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实际论述艺术鉴赏中的主体性特征。(浙农林大2018年研;重庆大学2015年研;青岛大学2014年研;昆工2012年研)

admin2021-01-11  31

问题 联系实际论述艺术鉴赏中的主体性特征。(浙农林大2018年研;重庆大学2015年研;青岛大学2014年研;昆工2012年研)

选项

答案(1)对艺术作品审美娱乐属性的享用: ①审美娱乐是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达到心灵自由、精神愉悦的效果。艺术的审美娱乐功能必须通过其审美价值才能实现,而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又只有在鉴赏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并表现出来,鉴赏主体充分地拥有艺术作品所具有的审美娱乐属性。 ②如欧洲民间的芭蕾,十五世纪进入意大利宫廷,十六世纪在法国宫廷得到发展。早期是王公贵族举行庆典时一种带情节的歌舞娱乐形式,随后开始在宫廷剧场上演。人们欣赏芭蕾舞蹈可以愉悦身心。 (2)对艺术作品审美认知属性的认知: ①艺术作品还具有一定的认知价值,所以鉴赏主体又具有突出的认知属性,通过艺术形象认识社会与自然的本质,达到对社会与自然的深层洞察。 ②如中国山水画中意境的特定美感都是艺术家们研究自然,“外师造化”,“行万里路”的结果。所以,艺术作品中的艺术美从根本上说,来源于人类的现实生活,来自对大自然的深切感受,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认识的物化形态。 (3)对艺术作品文化价值的阐释: ①艺术作品作为一种文化信息密集的文化产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一种多方面满足其文化阐释与品评兴趣的价值或属性,因此,在鉴赏过程中鉴赏主体自然要对艺术作品的文化价值进行阐释。 ②米开朗基罗《奴隶》的雄健不同于拉斐尔《圣母》的优雅,范宽《溪山行旅》的壮美不同于马远《踏歌图》的清润,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的雄浑不同于舒曼《梦幻曲》的婉约,劳伦斯.奥立佛《哈姆雷特》的深沉不同于卓别林《摩登时代》的苦涩的滑稽,等等。即使是同一艺术家的作品,也会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多样的风格,如毕加索的“蓝色时期”“立体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的作品风格迥异,齐白石早期、中期和晚期的绘画作品也经历了从清丽到苍奇的巨变。他们都诠释着自己不同的价值与属性。 (4)对艺术作品形象或意境的再创造: ①艺术家创造出来的艺术品,必须经过鉴赏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鉴赏主体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并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再创造。 ②德拉克洛瓦的《希阿岛的屠杀》、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等大量名作,都是在激情的驱动下创作出来的。一次,贝多芬在走进一家饭馆吃饭时,只顾精心地构思自己的乐章,在感情的奔涌中竟忘了吃饭,却要算账、付钱。情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好恶,对诸多相关表象起着“筛选和提炼”的作用。也就是说,生活表象要通过感情积极的筛选才能进入到艺术的境界中来,不同的艺术家面对相同的生活表象,却可能产生种种不同的意境和格调。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r89a777K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