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1:1985年11月22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决议,决定从1986年起用5年左右的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在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中,普遍进行一次普及法律常识的教育。自1986年后,历时5年,全国有7.5亿人口比较系统地学习了宪法,宪

admin2017-06-30  32

问题 材料1:1985年11月22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决议,决定从1986年起用5年左右的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在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中,普遍进行一次普及法律常识的教育。自1986年后,历时5年,全国有7.5亿人口比较系统地学习了宪法,宪法的知名度位于各种法律的前列。
    材料2: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家罗伯斯比尔对宪法的宣传曾有精彩的论述。他在1793年雅各宾派宪法颁布后,要求:“每一个人都要时刻牢记这一宪法。”“这一宪法庄严的出现于你们的公共仪式中,应出现于人们的一切集会中;出现于人民代表的住所地;它应抄在我们的墙壁上;它应是父母教育孩子的第一课。”
    问题: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培养公民的宪法观念对于宪法秩序实现的意义。

选项

答案宪法秩序的实现,即指应然宪法秩序转化为实然宪法秩序的过程。而宪法观念的培养则既是宪法秩序实现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又是宪法秩序的重要构成要素。 (1)材料1说明,经过普法教育,全社会的宪法观念得到了提高和强化,大大增强了广大公民的宪法观念。但认识宪法是运用宪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第一步,只有通过不断地普及宪法知识,才能使公民的宪法意识逐步形成。由于我国长期受封建统治及其意识形态的影响,因此培养公民的宪法观念的任务十分重,必须有计划、有步骤进行。 (2)材料2说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宪法秩序的实现经历了一个大规模、有效的宣传过程,从而在西方社会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宪法观念。宪法观念是宪法秩序的关键因素,只有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宪法观念,才会形成真正的宪法秩序。 (3)我国50多年的经验教训和宪法观念现在表明,大力培养广大公民的社会主义宪法观念仍然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①我国公民的宪法观念现在还没有达到宪政发达国家水平,对宪法的认识有的还停留在表面层次,对宪法的深刻含义知之甚少,因此尽快培养公民的宪法观念成为实现宪法秩序的重要前提。②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宪法观念的形成,使得广大人民在自觉遵守和维护宪法的同时,在国家生活和基层社会生活中充分发扬民主,社会经济的各部门和社会关系的各主体都将宪法作为自己行为的最高准则,通过平衡和协调各种社会关系,从而最终促进社会经济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③有利于加强宪法理论的研究,建构我国的社会主义宪法文化。公民宪法观念的培养必然会推动宪法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因为宪法观念将使宪法主体形成有关宪法的固有心理、习惯和思维模式,而宪法理论既是宪法文化的载体,又构造着宪法文化,宪法文化的发展又将促进公民宪法观念的提高,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u0ny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