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下面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对其思想观点进行评价。每一评价部分的文字应不少于300字。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

admin2017-06-29  4

问题     将下面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对其思想观点进行评价。每一评价部分的文字应不少于300字。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选自《师说》
  翻译(10分):
  评价(20分):

选项

答案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难问题却不跟老师请教,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终究得不到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向他学习;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的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应该向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评价: 选段为《师说》的第一段,韩愈开篇即明确地指出了教师的任务,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即首先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其次是文化知识教育,最终是解答学生的疑惑。在现代教育中,教学的任务仍没有脱离这三方面,只是由于时代不同其具体内容不同。 韩愈所处的唐朝中后期,儒学的师道观已经逐渐淡化,世人不以相师为荣,反以求师为耻,特别是知识分子更是耻于学师。为了扭转这种轻师道的风气,韩愈挺身而出,敢于为师,著《师说》一文。从选段看,韩愈认为从古以来师对于任何人总是不可少的,因为人不能“生而知之”,谁也不能没有“惑”——茫然不解的东西。因此,他认为师并不是什么特殊人物,而是一种“传道受业解惑”的人。他还认为人人都可以为师,没有社会地位(贵贱)或年龄(长少)的限制,只问他有没有“道”,有就可以为师,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些思想把师的神秘性、权威性大大地减轻了,把师和弟子的关系合理化了,平等化了,把师法或家法的保守的壁垒打破了。这些思想是具有解放精神、具有深刻的人民性的思想。

解析 翻译:
【注释】
(1)学者:求学的人。
(2)所以:用来……的。
(3)受:通“授”,传授。
(4)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
(5)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
(6)闻道:语本《论语.里仁》:“子曰:  ‘朝闻道,夕死可矣。’”闻,听见,引申为懂得。
(7)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生年是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庸,岂,哪。知,了解,知道。年:年龄。
(8)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知识、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意思是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评价:
【分析】选段出自唐代韩愈《师说》,是一篇著名的论说文。这篇文章论述了向老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是针对当时社会上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陋习而写。选段为文章的第一段,论述了师道的重要性。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o1wa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