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司法
关于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2009年司考,卷二,第70题)
关于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2009年司考,卷二,第70题)
admin
2017-05-25
73
问题
关于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2009年司考,卷二,第70题)
选项
A、总是与一定的积极诉讼主张相联系,否认一方不负证明责任
B、总是与一定的不利诉讼后果相联系,受到不利裁判的不一定承担证明责任
C、是提出证据责任与说服责任的统一,提出证据并非完全履行了证明责任
D、是专属于控诉方独自承担的责任,具有一定的责任排他性
答案
A,B,C
解析
《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公检法机关的证明责任。证明责任一般情况下由提出积极诉讼主张的公检法机关承担,被告人一般情况下不负证明责任。因此,证明责任总是与一定的积极诉讼主张相联系。否认一方不负证明责任。A项正确。证明责任在刑事诉讼中一经分配即固定,不再转移。如果公诉机关或自诉人履行了证明责任,使被追诉人得到不利裁判,也不能表明被追诉人是证明责任的承担者。B项正确。C项涉及证明责任内容的完整性,即收集、调查、提出证据,审查判断证据,运用证据证明案情,只有全部承担上述责任,才能称得上是完全意义的证明责任。包括提供证据的责任和说服责任,两者的统一才能构成完整的证明责任。C项正确。一般来讲,刑事诉讼中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承担证明责任,但是自诉案件、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非法持有国家绝密、机密文件、资料、物品罪会出现举证责任的倒置问题。D项错误。所以,本题应选ABC。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l4yy777K
本试题收录于:
试卷一题库法律职业资格分类
0
试卷一
法律职业资格
相关试题推荐
李某是某村的村民,承包了村里的责任田种植西瓜,长势喜人。但是李某有一天发现经常有人到田地里偷摘西瓜,李某甚是气愤。于是李某决定采取措施,防止他人再来偷西瓜。请根据以下案情回答问题:李某虽然在自己的责任田周围扯起了电网,但是李某告诉责任田周围的居民不要乱
某铁路机械工作人员刘某,因工作失误被领导责罚,心怀愤懑,伺机发泄。一日,在对火车的例行检修中,刘某趁人不备破坏了该火车的几个重要的机械装置,幸好第二天的车次因故取消,工作人员及时发现了装置遭到破坏,刘某的行为构成何罪?其犯罪形态如何?()
二手手机店老板甲提供摩托车,让乙和丙配合去飞车抢夺手机,然后将抢来的手机在其店内销售,乙、丙一共抢得手机30多部,共卖得赃款5万多元。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被告人刘某因与丈夫金某不和离家出走。一天其女(时龄12周岁)前来刘某住处,刘某指使其女用家中的鼠药毒杀金某。其女回家后,即将鼠药拌入金某的饭中,金某食用后中毒死亡。其女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被告人刘某的行为,定罪处罚正确的是:()。
甲乙丙三人均为某区乡镇农机管理员,根据上级指示在该区农机局组织下开展“农机执法大检查”。当日7点,三人进行检查,甲发现在附近国道上行驶着一辆无牌农用三轮车,且后车厢乘坐四人,属严重违规行为。甲明知国道不属于农机执法检查范围,仍示意该车停下,但驾驶员没有理会
万姓检察官与杨姓检察官系大学同学÷毕业后考入同一检察院工作。某次万姓检察官承办一疑难案件,辛苦工作月余进展甚微,终日压力巨大、精神痛苦。杨姓检察官见状,出于关心私下肉万姓检察官打听此案情况及目前现状;万姓检察亩大吐苦水,约杨姓检察官当晚来家,将案件所有情况
“法学作为科学无力回答正义的标准问题,因而是不是法与是不是正义的法是两个必须分离的问题,道德上的善或正义不是法律存在并有效力的标准,法律规则不会因违反道德而丧失法的性质和效力,即使那些同道德严重对抗的法也依然是法。”关于这段话,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王某长期从事贩卖盗版光碟的行为,某日,王某被文化市场执法大队工作人员查处,在该大队经过详细调查之后,确认了王某的违法事实和行为,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王某能够对执法大队做出的哪种行为提起行政诉讼?()
某公安局因李某无视道路交通规则,严重影响道路交通为由,对其作出了处罚决定,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下列哪种处罚决定李某能提起行政诉讼?()
下列关于被告人供述的说法中,正确的有哪些?()
随机试题
简述《创业史》的艺术成就。
会计科目较多时采用的编号方法是()
论述生态系统能流的途径。
什么是艺术发生的劳动说?什么是艺术发展的多元说?
骨盆底最坚韧层为
早期妊娠,是指
AQL的确定,一般来说,由()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什么不同?并分别列举二者的几种评价方式。
公安民警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赔偿计算标准,每日赔偿金按照国家上年度职工()计算。国家上年度职工()的数额,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为准。
《三国演义》开篇称:“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是这句话未必准确,因为: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