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公务员
甲乙两车早上分别同时从A、B两地出发,驶向对方所在城市,在分别到达对方城市并各自花费一小时卸货后,立刻出发以原速返回出发地。甲车的速度为60千米/小时,乙车的速度为40千米/小时,两地之间相距480千米。两车第二次相遇距离两车早上出发经过了多少个小时?(
甲乙两车早上分别同时从A、B两地出发,驶向对方所在城市,在分别到达对方城市并各自花费一小时卸货后,立刻出发以原速返回出发地。甲车的速度为60千米/小时,乙车的速度为40千米/小时,两地之间相距480千米。两车第二次相遇距离两车早上出发经过了多少个小时?(
admin
2020-12-02
59
问题
甲乙两车早上分别同时从A、B两地出发,驶向对方所在城市,在分别到达对方城市并各自花费一小时卸货后,立刻出发以原速返回出发地。甲车的速度为60千米/小时,乙车的速度为40千米/小时,两地之间相距480千米。两车第二次相遇距离两车早上出发经过了多少个小时?( )
选项
A、13.4
B、14.4
C、15.4
D、16.4
答案
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行程问题,属于相遇追及类,用多次相遇公式解题。第二步,根据“分别同时从A、B两地出发”“两车第二次相遇”,可知考查的是两端出发的多次相遇问题,公式为(v
1
+v
2
)t=(2n-1)S,S为两端相距的距离,t为出发后第n次相遇的时间,n指的是相遇的次数。第三步,代入数据(60+40)t=(2×2-1)×480,解得t=14.4,考虑一小时的卸货时间,总共经过了14.4+1=15.4(小时)。因此,选择C选项。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pZEi777K
本试题收录于:
行测题库国家公务员分类
0
行测
国家公务员
相关试题推荐
①在唐代,深深羡慕中国文化的日本曾十八次派遣唐使来华,受到礼遇。其中一位叫做阿部仲麻吕,还被朝廷授予官职,赐名晁衡,许多诗人还与他有唱和之作②这些,都表现了中国人的宽容大度的襟怀③中国人对于异邦来华的友好人士一向以热情好客的友好态度对待④明末清初来华
①后来有人告知楼兰在罗布泊附近,不由让我倒吸了一口冷气:天啊②倘没有天赐的力量,是断断难以进入这神秘领地的③行动的信念顿时萎缩了不少④一开始我不知它具体的方位,只为那种莽原气象、苍凉气息吸引,心想什么时候也走去看看⑤楼兰,真是离我太遥远,又太亲近了
已知三种混合物由三种成分A、B、C组成,第一种仅含成分A、B,重量比为3:5,第二种仅含成分B、C,重量比为1:2,第三种仅含成分A、C,重量比为2:3,以什么比例混合这些混合物,才能使所得的混合物中A、B、C这三种成分的重量比为3:5:27
经验的积累,需要经过一个从无到有、由少渐丰、反复磨练的过程。这就决定了,能力的提高是_______的。古人说“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就是这个道理。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经传唤调查,某区公安分局以王某网上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为由,决定对王某处以5日行政拘留,并处500元罚款。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在一次亚丁湾护航行动中,某国护航舰队接到处于同一经度上货船的求救,护航舰队与求救货船分处北纬25°46'和北纬26°33'已知货船时速最大为15节,护航舰队最大时速为32节,货船至少要坚持多久方可获得救援?(1节=1海里=子午线长度×2÷360÷60)
岁末年初,一场“泄密风波”突如其来,包括国内最大的程序员网站CSDN、天涯社区等数家知名网站的用户信息外泄,在网上曝光的用户信息条数过亿,被称为“中国互联网有史以来涉及面最广、规模最大、危害最深的泄密事件”。一时间,短信、电邮、网站弹窗纷纷发出警示,强烈建
2011年底,全国共有乡镇综合文化站34139个,平均每站面积由2006年的277.01平方米,增长到2011年的516.38平方米。平均每站文化活动用房面积由2006年的175.49平方米增长到2011年的391.00平方米。2006—2011年,每年
“舞动的北京”是一方中国的印章,_________着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国家对于奥林匹克运动的誓言;“舞动的北京”是一幅中华民族的图腾,_________着悠久的岁月与民族的荣耀。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关于文学作品中的典故,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随机试题
加强用电安全管理,防止触电的组织措施是()
公告和通告的共同特点是()
A.多结节性甲状腺肿B.药源性甲亢C.Graves病D.甲状腺腺瘤E.桥本甲状腺炎伴甲亢对下列患者最可能诊断
对超声检查肝囊肿的叙述,错误的是
投资率是指()。
危险分析的结果应提供()
对被鉴定为危险房屋的,一般可作如下处理()。
公文的权威性和行政约束力,来自()的权威和合法地位。
侵权损害赔偿关系是()
论述选择教育方法的依据。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