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材料   材料1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是一个崭新的时代。,以下是有关“知识经济”的四种观点:   观点一: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以脑力劳动为主体的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教育和研

admin2019-08-22  28

问题 给定材料
  材料1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是一个崭新的时代。,以下是有关“知识经济”的四种观点:
  观点一: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以脑力劳动为主体的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教育和研究开发机构是知识经济的主要部门,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的重要资源。
  观点二:所谓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以现代科学技术等高科技为物质基础,以信息产业为主导,基于信息、知识和智力的信息经济是知识经济的主要成分。因此,也有人认为信息经济就是知识经济。
  观点三:知识经济是一种创新经济,是以创新的速度、方向决定成败的经济,它改变了过去那种以资源、资本的总量或增量决定的模式,以创新来弥补资源和资本上的劣势,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观点四:知识经济的产生是以个性的充分解放,以独立的、自由思想的、自立的人作为基本社会条件的,没有单体的、具体的人作为独立的进步单元,知识经济是不可能的。
  材料2
  (1)根据美国人口统计学的调查显示,每四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独自居住,而且自称“感到孤独”的人群数量每年也在持续增长。(2)为了解释孤独感的原因,人们提出了多种可能的理论。(3)有的说是家庭结构变化所致,有的说是工作压力所致,有的说是电视和网络的隔离效应影响,还有的认为社交媒体上蔓延的虚情假意是原因所在。
  (4)过去,教授们可以去教职工俱乐部或茶室来享受这种自在,他们在那里自由交谈,无需遵守什么日程事项,可以闲谈下彼此的研究项目。(5)除了工作以外,人们以前常常会去教堂、保龄球馆或喜欢的酒吧里转转。(6)其实,人们感到孤独的一个原因在于他们没有“第三空间”来相处,那样的地方既不能是工作场所也不能是家里,而应该是他们闲来无事去转转的地方。
  (7)现代生活的一个可喜之处就在于它为人们提供很多不同类型的第三空间。(8)在北美,很多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会遵循这样一种思想,大学毕业后,不可避免地步入了人生的下个阶段——成年期。(9)一旦经济条件达到,人们就会购置一个带有私人花园的大房子,而那意味着他们的上下班旅程会漫长而孤单。
  (10)交朋友的三个关键因素是:相近的地理位置,反复出现的无目的性社交互动,以及可以让人们放下内心防御的氛围。(11)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一天繁忙的工作后,基本上没剩下多少时间来开展闲暇社交。(12)周末则专门用来打扫房屋花园,或者补充日常工作日所缺少的“家庭时光”。(13)也许就是因为这繁忙而分离的生活方式,才会使很多中产阶级感到缺少朋友。(14)在工作环境中虽然能提供邻近的地理位置和反复的社交互动,且那里并不是让人放下自我防御的好地方。(15)这就是很多人的朋友是在大学时期结交的,而随后的生活中很少会结交新朋友。(16)大学寝室的同窗之情也是源于生活居所的邻近、反复的接触,以及在那个环境里彼此之间可以放下内心的防御,而展现真实的自我。
  材料3
  小王是某公司职员,本科学历,今年30岁,平时热衷健身,小王虽然收入不菲,但心中一直有个创业梦,希望自己能够开创一片天地。伴随着近年的创业热潮,小王觉得健身行业的发展前景很不错,想回家乡开个健身房或者健身工作室。他努力工作,给自己准备好了创业的启动资金,并且结交了一些志同道合、从事健身工作的朋友。然而,他也了解到,创业风险不小,他身边那些创业的朋友中,有人确实成功了,而有的人却一败涂地。到底要不要踏出创业的一步?为了做出合理的决策,小王决定亲自做个调查。
  调查发现,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对中国的健身市场做了整体规划,这意味着全民运动健身已经上升为国家级战略。,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健身房市场规模已达900亿元,预计2020年这个数字将有望达到1230亿元。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健身行业,健身教练月收入较为可观,反映出人们对健身的关注和接受,市场正在慢慢的培育和成长,健身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热潮。
  小王发现,在住所附近的街道、社区、商场常常会有健身会籍顾问发传单,询问行人对健身的看法,给行人介绍他们的健身房,希望能带有意愿的行人去健身房做些了解,或者留下联系方式。,小王有意跟着他们到几家健身房了解过,发现这些健身房大同小异,几乎都是会员制,卖卡买课,客户也不少,跑步机几乎被占满,且仍有源源不断的新顾客来了解情况,也会有咨询者当场缴费办卡,甚至不少人直接购买私教课程。
  随后,小王到一些个人开办的健身工作室进行调查,发现这些工作室的主要客户是住在小区的白领或者家庭主妇,更多依靠社区客源,为居民健身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
  后来,小王为了提升自己的健身技能,报考了专业的健身学院,参加了健身教练的专业课程指导,接受了系统化的健身技能培训,不但健身专业知识得到了理论化的补充,对健身市场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材料4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屋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过去,每个家庭都以既定程序在小年后开启“过年模式”,穿新衣、走亲戚、放烟花等习俗散发着浓浓的“年味”。如今,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从前散发着浓浓“年味”的过年“既定程序”被新形式所取代。大年初一拜年、大年初二回娘家的年俗越来越多地被如电话拜年、微信拜年的形式所取代;人们的观念从“父母在,不远游”变为“父母在,一同游”;从前春节回家是大包小包背回家,现在是动动手指网上购物,人没到家,货已先发;集五福抢红包、看春晚摇红包等形式,成为了新的年俗……
  材料5
  2019年春节假期期间,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4.15亿人次,同比增长7.6%;实现旅游收入5139亿元,同比增长8.2%。随着春节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愈加丰富,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在旅游中追寻“年味”。选择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和科技馆、历史文化街区,观看各类文化演出的人越来越多。“反向春运”、“空城不空”的现象也引发关注,。很多在城市的奋斗者、年轻人,不再跟随人潮从城市回到老家,而是把父母接到城里过年,在工作的城市实现阖家团圆。
  材料6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一切都在变,春节习俗也在变。有人吐槽随着传统年俗的变化,年味也一起“变淡”了;也有人认为抛掉一些旧年俗,才符合新的时代特点,忙了一年的中国人才能真正享受安全清爽祥和的春节假期;还有人表示,习俗、习惯的变化,只是社会文明的具体形式的变化,春节的核心——人们对团圆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祖国繁荣昌盛的祝福都不会变。正是这样的情杯,春节才以强大的凝聚力驱动了30亿人次的春运,奔波万里只为短暂的相聚;正是这样的情怀,才让华夏文明与其它文明有了区别,给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一个集体的归宿。
作答要求
仔细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答。
结合材料4-6,联系实际,以“传承与向新”为题,写一篇论述性文章。
要求:
1、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2、字数800-1000字。

选项

答案 传承与向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提到:“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时光飞逝,一切都在变化,春节习俗也一样。 过去的春节,家家户户穿新衣、走亲戚、放烟花;如今的春节,时时刻刻抢红包、“摇一摇”、晒照片。很多人吐槽:“如今的年味好像越来越淡了”。年味真的“淡”了吗?我不以为然。虽然如今过年的“仪式感”在弱化,但烙下新时代印记的新年俗在嬗变中传承,春节团圆的“文化基因”恒久不变。传承春节习俗能增加年味、深化感情、释放幸福。“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煮大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打香油,三十夜里点灯笼,大年初一乱磕头。”这是记忆中最深刻的童谣。每年腊月,孩子们总是唱着它,扳着手指期待着新年的到来。年未到来之前,“味”就很足。除夕那天,大街小巷的红灯笼高高挂,家家户户贴对联。除夕夜,和家人团聚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赵本山的经典小品、主持人董卿、第二天就出破解答案的魔术节目……那天的年“味”更足。 不管是灯笼对联衬托起来的吉祥、烟花爆竹释放出来的快乐,还是居家团圆的祥和、互道祝福的问候,如果能代代相传,定能传承历史文明、积淀传统文化。 而时代的发展需要习俗向新,它既能够让我们享受安全清爽祥和的春节假期,更能够增加旅游收入,形成“反向春运”、“空城不空”的现象。物质的富足和社会的发展让春节习俗开始向新发展:除夕夜不再聚在一起看春晚,而是一家人出门旅游;拜年不再走亲访友,而是微信拜年、电话拜年;回家不再大包小包,而是网络购物……我们不难发现,年味并非凝固不变,它随时代进步而变化,随社会发展而变化。从过年的形式礼仪到过年的方式方法,年味并非年复一年地简单重复,更非抱残守缺。就如少放鞭炮、低糖低油饮食、网络拜年等,这都是适应新形势所发生的改变。不仅如此,正是因为这些春节习俗的不断向新发展,2019年春节假期期间,我国才能实现旅游收入同比增长8.2%,才能减轻春运的压力,才能让“空城不空”。无论是习俗传承还是习俗向新,他们的目标和方向都是一致的。变的只是那些与现代文明相去甚远、与时代观念渐行渐远、与新消费理念不相适应的习俗,不变的永远是年的精神内核与内生引力。“年”,已经固化为中国人时间线条甚至生命印记中最重要的物理标记,并演变为一种民族文化符号。尽管因地域、人群、族别等的不同,年的形式礼仪也各不相同,但亲人团聚、告慰心灵、期许未来,享天伦之乐、生活之美,祝福祖国繁荣昌盛,已经在岁月的磨洗下凝结为年的厚重内核,并成为中国年、中国味的强大凝聚力所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相信,只要我们紧跟时代的浪潮,不断传承与向新,就一定能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omel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