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材料 材料1 近年来,义乌农村面临着“本地青年留不住、外地青年引不来”,农村人才队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尴尬。 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19年年底,义乌2.8万名农村党员中,50周岁以上党员占到52.9%,35周岁以下党员仅占25

admin2022-08-31  21

问题 给定材料
    材料1
    近年来,义乌农村面临着“本地青年留不住、外地青年引不来”,农村人才队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尴尬。
    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19年年底,义乌2.8万名农村党员中,50周岁以上党员占到52.9%,35周岁以下党员仅占25%。此次村、社组织换届前,义乌4163名村、社于部中,35周岁以下青年仅有368名,占比不到10%。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人才振兴离不开青年。”义乌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程亮分析认为,农村“留不住”青年是因为:一方面,青年自身面临的家庭和创业压力,让许多农村青年更倾向于城市,导致大量青年从农村流向城市;另一方面,青年干部履职能力和履职经验不足,农村群众对他们的能力水平、参与社会基层治理的认可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也打击了青年服务农村的积极性。
    为破解农村干部老龄化、后备干部断层等难题,义乌借共青团基层组织综合改革全国试点和村、社组织换届契机,实施“一村一青年委员”计划,推动每一个村、社至少有一名35周岁以下青年进“两委”班子并兼任团组织书记,在解决农村青年“留不住、引不来”尴尬的同时,探索出一条“可复制、能推广”的农村青年人才培养新模式。
    为树立青年委员优选导向,义乌不设户籍、职业、性别、专业等限制,公开招选35周岁以下优秀大学生、青年致富带头人、返(在)义青年、专业技术人才、退役军人等到农村工作;同时,鼓励国企职工等具有基层工作经验的青年报名参选。
    公开招选吸引了4096名青年报名竞选。为提高青年委员预备人选在群众中的知晓度与认可度,确保其在正式选举中顺利当选,义乌还对报名竞选的青年给予为期半年的试岗锻炼,并明确青年委员培养人选担任村书记、主任助理,参与村级事务管理,领办农村有机更新、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工程征迁等民生实事项目,让青年委员候选人“实战练本领,实绩赢选票”。
    在去年年底的义乌村、社组织换届中,全市537个村、社选举产生35周岁以下青年委员685名,实现了“一村一青年委员”的全覆盖。当选青年委员平均年龄29.3岁,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高达87.6%。在随后的村级团组织换届中,有537名青年委员兼任了团组织书记。
    换届以来,入职的青年委员活跃在农村基层党建、环境整治、文化建设等各个领域,为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苏溪镇畈田村青年委员楼超在村里办起了电子商务“国际站”建设运营培训班,免费为村民提供培训,带动10余名青年自主创业。江东街道鸡鸣山神区青年委员经菁入职后,先后开展青年插花、社区晚会、外籍青年交流、少数民族青年电子商务技能培训等各类活动。
    春节前夕,为应对可能出现的疫情,团义乌市委成立“青春抗疫预备队”。在青年委员带动下,短短两天,全市就成立542支队伍,4500多名青年报名加入。
    为保证计划顺利实施,义乌专门组建了由市委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团市委、市农业农村局、市人社局、市民政局等部门协同,各镇、街道党(工)委书记作为青年委员选育第一责任人,全过程指导把关。
    为吸引更多优秀青年加入乡村干部队伍,义乌还从提高青年委员的政治、经济待遇入手,落实专兼职青年委员薪酬保障、学历教育学费报销等,并明确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社区工作者岗位面向青年委员定向招考,以拓宽青年委员发展空间。
    浙江省委党校社会学文化学教研部主任李涛认为,着眼农村(社区)基层薄弱环节,围绕青年进班子,义乌的“一村一青年委员”优化了农村基层干部结构,夯实了乡村工作力量,在探索党建带团建体制、推动乡村治理等方面具有示范价值。
    据悉,义乌“一村一青年委员”计划得到了浙江省委组织部和团浙江省委的充分肯定。
    团义乌市委书记傅凤丽告诉记者,在目前“一村一青年委员”全覆盖的前提下,团市委正积极组织青年委员发展中长期规划,与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等5部门联合下发《义乌市关于加强青年委员管理十条意见》,“固化工作机制、形成制度依据,巩固农村基层团的建设基础”。
    据介绍,目前义乌已建立由市委组织部和团市委牵头,市纪委监委、市民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协同配合,各镇街具体实施的青年委员职业生涯全周期管理的组织体系和以青年委员为主体的人才培养输送机制,并专设经费、增设机构,把青年委员作为农村“青马工程”培育对象,集中开展全方位、跟踪式培养。
    而为夯实村、社团建基础,针对近年来村、社团干部存在感减少,团组织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义乌明确青年委员进“两委”班子,团支部委员列席村、社“两委”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团支部班子成员列入村、社后备干部库,优先作为“两委”干部候选人推荐。
    材料2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抓好农业生产,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些内容让湖北代表团“90后”全国人大代表程梦醒感到振奋。
    她带来的建议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各方面的保障,吸引并留住更多人才,推进乡村振兴”,她感觉报告中的内容“倾听民声,为民所谋”。
    2014年,程梦醒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湖北省应城市三合镇三结村传承祖传手工制作手艺,创办了春华养生豆皮有限公司。刚接触豆皮制作时,她吃了不少苦,手上烫了一圈圈的泡,从选米、泡米、磨浆到烫皮、摊凉、切丝、晾晒,学会这门手艺,她用了整整一年。“我希望将这门手艺传承、发扬出去,不让有历史的家乡味道消失。”
    程梦醒采取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模式拓展销售渠道,公司人员规模从最初的父女二人发展到员工40多人,解决了村里一些人的就业问题,还帮其他村民打开了销路。
    作为一名创业者,程梦醒的公司已实现盈利,她成了周边年轻人的榜样。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程梦醒希望扩大生产规模,带动更多的乡亲就业增收,推动乡村振兴。她将目光转移到邻近的孙岭村,那里有很多残疾人和孤寡老人,豆皮厂可以为农户提供更多就业岗位,通过增加生产线、延长产业链,实现农产品在家门口深加工。
    在政府的帮助下,2020年,“春华豆皮”申请了50万元的惠农贷,建设了新厂,开设4条全新的生产线,生产量提高了两倍。程梦醒告诉记者,新厂配备了阳光棚、磨浆机等设备,磨浆、打浆、摸油等多个工序都实现了自动化,还与村里70户村民签订了意向工作协议,他们可通过培训上岗,兼职的每月可增加收入1000多元,全职的月收入在2000~5000元。
    不仅如此,豆皮厂还带动了周边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农户种植的稻米、玉米、豆类等可以作为原材料销售到公司,豆皮生产余下的豆渣、米浆等则免费提供给困难群众喂鸡、养猪,让村民们发展家庭养殖,扩大增收途径。”程梦醒说。
    从去年到今年,程梦醒进行了多次线上、线下的调研,她发现,人才的匮乏,成为很多乡村中小微企业的痛点。与传统农业不同,复合型农业需要大量的技术型人才、管理型人才,但因为农业相对枯燥,对年轻人吸引力不大,一些人不愿意离开大城市回到农村。
    “不过疫情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我的同学中也有人来咨询创业问题,他们希望返乡,更多地陪伴在家人身边。原来我让他们回乡创业,得到的回复都是‘免谈’,现在他们会让我帮忙出出主意。”程梦醒的创业经历让不少年轻人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一定要有实体产业才能吸引人才,企业做大了才能留住人才”。
    在履职的过程中,她发现人才对返乡的顾虑主要集中在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方面保障配套不足的问题上。“我认为这些问题都非常现实,成了人才回流的‘拦路虎’,应该尽快出台政策去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吸引更多人才返乡。”
    材料3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侨联副主席朱奕龙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的号召,针对农村人才问题提出了具体方案。
    朱奕龙在提案中表示,通过深入开展扶贫工作,我国实现了全域脱贫,消除了绝对贫困。但目前,乡村的发展与实现乡村振兴、跟上我国现代化步伐还有很大距离。当前,农村发展面临发展基础差的困境,具体表现为产业基础差、层次低、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经营收入低,在人力资源储备上也有很大不足,缺少合理的人才引进机制,人才更新速度缓慢。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农村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瓶颈性问题。
    朱奕龙在实地调研中发现,2021届毕业生总规模预计909万人,同比增长了35万人。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毕业生选择前往乡村工作,大部分大学生对于基层就业仍抱有“压力大、工资少、晋升空间小”等刻板看法。他建议,首先,应在总结大学生村官计划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完善各项配套政策,从政策上为前往基层工作的大学生提供保障。其次,应充分畅通信息传递渠道,政府、高校、基层等应联合设立就业信息沟通云平台,增加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途径,让大学生了解到基层工作的真实情况,认识到乡村的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同时,还应从思想教育层面启发大学生,高校等要加强思想教育和宣传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高校毕业生下基层的意愿度。建立起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长效机制,激励更多有志青年扎根基层、服务乡村振兴
    作答要求
    给定材料3画线部分提到“建立起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长效机制,激励更多有志青年扎根基层、服务乡村振兴”,请在这句话的基础上,以“如何建立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长效机制”为话题,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主题明确,立意高远;路清晰,语言流畅;既要结合给定材料,又不拘泥于给定材料;1000字左右。

选项

答案 建立长效机制 引导青年扎根基层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自古以来,农业便被视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关,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但“三农”问题的破解,受制于人才储备不足。我们要建立长效机制,引导高校毕业生扎根基层,助力“三农”发展。 加强思想教育,建立培养机制。部分青年不愿扎根基层,关键原因在于他们思想认识不足。在他们看来,基层条件艰苦恶劣,基层工作琐碎繁重,扎根基层对他们的人生发展全无益处。其实,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恶劣的环境磨炼人的意志,烦琐的工作提升人的能力。基层,是淬炼人才的熔炉,青年通过基层的磨炼,可以发出耀眼的光芒。目前,我国部分高校欠缺对基层工作益处的介绍,导致学生认识不足。对此,我们要鼓励高校建立基层就业思想教育培训课程,为青年讲述基层工作的重要意义。助他们树立扎根基层的思想意识。 畅通信息渠道,建立宣传机制。要引导青年扎根基层,不仅要为他们树立扎根基层的思想意识,而且要为他们畅通基层就业的信息渠道。这是因为,部分青年希望在基层成就一番事业。只有将基层面临的问题、存在的机遇如实地告知他们,才能促使他们扎根基层,攻坚克难。如今,部分地区对这一工作缺乏重视,未能维护、畅通基层就业的信息渠道,导致基层实际情况不为青年所知,无法招引合适人才。对此,我们要运用网络,建立双选平台,将基层发展情况与青年履历一并展出,便于双方互相了解,以此吸引青年扎根。 完善配套政策,建立保障机制。部分青年不愿扎根基层,还在于他们对自身发展、事业成就存在忧虑。如今,部分地区时于来村创业缺乏优惠政策,未对扎根青年提供扶持举措,青年扎根基层的积极性就此打消。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要完善配套政策,打消青年扎根基层的种种忧虑。一方面,我们要提供财税优惠、场地租赁、技术扶持等优惠政策,助力青年在基层创业;另一方面,我们要完善制度设计,明确青年未来发展前景,鼓励他们扎根基层。只有打消青年心中的忧虑,才能让他们全心投入基层工作。 基层是磨炼青年的最佳场所,是书写青春凯歌的长卷。我们要建立思想培养、信息宣传、政策保障等多种机制,鼓励青年扎根基层,奉献青春,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绽放不一样的光华。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pNLe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