方政府以行政手段逐渐介入金融领域,特别是在土地资源、财政拨款、重大项目上往往直接争夺金融话语权,影响了中央监管部门统一的金融调控措施。此外,中央垂直监管部门“一刀切”式的金融调控措施往往不能覆盖各具特色的地方金融,导致部分措施在本地有效,在外地无效,或整体有效,局部无效,影响了政策的执行效果。
近年来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迅速,并且逐渐成为中国金融综合经营的主要形式,国家也提出推动金融综合经营试点。金控公司的模式是“集团控股混业,法人经营分业”,这不违背我国分业经营的原则,但很明显金控公司是对金融市场有着更大的影响力的,而现在对这样一种具有更大影响力的公司的监管几乎为空白。不同监管机构的监管目标不一,在这样的情况下,监管中的权责划分不能统筹考量,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本身也就存在真空地带。
5.过去一年多时间以来,强化金融监管、防控金融风险相关举措次第出台和落实,不少问题也在严查下浮出水面。那么,面对金融乱象和发展难题,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应该靠什么?
2018年5月15日,全国政协在北京召开的“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体系”专题协商会指出了方向。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提出,要“三板斧”合力打赢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
应当看到,坚持稳健中性货币政策是从源头上遏制盲目扩张冲动行为之举。早在《2016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即提出要实施稳健中性货币政策。而经过过去一年多时间的实践,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成效已经开始显现。人民银行5月11日发布的《2018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当前,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取得了较好成效,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稳定,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市场利率基本平稳,金融体系控制内部杠杆取得阶段性进展,为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一个突出的成绩是宏观杠杆率趋稳。2017年之前的一段时间,我国宏观杠杆率上升速度较快,2012年至2016年年均提高13.5个百分点。而2017年,我国宏观杠杆率上升速度明显放缓,全年上升2.7个百分点至250.3%。当然,这一成绩离不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经济稳中向好等因素。但应看到,从源头上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通过审时度势,综合运用稳健中性货币政策,也是宏观杠杆率趋稳的关键助力。实际上,正是在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协调有效的推进下,M2(广义货币)增速趋稳,有利于金融体系控制内部杠杆和减少资金内部嵌套循环,也有利于宏观上稳杠杆,助力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改变监管滞后、分业监管等制度性漏洞,补齐风险防范的制度短板,不仅是对现有金融乱象的重拳出击,也是在中长期扭转“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重塑市场规则的有力之举。早在为《21世纪金融监管》中文版所作序言中,刘鹤就提到,金融监管要有前瞻性、适应性,还要“长牙齿”。针对改革和优化监管体制,他提出,要拒绝监管上的“父爱主义”,这正是本轮严监管、强监管的一个重要方向。可以看到,始于2017年的金融监管风暴绝非走形式或一阵雷霆,从2017年原银监会的“三三四”检查,到2017年11月发布“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及《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再到2018年几大监管部门发文规范债券交易以及银保监会等机构改革,一系列金融监管的强化,呈现出政策推出多而不乱、多层次监管政策互补互促、多部门跨领域监管同频共振等特征。在这轮有层次、有计划、有分工、有合作的监管强化中,更加严密、严格且系统的监管体系正在成形,这将成为抵御系统性风险的真正利器。
严监管是立规矩,而惩腐败则是要守规矩。金融业由于本身资源丰富,且利益输送方式多种多样,渠道便捷,再加上此前存在一些监管套利空间,很容易滋生“寻租”行为。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反腐重拳频出。从地方金融机构存在的贪腐者,到卷入债市风波、股市风波内幕交易等的金融高管乃至重要监管机构的官员,不少违法乱纪者被严惩。众所周知,一个健康有序的金融市场,绝不能放纵、姑息内幕交易和权钱勾结行为,这不仅会使短期投资者利益受损、市场波动,更会让投资者丧失信心,引发中长期的衰退和市场混乱。可以说,腐败不惩,市场难稳,金融风险难防。
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在此次会议上所强调的,防控金融风险事关国家安全、发展全局、人民群众财产安全,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的重大关口,是必须打好的攻坚战。积弊新疾诸多,我们不可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而上述“三板斧”,是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现阶段破乱象、立新规的紧迫任务。无论是短期内的雷霆之势,还是向市场各方传递出的严格监管、规范市场的长期信号,都值得期待。
6.广东金融业发达,加上毗邻港澳地区,金融创新、金融交流十分活跃,金融机构类型多样,业务量大。但与此同时,广东也面临各类金融风险的威胁和冲击。
近年来,广东金融系统积极贯彻中央及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防范金融风险的最新部署,通过协调监管,切实维护金融安全,有力维护了广东地区的金融稳定,营造了良好的金融环境,支持广东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打造风控平台2.0版,率先在全国探索大数据防控金融风险,只是广东防控金融风险的举措之一。“与过去不同的是,非法集资、非法传销通过互联网蔓延,带来了不小的风险隐患。而传统的监管手段却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亟待推出新的风险防控手段。”省金融办相关负责人说。通过运用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助力区域金融风险防控,正是风险防控平台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该平台是全国首个由省级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可覆盖全省21个地级市,在地级市层面还可以延伸至区、镇、街道乃至村居,构建多层次的金融风险防控体系。目前正依托广州商品清算中心在广州试点。
近年来,广东金融系统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了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打击利用离岸公司和地下钱庄转移赃款等行动,不断加大对涉众型金融不稳定问题的打击力度,有效维护了广东金融秩序。
根据广东省委要求,由省金融办、“一行三局”共同成立了全省金融系统综合治理暨“平安金融”创建领导小组,对新形势下全省金融系统综治工作进行了规划和部署。
广东省印发了《广东省金融系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暨平安金融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考评办法》,有效整合金融监管资源,进一步扩大了金融联合监管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搭建了广东省银行外汇和跨境人民币业务展业自律机制,组织保险中介机构签订了《自律承诺书》,进一步筑牢金融风险的防火墙,为广东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近年来,佛山市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金融服务创新驱动、金融服务转型升级的根本理念,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佛山市金融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佛山市金融业发展三年(2016—2018)行动方案》等系列政策,从完善金融体系、促进直接融资、优化间接融资等方面构建了系统的金融政策框架体系,有效助推地方经济繁荣和金融产业稳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除此之外,佛山市在政策引导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方面也颇有建树。近年来,佛山专门设立了15亿元支持企业融资专项资金和100亿元创新创业引导基金,大力推动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2016年2月,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佛山出台了《佛山市创新创业产业引导基金设立方案》,设立创新创业产业引导基金。基金总规模100亿元,其中佛山市财政出资20亿元设立母基金,各区财政、专业管理公司、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资本共出资80亿元。截至2017年7月底,首批全部10家子基金已完成设立,总规模为92.57亿元,放大倍数为11.82倍。
为解决科技型企业轻资产、缺乏抵押物的融资难题,佛山探索建立了科技信贷融资体系。截至2017年7月底,全市已设立各类科技支行4家。此外,2016年全市共有84家企业获得合计29.2亿元知识产权质押贷款。
为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佛山也在加快保险改革创新。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8月,全市科技保险参保企业29家,保障金额139.2万元;截至2017年7月底,全市政策性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参保企业37家,合作银行4家,合作保险公司3家,累计贷款7770万元,形成了“企业能贷,银行敢放,保险敢保”的良好局面。
佛山在全省首个推出小额贷款公司分类监管办法,坚持小额贷款公司分类管理、分类扶持原则,鼓励小额贷款公司增资扩股,创新思维和技术手段,帮助小额贷款公司拓展资本来源,促进小额贷款资产流通和变现。
截至2017年7月底,佛山共有小额贷款有限公司37家,注册资本人民币56.55亿元,贷款余额65.7亿元,累计投放790亿元,累计投放5万多笔,保持了行业本身的健康发展并有效促进了实体经济发展。
7.金融业是专业化管理社会经济风险的行业。金融业从诞生之日起,风险就相伴相随。金融产品之间、金融机构之间、金融与实体经济及其他行业之间甚至国与国之间,都以金融为纽带,形成了密不可分的联系。金融体系的一个节点出现风险,如果控制得不好,就可能形成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甚至造成金融危机。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衰退,许多国家社会和政治局面动荡。这些严重后果表明,金融安全事关国家经济安全、事关国家政治安全、事关国家总体安全,对国家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至关重要。正因如此,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金融安全问题,金融行业已成为世界监管最为严格的行业之一。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也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我们既需要增强忧患意识,未雨绸缪,又需要加强合作,同舟共济,充分利用多边体系,广泛开展沟通合作,努力创建更加稳健的经济复苏环境。
根据“给定资料4”,概括我国金融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
要求:
(1)全面、准确;
(2)不超过250字。

选项

答案金融监管存在体制机制问题。一是政府改革不足。政府金融改革跟不上市场发展,各方风险认识、监测、应对不足。二是金融监管法规滞后。金融风险显露时法规才予以规范。三是分业监管模式效率低。监管部门各有风险监测系统,研判风险存在矛盾,数据分析体系不完整影响风险发现,权责划分不能统筹考量,监管存在真空地带。四是监管手段与金融市场不适应。统计指标仅监测银行表内业务,表外业务监管缺失。五是“统一监管、属地分类”模式落后。地方政府介入金融领域争夺话语权,影响中央统一调控,中央“一刀切”措施不能覆盖各地金融。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kW5Y777K
本试题收录于: 申论题库国家公务员分类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