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腐败现象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成为社会舆论的热点问题。导致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原因很多,有群众归纳了十个方面的问题: 1.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西方不健康思潮涌入我国,给人们带来消极的影响; 2.中国传统封建意识中的“做大官

admin2014-04-10  21

问题 近年来,腐败现象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成为社会舆论的热点问题。导致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原因很多,有群众归纳了十个方面的问题:
    1.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西方不健康思潮涌入我国,给人们带来消极的影响;
    2.中国传统封建意识中的“做大官,发大财”“当官做老爷”意识复苏,一些干部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淡化;
    3.市场经济的负效应诱发了“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
    4.谁都恨腐败,但对反腐败问题无能为力,有时还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了腐败行为,从而助长了腐败问题的蔓延;
    5.所谓“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廉耻”,由于现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商品经济发展还不充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高,贫富差距拉大,造成“笑贫不笑娟”等畸形心态;
    6.政治思想教育跟不上,从而形成“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也忽视了对我党我军光荣传统的大力弘扬;
    7.国家在惩治腐败问题上,政策太宽,打击不力,人们反腐败的信心不足;
    8.腐败是任何社会都具有的共同特质,是人类社会无法遏制和消除的;
    9.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民主制度与法律、法规不健全;
    10.“十年动乱”时期,国家穷、人民穷,腐败现象少;现在国富民康,所谓“富贵思淫欲”,这助长了腐败的蔓延。
    请问:你认为上述十个问题中,哪三个是导致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主要原因(只准列举三个)?并陈述你的理由。
    答题要求:
    1.每人3分钟时间陈述你的观点及理由。
    2.小组展开讨论,得出一致意见,时限40分钟。
    3.选派一名代表总结发言,时限5分钟。
    4.小组各成员均将讨论结果写成书面汇报上交,时间为10分钟。

选项

答案个人陈述阶段 就本题而言,考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思考情况,选择发言的顺序,发言时要注意向考官展现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丰富性、观点的明确性。同时还要注意各种礼节,如坐姿、眼神、目光等。对于不发言的考生来说,要做一个优秀的倾听者,适当做些记录,不可过于放松。个人陈述阶段,是表明考生观点立场的阶段,考生在处理此类题目时首先应确立原则和标准,最好的办法是对选项进行同类项合并,比如将滋生腐败的原因归结为:思想原因、政策原因、法制原因。思想原因表现为第6个问题,因为第1、2、3、4、5、8个问题中所谈到的原因都是因为思想政治工作不得力所导致的结果,只要重视了思想工作,以上6个问题就都可以解决;政策原因表现为第7个问题,具体原因是政策太宽,难以有效惩治腐败;法制原因表现为第9个问题,具体原因是法律、法规不健全。 当然,分类的形式有很多种,只要符合情理、逻辑,易于操作即可。表达时注意时间的把控,在观点表达清楚的基础上切勿超时。 自由讨论阶段 在此环节中,由于考生间的频繁互动,观点的对立争执不下,讨论很可能会陷入混乱状态,在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中,每个人对别人最直接的印象就是别人表现出来的风度、教养和见识。这三者都要靠个人的长期修养才能得来。在面试中,这三者是通过发言的时机、发言的内容、何时停止、遭到反驳时的态度、倾听他人谈话时的态度等表现出来的。 以考生甲为例,在自由讨论阶段,甲首先抓住发言机会,抢先引领思路,将个人陈述阶段大家的观点作了整合,并将整合结果作为思路引领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制订统一的原则和标准。甲的标准是将造成腐败的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就是领导干部自身的原因,外因就是制度和监管等方面的原因。在标准制订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意见,听到不同的声音,其他考生也会提出自己的分类标准,有的又将造成腐败的原因分为思想原因、制度原因、监管原因;有的将造成腐败的原因分为经济原因、社会原因、政治原因、文化原因;有的又将原因分为现实原因、历史原因。在面对不同意见的时候,甲归纳各方的不同意见,团结盟友,拉拢大多数人的意见,将少数人的意见做好整合,最终确立了统一的标准。标准制订后,甲根据总体的思路设计,提出了“三步走”的实施策略:第一步,选项归类;第二步,在每类中选出最重要的原因;第三步,为最重要的原因提供论据支撑。此时,时间控制者也对各个步骤所需的时间进行了合理分配。当然,在选项归类的过程中,大家会有不同的意见。在整个过程中,甲充当的是领导者的角色,带领整个小组进行讨论,并善于兼容并包,将大家的观点整合到一个体系当中。当讨论陷入冷场的时候,甲进行了鼓励和激励的工作,鼓励大家多发言,对发言较少的考生进行了适当的照顾,为他们争取了一些发言的机会;当有的考生偏离主题的时候,甲进行了适当的提醒,将其拉回讨论的主题当中;当另外两位考生为一个问题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甲进行了适当的调停,保证了讨论的顺利进行;在大家形成一致意见后,对整个体系进行了总结和整合,并推举了一位考生作总结陈述,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当总结陈述者在小组内部做预陈述之前,甲将自己记录的内容提供给总结陈述者,体现了贡献精神。 对于领导者而言,最重要的是把控讨论进程,带领小组成员推进讨论向前进展。领导者应抓住机会争取先发言,带领大家确定标准和原则。以此题为例,考生对于腐败产生原因的归类会有很多方式,这就需要领导者发挥作用,带领大家做好标准的选择,确定总体的思路,总体思路确定后,接着讨论具体的执行方法和步骤。在讨论过程中,要跟组员互动,鼓励团队成员一起讨论,并在这个过程中有效控制讨论流程,让讨论围绕着总体思路,一步步向目标前进。同时,时间控制者也应该做好时间划分和时间把控工作。 总结陈述阶段 作为小组的代表进行最后的总结陈述,是在考官面前独立亮相、加深考官对自己印象的绝佳机会。考生可以按照个人陈述的礼仪去做,不同的是在总结陈述阶段,考生在向考官汇报小组讨论结果时,只需要和考官做目光交流,为了表达尊重,考生最好起立汇报。考生在总结的时候,由于紧张或者是对讨论资料的不够熟悉,死死盯着资料照着念,动作机械,缺少与考官的眼神交流,词汇单调,总结不出彩,这些较为致命。因此考生在总结陈述的时候要注意个人魅力的展现。我们以其中的一种观点为例: 尊敬的各位考官好(面带微笑,有诚意地看着面试官)。下面将由我代表我们的组员,陈述我们小组的最终意见。在讨论之后,我们的选择是:第6、7、9个问题为造成腐败的主要原因。根据你们所给的时间,我们进行了以下的安排:5分钟的标准订立,10分钟的分类讨论,8分钟的重要选项选择,5分钟的论据支撑讨论,最后2分钟是确定答案及推举代表。在标准订立方面,小组成员的意见中没有太大的分歧,我们将思想原因、政策原因、法制原因作为最重要的标准。仅仅确定这个标准是不全面的,我们还对任务进行了分解,确定了分三步走的步骤和执行方法,以求合理。 经过激烈的讨论,我们小组达成了一致意见。我们认为造成腐败产生的最重要的原因为思想原因、政策原因、法制原因。思想原因表现为第6个问题,因为第1、2、3、4、5、8个问题中所谈到的原因都是由思想政治工作不得力所导致的,只要重视了思想工作,以上6个问题就都可得以解决;政策原因表现为第7个问题,具体原因是政策太宽,难以有效惩治腐败;法制原因表现为第9个问题,具体原因是法律、法规不健全。如果片面抓思想政治工作、政策完善工作或法制建设工作,都难以形成合力,最终解决腐败滋生蔓延现象。 最后我将再次重复我们的选择,依次是:第6个问题、第7个问题、第9个问题。以上就是我们小组分析之后得出的结论。谢谢各位考官!

解析 对于多项选择排序式无领导小组讨论题目来说,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制订标准原则与选项归类是突破这类题目比较好的桥梁。但是,在学员训练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员的知识和理论储备是比较欠缺的,在论述自己观点的时候经常缺乏论据支撑,语言大都比较苍白。因此,考生有必要增强自己的理论储备。就本题而言,我们为考生提供了关于每个选项的理论和论据支撑。
    选项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西方不健康思潮涌人我国,给人们带来消极的影响。
    实行改革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可以吸收和利用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人类文明成果。但是,资本主义腐朽思想也随之而来,并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影响:
    其一,对理想、前途丧失信心。由于对物质的贪婪、依赖以至于被物质所控制,道德虚无主义与精神危机是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重要表征。在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下,有些人对理想、前途丧失了信心。在金钱至上的氛围中,不择手段地获取金钱,有些人特别是少数党员干部抵挡不住金钱的诱惑,成为金钱的俘虏。   
其二,追求享乐。由于对理想、前途失去信心,及时行乐就成为许多人的做人信条。享乐主义助长腐败,某些官员在其影响下追求挥金如土、纸醉金迷、声色犬马的生活。享乐主义逐渐演化成一种社会风气,直接导致腐败,如某些机关和干部利用特权大肆挥霍公款吃喝玩乐。
    其三,损人利己。损人利已是极端个人主义的主要表现。由于金钱至上、无视社会效益,在一些人看来人与人之间无道义可言。他们为了追逐金钱,以权谋私,牺牲集体利益。
    其四,部门与地方保护主义。这是扩大了的极端个人主义。它比个体的极端个人主义危害更大,并具有很大的迷惑性,而且它还具有封建特权的特征,要对它进行打击也很困难。部门与地方保护主义的表现有:乱设卡、乱收费,保护本地区本部门相关主体制售假冒伪劣产品,部门和地区领导机关直接参与走私活动等。
    其五,权钱交易。这是封建特权思想与金钱至上腐朽观念相结合的产物。某些干部奉行“有权不用,过时作废”的思想,行贿受贿,徇私枉法;某些干部傍大款,这导致不少干部走向犯罪。此外,有偿新闻也是权钱交易的突出表现。权钱交易,自然是腐败现象的直接根源。腐败现象的滋长蔓延,已经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选项二:中国传统封建意识中的“做大官,发大财”“当官做老爷”意识复苏,一些干部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淡化。
    “官本位”意识孕育腐败行为。“官本位”作为以官为本、以权为纲、以仕途为个人事业选择导向的一种意识和价值取向,强调的是一切服从于官级地位、一切为了做官和升官、把做官升官看做人生最高价值追求和评判人生价值大小的标尺,而且当官可以享受到一般群众难以企及的特权。
    一些领导干部以仕途为个人事业的选择导向,把“升官”作为出人头地的唯一途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实际上是“官本位”思想的真实写照。在一些领导干部看来,“做官才有出息、从政才是本事”,有了‘官位就能封妻荫子、光宗耀祖,可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于是,“学而优则仕”,人们是否入仕为官,能否官居高位,成了衡量一个人奋斗成功与否的标志。
    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官本位”意识浓厚,就是因为有“官”就有利,或者可以以“官”谋利。有的领导干部视党和人民赋予的职权以及自己的地位、影响和工作条件为既得利益,不是用这些职权和条件来为党、为人民更好地工作,而是把从政看成是谋取个人或小集团利益的工具,想方设法追逐对公共资源的特权,捞取自己的特殊利益。正因为“官本位”有这么多的功能,在一定社会层面形成了对权力、官位、官员的崇拜和敬畏,使官位有着强劲的买方市场,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盛行。
    选项三:市场经济的负效应诱发了“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
    市场经济中,人们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而作为商品世界的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因为能够购买其他一切商品,向人显示出一种神秘力量,使人依赖在它面前。市场经济的求利性容易诱使人产生金钱万能的思想,于是拜金主义就会成为某些人的价值观念,无限地追求物质财富和物质享受成为某些人的生活态度,这些人也就拜倒在金钱脚下,成为金钱的奴隶。
    与拜金主义密切相连的市场经济也为极端个人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市场经济是以利益驱动手段为其基本行为激励方式的,它承认个人利益取向的合理性。正是由于利益的驱动,各市场主体才在市场竞争中充分发挥个人的主体性力量,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激发整个社会的活力。但事实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并不总是一致的,二者之间一旦出现矛盾,出现不一致,利益驱动就有可能使个人利益至上在某种情况下成为现实。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为个人利益的畸形膨胀提供了契机,为极端个人主义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从而导致把个人凌驾于社会之上、损人利己、不择手段地追求个人利益直至出现破坏社会的公正和秩序的行为。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也容易使一些干部见利忘义、损公肥私、不择手段、唯利是图,这种极端的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助长了腐败的产生。
    选项四:谁都恨腐败,但对反腐败问题无能为力,有时还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了腐败行为,从而助长了腐败问题的蔓延。
绝对权力必然造成绝对腐败。某些领导干部,最初不一定都坏,甚至曾经工作积极,立场坚定。但由于他们手中的“特权”,难免有一些人利用其婚丧嫁娶、逢年过节、生病住院之机“大献殷勤”。他们开始虽然严厉拒绝,但最终还足“欲罢不能”“半推半就”,铤而走险。其中,有些人美其名日“礼尚往来”“小意思”,实则“投其所好”、拉其“下水”;还有某些领导干部家属喜欢“对外开放”,并且有“独当一面”“瞒天过海”之能,问题一旦败露,悔之晚矣。
    选项五:所谓“衣食足则知廉耻.仓禀实则知礼节”,由于现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商品经济发展还不充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高,贫富差距拉大,造成“笑贫不笑娟”等畸形心态。
    腐败问题的产生,与领导干部自身廉洁建设息息相关,少数领导干部发生思想蜕变是造成腐败现象产生的内因。之所以会发生思想蜕变,主要是由于部分领导干部存在着以下心理:
    第一,“从众”心理。某些党员干部过多地、片面地看待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消极面,认为社会上各行各业腐败行为多得是,认为任何腐败行为,只要大家都这么干,即使东窗事发也是安全的。你能送,我就能收;你不怕,我也不怕;“不吃白不吃”;“今日有酒今日醉”。由于有这种心理作祟,往往好者变坏,坏者更坏。于是,他们便会挖空心思“发家致富”,吃、喝、嫖、赌、行贿、受贿等腐败之风也就愈演愈烈。
    第二,“失衡”心理。由于单位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分配不均,从而导致少数党员干部心理失衡,认为同是一样的人。你有钱,不是你自己的能耐,而是有个好单位,有个富行业。还有些人认为自己过去革命工作几十年,两袖清风,“一穷二白”。已对得起党和人民了;原先是吃苦在前,现在是“享受在后”的时候了,“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不如趁在职时多捞一把,也好安度晚年,为妻儿作“贡献”。时下,“五十九岁”现象,大概就是这种失衡心理作用的折射。
    第三,“讨好”心理。凡行贿总是为谋取自身利益,或升官、或发财、或为日后办事方便奠定基础。下属为上司“投资”,至少可以讨得“欢心”,联络感情,加深印象,有的既是行贿者,也是受贿者,“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老百姓给当官掌权者送礼,大都是“抛砖引玉”,谋取更大“使用价值”。
    第四,“侥幸”心理。腐败分子初涉腐败,一是隐蔽,二是心虚,三是量少(情节轻),尝一两次甜头,又未被人发现,胆子越来越大,心中越来越踏实;总认为收点小礼品,无证无据,无关紧要,不会被人发现。
    第五,“攀比”心理。改革开放的确让一部分人率先走上了富裕之路,其中有通过诚实劳动致富的,也有靠非法手段牟取暴利的,他们平时吃、穿、住、行等消费标准总要高人一等,这样让一些贪图享受、靠工资养家糊口者“眼红”“嘴馋”。于是他们纷纷加以“效仿”,认为你有我也能有,你玩我也能玩,你富我也能富。因此,为了满足其“私欲”,不择手段地慷国家之慨、揩集体之油、受他人之贿,久而久之,最终走上犯罪之路。
    选项六:政治思想教育跟不上,从而形成“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也忽视了对我党我军光荣传统的大力弘扬。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贪污受贿、以公谋私等经济犯罪现象亦在逐年上升,尤其是党员干部的腐败变质现象,已经到了危及我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的危险关头。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党员干部放松政治学习,不自觉接受思想教育,党性、原则性差,政治觉悟低下等内在因素是导致党员干部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沦为历史的罪人、国家的“蛀虫”的重要原因。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决定了人们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的多样化,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导致的信仰迷失、价值偏差,使人们的思想容易产生困惑和迷茫。加之社会思潮多元化,一些非马克思主义、非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文艺作品等充斥生活的各个领域,削弱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防御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甚至瓦解着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政治思想教育跟不上,使得精神文明建设长期处于软弱无力的状态,从而导致部分官员道德观念淡薄、思想观念淡薄,放弃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远离人民群众,以侵吞捞取国家和人民财富为目的,丧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最终导致腐败。
    选项七:国家在惩治腐败问题上,政策太宽,打击不力,人们反腐败的信心不足。
    目前,国家在惩治腐败问题上,政策太宽。我国现行政策明显受到“重德治、轻法治”的传统影响,社会管治强调自律,强调个人修养,疏于制度建设。这就使得大量权力的运行控制不主要依靠法规和制度,而主要依靠权力控制者的道德和良知,导致部分官员将手中的权力作为一种为自己服务的工具。
    惩治腐败的打击不力是腐败加重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我国反腐败呼声很高,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出现越反越多的现象,似有“前腐后继”之势。贪官下马似乎成为权力斗争、政治斗争失败的代名词,说到底还是惩治不力。同时,纪检监察部门、行政执法部门和司法部门在惩治腐败工作中存在不足.没有起到很好的震慑作用。比如,纪检监察部门对于违纪违法案件只是作一般的教育和党纪行政处分处理,行政执法部门对违规案件只是作一般的行政处罚处理,司法部门对腐败犯罪存在以钱代刑、以情代罚和以权代审等现象,最终腐败分子没有得到应有的下场,自然对其他“想腐败”或“正在腐败”的人触动不大、警示不够。
    选项八:腐败是任何社会都具有的共同特质,是人类社会无法遏制和消除的。
    这种说法是片面的,腐败并不是任何社会都共有的特质,当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都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腐败现象是可以遏制甚至消除的。
    腐败的产生也具有它的社会性。腐败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原始社会末期才产生的,那时,生产力略有进步,各种生活、生产物资略有剩余,人性弱点的对象就产生了。腐败不同于其他事物,其变迁也具有社会性。有些事物存在的规律是:产生_-发展一高潮一衰退一消亡,而腐败一旦在人类社会出现就达到顶峰,然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而逐渐衰退,最终在人类社会消失。这是由腐败的本质决定的。腐败是人性弱点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特性的反映,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全人类素质不断提高,人性弱点遭到的压制也越来越强,其影响就越来越小。所以,腐败没有发展的过程,只有衰退的过程。当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到最高繁荣阶段,人类特性也发展到最高阶段,腐败就自然而然地结束了生命。这一天,终究要到来,这是人类社会、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也是人类特性的必然,虽然其过程是曲折且漫长的,但是其结果是无限伟大的。
    选项九: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民主制度与法律、法规不健全。
    民主制度不完善,尤其是民主监督机制不健全。缺乏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权力监督机制,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存在监督不力的现象。当前:在对待腐败问题上,国家常常采取以教育为主、惩治为辅的方式,还未能形成惩处并重的监督机制。在内部监督上,往往是流于形式,特别是对单位“一把手”的监督,几乎形同“摆设”。在对一些特殊职能部门方面,未能形成交流、轮岗等机制。在外部监督上,人大政协监督不力,群众监督不透明,新闻舆论监督不畅,缺乏系统,存在监督机构“虚设”现象,也未能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的法律规章制度对腐败现象进行预防和惩治。
    第一,党外监督的机制欠缺。首先,监督主体职责分工不明确。地方反腐败监督机制体系是由不同政治监督主体构成的一个多元系统,国家公职人员作为政治监督的对象受到多重监督。其次,反腐败监督主体各要素相互配合不够,体制不顺。反腐败监督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联系,各种监督是互相影响的。然而,目前我国各个监督主体分别属于不同的政治体系,立法监督属于人大,司法监督属于法院、检察院,行政监察属于政府,纪律监督属于党的纪委。由于政治监督体系在体制上缺乏有效把各个监督机构凝聚在一起的纽带,各个监督主体的分工协调、各要素之间的有机配合就没有体制上的保障。再次,监督主体各要素不尽到位,机制运行受到牵制,功能作用不能或没能有效发挥。如新闻媒体,本来在反腐败中应该是大有作为的、最有力的监督工具,不少人“不怕上告,只怕见报”,可见媒体的威力。但长期以来报喜不报忧的宣传模式,使得批评报道始终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现在专门的报纸、电视要进行批评监督很不容易,往往要经过某一级批准。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对官僚主义,特别是对腐败现象网开一面,与发展人民民主背道而驰。
第二,党内监督的机制欠缺。首先,上级纪委可以改变下级纪委对于案件所作决定的权力近于虚设。非但如此,纪委受制于地方党委,从客观上放纵甚至保护了消极和腐败。反腐败上的消极情绪、惩处上的地方保护主义根源就在于此。特别是一旦这个地方的主要领导本身就是个腐败分子或者领导班子中腐败分子成窝成串,那么这种体制就极易成为腐败分子的保护伞和逃避法律追究的一道天然屏障。其次,不少党委在会议上、文件上也大讲纪律监督的重要性,在选任纪委书记的时候,却想方设法选用那种听话的,不会“惹是生非”,不会向上级反映情况的人。再次,党的组织部门通过行使任免权对党员干部进行监督,纪检部门通过行使党纪检查监督权对党员干部进行监督,两种监督力量应是相辅相成的。但是由于两者之间缺乏联系和协调,经常出现“纪检部门检查,组织部门提拔”的不正常现象,抵消了监督效果。
    第三,法律、法规不健全。当前国家在惩治腐败方面,局限于日常性文件、相关会议学习,而真正意义上与商品经济发展配套的法律、法规并没有真正形成,从而导致腐败分子对与错、罪与无罪、奖与惩不清,钻政策上的空子和漏洞,逃避法律的惩处。目前,在反腐败、预防腐败、惩处腐败方面的法律仍旧一片空白,无法对腐败进行有效预防、抑制和惩治。反腐败监督机制如果没有法律、法规上的支持和保障,要素功能就难以发挥作用,机制运行就会遇到障碍。没有法律保障的监督机制就不能说是一个健全完善的机制,所以说反腐败监督上存在的欠缺,既是一种机制上的欠缺,也是一种法律制度上的欠缺。我国现行的地方反腐败监督机制就存在着这样的欠缺。
    选项十:“十年动乱”时期,国家穷、人民穷,腐败现象少;现在国富民康,所谓“富贵思淫欲”,这助长了腐败的蔓延。
    “十年动乱”时期国家穷、人民穷,腐败现象少,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我们应该看到腐败不是由物质的多少与经济的发达程度来决定的。毛泽东时代,将反腐倡廉工作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并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能够做到提前预防,惩治有力,杜绝蔓延。毛泽东对刘青山和张子善贪污案的处置曾轰动一时,从而震动了全国,教育了全党,起到了杀一做百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所谓“富贵思淫欲”,有其合理性。当物质生活充裕的情况下,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就会增加。马克思有一句名言:人类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腐败亦不例外。但是,部分官员在追求精神文化的同时,产生了心理的扭曲,并动用手中的权力满足个人的私欲,这就助长了腐败的产生。腐败现象的产生,与部分官员思想的蜕变,个人的心理失衡、防线崩溃有很大关系。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mXyY777K
本试题收录于: 面试题库国家公务员分类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