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好发年龄是

admin2010-08-09  43

问题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好发年龄是

选项 A、婴幼儿
B、少年
C、婴幼儿
D、青年
E、幼儿

答案B

解析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最常见致病菌是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是乙型链球菌。1)临床表现:儿童多见,好发于胫骨上段和股骨下段,其次为肱骨与髂骨。发病前常有外伤史。起病急骤,有寒战,继而出现高热至39℃以上,有明显的毒血症症状。儿童可有烦躁不安、呕吐与惊厥,严重者可发生昏迷或感染性休克。早期患区剧痛,肢体半屈曲状,周围肌肉痉挛,因疼痛抗拒做主动与被动活动,局部皮温高,有局限性压痛,肿胀并不明显。数天后可出现局部水肿,压痛更加明显,说明已形成骨膜下脓肿。脓肿穿破后成为软组织深部脓肿,此时疼痛反可减轻,但局部红、肿、热、压痛却更为明显,严重时可发生病理性骨折。急性骨髓炎的自然病程可以维持3~4周,脓肿穿破后疼痛即刻缓解,体温逐渐下降,脓肿可穿破皮肤形成窦道,病变转入慢性阶段。
2)早期诊断:急性骨髓炎的诊断为综合性诊断,有下列表现均应考虑有急性骨髓炎的可能。
①急骤的高热与毒血症表现。
②长骨干骺端疼痛而不愿活动肢体。
③病变区有明显的压痛。
④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数增高。
⑤局部分层穿刺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即在压痛明显处进行穿刺,边抽吸边深入,不要一次穿入骨内,抽出混浊液体或血性液做涂片检查与细菌培养,涂片中发现大量脓细胞或细菌;即可明确诊断。
⑥影像学表现X线检查,由于急性骨髓炎起病后14天内的X线检查往往无异常发现,因此,早期X线检查对诊断无大帮助。通常早期的X线表现为层状骨膜反应与干骺端骨质稀疏。2周后必须复查X线。CT检查可提前发现骨膜下脓肿,对细小的骨脓肿仍难以显示。核素骨显像一般于发病后8小时内即可有阳性结果,但不能做出定性诊断,只能定位,因此只有间接助诊价值。
3)治疗方法:
①抗生素治疗:对疑有骨髓炎的病例应尽早开始足量抗生素治疗,在发病后5天内使用抗生素往往可以控制炎症。而在5天后使用,可影响疗效。使用抗生素时,应该联合应用,即选用一种针对革兰阳性球菌的抗生素,再选另一种广谱抗生素。急性骨髓炎经抗生素治疗后可出现四种结果:a.在X线片改变出现前,全身及局部症状消失,这是最好的结果。b.在X线片改变后,全身及局部症状消失,说明脓肿已被控制,有被吸收的可能。上述两种情况均不需手术治疗,但抗生素应至少连续使用3周。全身症状消退,但局部症状加剧,说明抗生素不能消灭脓肿,需要手术引流。d.全身症状和局部症状均不消退,说明致病菌对所用抗生素具有耐药性、有骨脓肿形成或产生迁徙性脓肿等,均需手术切开引流。
②手术治疗.a.目的:引流脓液,减少毒血症;阻止急性骨髓炎转变为慢性骨髓炎。b.时机:手术治疗宜早,最好在抗生素治疗后48—72小时仍不能控制症状时进行手术。
方法:有钻孔引流和开窗减压两种,即在于骺端压痛最明显处做纵行切口,切开骨膜,引流脓液。如没有脓液,可在干骺端进行钻孔或开窗引流骨髓内脓液。对于伤口的处理,可做闭式灌洗引流或单纯闭式引流。引流管一般留置3周,或体温下降,引流液连续3次培养阴性,即可拔除引流管;或伤口不做缝合,填充碘仿纱条,5—10天后再做延迟缝合。
③全身辅助治疗:包括物理或药物降温、补液、补充热量,同时间断补给少量新鲜血液以增加病人抵抗力。
④局部辅助治疗:对患肢做皮肤牵引或石膏固定,可以起到下列作用:止痛、防止关节痉挛畸形和防治病理性骨折。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lhGA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