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

admin2022-03-22  30

问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本单元另外三篇课文为《苏轼词两首》《辛弃疾词两首》《李清照词两首》。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宋词。
    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这里选的是几位大家的名作,兼顾了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词的句式错落有致,长短悬殊。小令显得轻灵飞动,长调则更便于写景、叙事和抒情的交互融合。
    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欣赏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相关要求
    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学生情况
    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选项

答案教学目标:通过音读、意读和情读等方式,感知词的意境,品析词的风格,体会诗歌中抒发的离情别绪。 教学设计: 一、作家背景知识导入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么一句话:“凡有井水饮处,必能歌柳词。”柳词,指的就是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词。 (课件出示柳永简介)柳永:原名三变,字考卿。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由此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1.播放朗读音频:教师播放朗读音频,请学生把握作者情感。接着,给学生一分钟左右的时间自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找两名同学代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小组分享:学生根据上下阕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个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或印象深刻的送别事件。 3.提问:作者在本词中抒发了什么情感?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指名回答。 明确:哀婉、悲伤、凄清。 4.提问:上下阕各写什么内容? 要求:学生交流讨论,自由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明确:上阕写别离的场面,下阕推想别后的情景和痛苦的心情。 三、体会离愁别绪 (一)赏析上阕离别之景 1.提问:上阕首三句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要求:学生再读课文,指名回答。 明确:(1)写别时景,点名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 (2)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受,而蝉在急促地呜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所以,起首句渲染了凄清缠绵的氛围,已给全诗定下了凄凉的基调。 2.出示句子:部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提问:这时为何词人会感到“帐饮无绪”? 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回答。 明确:“帐饮无绪”是因为有离别之苦。此处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和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突显出十分尖锐的矛盾冲突。 3.提问:一个“念”字中你读出了什么? 要求:学生联系写作背景回答。 明确:“念”字上承“凝噎”,下启“千里”,由实到虚。别后茫远、孤寂之境,着实令人难以设想,难舍难分之情凄婉动人。 (二)推想别后的思念情景 1.提问:由“念”字起头,引出了哪些思绪? 要求:学生有感情朗读下阕,说说体会。 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个“念”字引出了很多思绪:他感到实在难以忍受这“清秋节”的远别;他更怕夜里酒醒后,看到在残月冷辉中,杨柳依依,晨风吹拂的景致,心里感到凄凉。他愁的是这一去将连年不归。想到今后将非常孤独、寂寞,美丽风景无心观赏,相思之情无处诉说,他就更加忧郁、悲伤了。 2.提问:“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用的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回答。 明确:“今宵”句承上句而来,想象今宵旅途况味。“柳”与“留”谐音,古人折柳送别有留人惜别之意。“杨柳”“晓风”“残月”三个意象巧妙叠加,营造了清幽、渺茫、冷落的气氛,衬托出别后心境之凄凉冷落。 3.提问:“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说说其在表达上有怎样的效果? 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回答。 明确:“此去”二字遥应上阕“念去去”,词作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可见其结构之严密。“良辰好景”反衬别后的孤独惆怅,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良辰好景,千种风情,皆为虚设,离别之悲走向高潮。最后两句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其以问句作结,更留有无穷意味,耐人寻味。 四、诵读总结 诵读这首词,注意轻重、快慢、语调等,读出情感。 五、作业布置 整理古诗意象:柳、月、长亭、酒。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nYkv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