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货币犯罪的认定,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11—卷二—59,多)

admin2017-03-16  11

问题 关于货币犯罪的认定,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11—卷二—59,多)

选项 A、以使用为目的,大量印制停止流通的第三版人民币的,不成立伪造货币罪   
B、伪造正在流通但在我国尚无法兑换的境外货币的,成立伪造货币罪   
C、将白纸冒充假币卖给他人的,构成诈骗罪,不成立出售假币罪   
D、将一半真币与一半假币拼接,制造大量半真半假面额100元纸币的,成立变造货币罪   

答案A,B,C

解析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伪造货币等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5条规定:以使用为目的,伪造停止流通的货币,或者使用伪造的停止流通的货币的,依照《刑法》第266条的规定,以诈骗罪定罪处罚。一定要知道,货币犯罪的本质是侵犯了货币的公共信用,如果伪造停止流通的货币,并没有对现实的货币产生影响,当然不成立伪造货币罪。故A选项正确,该行为应成立诈骗罪。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伪造货币等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将“货币”限定为“可在国内市场流通或者兑换的人民币和境外货币”。但这一解释已被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伪造货币等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否定。换言之,境外正在流通的货币,即使在我国不能流通和兑换,也是我国刑法保护的对象。该解释第3条规定,以正在流通的境外货币为对象的假币犯罪,依照《刑法》第170~173条的规定定罪处罚。故B项正确。   
该行为并没有侵犯货币的公共信用。换言之,如果白纸流通到市场上去了,不可能对真实货币的流通产生任何影响,意即不会损害真实货币的信用。所以,不成立伪造货币罪,仅成立诈骗罪。故C项正确。   
对真货币采用剪贴、挖补、揭层、涂改、移位、重印等方法加工处理,改变真币形态、价值的行为,应当认定为《刑法》第173条规定的“变造货币"。同时采用伪造和变造手段,制造真伪拼凑货币的行为,依照《刑法》第170条的规定,以伪造货币罪定罪处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伪造货币等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1~2条)。真伪拼凑货币的行为应认为是伪造货币。真伪拼凑货币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假币形态。刑法只规定了伪造假币和变造假币两种造假方式,以往的司法实践中多数将制造真伪拼凑货币行为按变造货币处理。该《解释(二)》现明确以伪造货币罪处理,主要考虑如下:真伪拼凑货币并非完全取材于真币,在用材上与真币不具有同一性。伪造行为的特征在于仿照真币,从无到有。变造行为特征在于以真币为基础改变其形态。伪造和变造两者的区分,关键在于把握两个同一:一是假币的用材与真币同一,变造货币的基本材料必须完全取自于真币;二是假币的性质与真币同一,对真币形态的改变,必须确保不损害真币的同一性质。比如将金属币溶解后制成其他货币外观,则属伪造而非变造,真伪拼凑货币虽然存在局部变造,但非完全取材于真币,总体上仍属于伪造货币。故D项错误。本题答案为A、B、C。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lyyy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