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给定资料进行分析,从政府职能部门制定政策的角度,就资料反映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供领导参考。要求:分析恰当,对策明确、可行,条理清楚,语言流畅。字数不多于800字。 (二)请你以政府调研员的身份,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

admin2010-10-27  49

问题 (一)对给定资料进行分析,从政府职能部门制定政策的角度,就资料反映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供领导参考。要求:分析恰当,对策明确、可行,条理清楚,语言流畅。字数不多于800字。
(二)请你以政府调研员的身份,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字数不多于1500字。

选项

答案            让盗名者名誉扫地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他说得太本质,也太绝对。世上还是有一部分重名甚于重利的人,或者至少是先求名而后求利。在由名而得利亦即名利双收的过程中,名仍然是主导因素,利则更像是对名的回报。在公序良俗比较健全的社会,学者、科学家、法官、律师、医师等就是这样一些靠名声吃饭的人,“德高望重”、“冠绝一时”、“灵魂工程师”等赞誉之辞,就是对他们中间出类拔萃者的最高奖赏(这里不包括演艺界、体育界的名人、明星,以及一些刻意把自己打扮成“娱乐明星”的作家、艺术家之流,因为这一领域的市场规律有时恰恰相反,越是“问题人物”可能越吃香)。   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王铭铭,因涉嫌在自己1998年出版的《想像的异邦》一书中,几乎一字不漏地抄袭自己1987年参与翻译的美国人类学家哈维兰的《当代人类学》一书内容达10万字之多,近日已被北京大学撤销其包括民俗学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学系学术委员会委员、人类学教研室主任在内的所有学术职务。作为中国最高学府的一名原本风华正茂、前途无量的博士生导师,王铭铭涉嫌剽窃并被严肃处理的事件被公开曝光,在学术界甚至在社会上都可谓丢尽了脸面。在我的记忆中,针对一起学术丑闻,学术“从重从快”处理,媒体大大方方点名,不留下半点“为贤者讳”的余地,这大约还是第一次。   去年底中国科学院公布《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道德自律准则》的时候,不小心“泄露”了“有两名中科院院士因违背科学道德被除名”的消息,后来经记者进一步采访,得知这已经是几年前的“旧闻”了(其中一人被除名主要是由于政治原因),假如当时就将被除名院士的尊姓大名、事迹及行状公诸于众,岂不是更能显示科学界整肃世风的决定,更能起到惩前毖后的作用?   博士生导师剽窃他人的学术成果,无非是为了使自己多出成果,快出成果,以早日名扬学界,功德圆满。但他为了求名而盗名,违反了最基本的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结果非但不能如愿以偿博得美名,反而马失前蹄,身败名裂。   每个人孜孜以求的东西,一定就是对他意义重大的东西,让他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始终求而不得,或者将他已经获得的东西一举剥夺,都是对他最沉重的打击和最致命的惩罚。靠名声吃饭的人,社会一般不便像警察监视在押疑犯那样对他们施以严密的监控,而更多地寄希望于他们洁身自好,严于自律,所谓“位我上者辽阔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康德)。所以,一旦他们放松了道德自律,做出了有损自身名誉、辜负社会信任的事情,就理应受到比常人更严苛的惩处,以此增加他们道德违规的成本,促使他们像珍惜自己的生命那样珍惜自己的职业声望。   在一些发达国家,法官、律师、医师等一经被证实有道德污点,很可能立马就会被取消执业资格,乃至被终身禁入。我们要是能做到这一步,那么,一个名牌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再怎么求名心切,恐怕也不至于像王铭铭那样,仅仅为了盗得10万字的“学术成果”,就甘愿承受毁掉自己前程的巨大风险。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m78l777K
本试题收录于: 申论题库公安招警分类
0

相关试题推荐
随机试题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