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诗歌《春江花月夜》,然后回答问题。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admin2013-04-23  64

问题 阅读诗歌《春江花月夜》,然后回答问题。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渡,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请回答:
1.给下列词语注音。
①霰:    ②汀:    ③砧:
2.解释词语
①人生代代无穷已_____穷已______。
②但见长江送流水  但见:______。
3.诗歌创作是如何实现诗情、画意、哲理的统一的?
4.诗歌围绕“春江花月夜”五字布局,而以“月”贯穿全篇,试分析其原因或效果。

选项

答案1.①霰xiàn;②汀tīng;③砧zhēn; 2.穷已:穷尽、终了。 但见:只见、只看见、只看到。 3.《春江花月夜》围绕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描绘了一幅雄浑阔大的月夜美景;写景的同时,面对宇宙自然的美及其永恒的叹赏而生发出人生短暂的惆怅,从而写出了作者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索;由月下江水的流逝而联想到驾着扁舟在江中飘泊的游子和思念游子的闺中之妇,由此抒写他们之间的深切思念,是为抒情;作者就是这样层层铺垫,将诗情、画意、哲理完美的统一在一起。 4.首先,《春江花月夜》由春天、夜晚、江水、花树、明月构成了一幅清丽优美的画卷,其中春、江、花、夜只是背景,明月才是诗人极力渲染的意象。在《春》诗中,月的意象美好纯净,月光所极之处,万物无不染上那一份纯净、清幽,体现出春江花月夜的意境美。其次,在结构上,本诗突出月在诸多景物中的统摄作用,以月作为诗歌发展的外在形式的线索,“月升”开始,“月落”结束,首尾呼应,使诗歌成为统一的整体。

解析 本题是阅读理解中分值最大的一道题,同时又是这些年来出现新的知识考查点的真题。在以往的大学语文考试中没有考查过字的读音,本题是第一次,而且占了3分的分值。四个问题中,第一问考查注音,重在平时积累,从命题本身分析,也没有多少难度,没有涉及多音多义字。第二问中,考查语词意义,属于语言知识考查。“穷已”意为穷尽、终了,用例比较多,如:隋薛道衡《和许给事善心戏场转韵》:“彻夜龙衔烛,欢笑无穷已。”宋范仲淹《上资政晏侍郎书》:“报德之心,亦无穷已。”康有为《大同书》己部第一章:“人性愈恶,人道愈坏,相熏相习,无有穷已。”“但见”就是“只见”,即只看见、只看到。如李白《怨情》:“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第三问、第四问都涉及对诗歌本身的理解,属于对诗歌“怎么说”(即具体艺术手法)的考查。情景哲理的完美结合是《春江花月夜》一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这一考查不算出格;关于“月”在《春江花月夜》中的统摄作用,可从意境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具体论述参考答案的论述。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owOR777K
本试题收录于: 语文题库普高专升本分类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