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按照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设计1个课时的完整的教学简案。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admin2018-08-29  66

问题 请你按照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设计1个课时的完整的教学简案。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恬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昊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选项

答案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柳宗元的生平,积累常见的文言文实词、虚词,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文言文的写作手法,通过反复诵读.了解文章写作顺序,提高对文言文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作者官场失意,被贬后寄情于山水的孤独凄凉的心境。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积累文言文词汇,掌握文中实词和虚词“以”“为”等词的不同含义;抓住景物描写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被贬后寄情于山水的孤独凄凉的心境。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悬念导入 师:小学时我们曾经学过一首诗——《江雪》,大家还记得它的作者是谁吗? 生:柳宗元。 师:从这首诗里你体会到了柳宗元的什么感情?这种感情是不是与我们今天要学的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一样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去找出答案。 2.了解作品背景 (1)走进作者。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并称为“韩柳”。柳宗元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寄情于山水之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优美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这就是我国古代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 (2)了解“记”这种文体。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相当于现在的散文。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 3.诵读课文 (1)掌握重点生字新词 篁(huáng)竹:竹林 珮(pèi)环 屿(yǔ):小岛 堪(kān):不平的岩石 翠蔓(màn):翠绿的藤蔓 乐:以……为乐 (2)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是怎样发现小潭的? 发现小谭:隔→闻→伐→取→见(经过、状貌、四周景色)。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运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移步换景:指随着立足点的移动,观察的对象或者同一对象观察的角度、距离不断变化) (3)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4.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圈点勾画出疑难词句;小组内讨论,记录不能解决的难题;再拿到课堂上一起讨论。 (1)疏通文意。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①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②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寄情于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前面的乐是短时间的,是作者为眼前美景所陶醉,暂时忘却了心中的郁闷而已,忧愁郁闷是作者贬谪生活中感情的主调。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那种深藏心底的忧伤与悲凉又会自然流露出来。于是便有了后来的“悄怆幽邃”。 5.归纳总结 该文本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通过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渲染了凄寒的气氛,抒发了自己在被贬后的孤独凄苦的心境。 6.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完成课后练习。 7.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寂 水:清 忧 寥 石:奇 伤 凄 树:密 悲 清 鱼:欢 凉 景 情景交融 情 移步换景、特写镜头、 多感官描绘、动静结合 形象的修辞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lfdq777K
0

随机试题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