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考研
被告人李某于2005年5月10日因贪污公款4万元,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刑2年,到2007年5月9日缓刑考验期满,李某在缓刑考验期内无任何违法犯罪行为。2012年3月20日上午,李因琐事与邻居张某发生争吵,李将张某打成重伤。 问: 如果李某因故意伤害罪
被告人李某于2005年5月10日因贪污公款4万元,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刑2年,到2007年5月9日缓刑考验期满,李某在缓刑考验期内无任何违法犯罪行为。2012年3月20日上午,李因琐事与邻居张某发生争吵,李将张某打成重伤。 问: 如果李某因故意伤害罪
admin
2017-08-18
59
问题
被告人李某于2005年5月10日因贪污公款4万元,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刑2年,到2007年5月9日缓刑考验期满,李某在缓刑考验期内无任何违法犯罪行为。2012年3月20日上午,李因琐事与邻居张某发生争吵,李将张某打成重伤。
问:
如果李某因故意伤害罪应被判3年有期徒刑,其能够再次被判处缓刑么?执行缓刑时其自由受到哪些限制?
选项
答案
李某能够被判处缓刑,但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根据我国《刑法》第72条第1款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根据我国《刑法》第72条第2款的规定,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第75条规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二)按照考查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三)遵守考查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四)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查机关批准。”根据第76条的规定,对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根据第77条的规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或者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我国《刑法》第69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或者违反人民法院判决中的禁止令,情节严重的,应当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tQCa777K
本试题收录于:
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基础课题库专业硕士分类
0
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基础课
专业硕士
相关试题推荐
孙某系某监狱的看守。一日,孙某听说与其关系较好的某甲欲越狱。当日下午,孙某即派某甲做外出工,致使某甲脱逃成功。孙某的行为()。
简述附条件民事法律行为中条件的概念和法律特点。
《继承法》第25条规定:“继承开始后,继承人……没有表示的,视为接受继承。”这属于民事法律行为的()。
甲、乙系兄弟关系,甲因单位外派出国,便将自己家中的电视机等贵重物品交给乙保管、使用。此后不久,乙租赁的服装摊位因经营策略有误,发生资金周转困难,乙决定将甲寄放在自己家中的电视机等物品出售。于是,乙找到刚刚从外地搬入本市、急需购买家具的丙,声称上述物品是自己
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现象称为()。
甲、乙二厂与丙燃料公司签订合同,约定丙公司供给0号或10号柴油1000吨,在柴油运到后,甲厂和乙厂按4:6的比例向丙公司付款。该合同之债是()。
根据民法通则规定,监护人可以处分被监护人财产的条件是()。(2009年单选32)
有人认为“男女双方一经登记确立婚姻关系,双方一切财物均属于夫妻共同财产”,请运用婚姻法有关夫妻财产制度对此观点加以分析。(2012年辨析56)
张某和李某合谋盗窃一仓库,由张某先配制一把“万能钥匙”。张某将钥匙交给李某以后,约定当晚在仓库门口见面后共同行窃。晚上,张某因害怕事发后受处罚,未到仓库门口与李某会合。李某遂自己实施盗窃行为,窃得总价值1万元的货物,销赃时,张某分文未要。对于张某的行为定性
随机试题
WhenIwasakid,mymotherusedtositbymybed,________mestoriestillIfellasleep.
一般而言,当()时,股价形态不构成反转形态。
______hiscarelessness,hefailedtheexamination.
脊柱结核强直性脊柱炎
SSSS治疗错误的是
下列对牛带绦虫成虫形态描述中属于错误的是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基本制度包括()。
当预期未来利率水平下降时,理财策略应()。
1961年,联合国秘书长亲自提出()。
军队对于()相当于()对于人才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