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问题。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

admin2016-06-16  25

问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问题。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称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课文介绍: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一课。同单元的选文还有《学》、《过秦论》、《师说》。
    单元说明:这个单元学习古代议论性散文。这些散文中,有议论治国得失的,有总结军经验的,有讨论学习和人才培养的。聆听其中的济世忠告,感受古人的襟抱与睿智,我们会加体会到传统思想精华的宝贵。阅读这些充满智慧的篇章,还可以借鉴古人议论的艺术,学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
    阅读时要多琢磨文章立论的方法,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以及由此产生的说服量。同时还应当有点质疑问难的精神,大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从而提高思考能力和议能力。
    学生情况: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
(1)孟子和梁惠王的对话是怎样展开的?
(2)孟子对梁惠王的问题是怎样分析的?

选项

答案(1)学生各自朗读课文,了解文意。 教师直接提出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回答。 教师: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学生:“民不加多。” 教师: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日(学生回答)“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 学生:“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教师: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学生:“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教师: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样的疑问? 学生:“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在以后的学习中,同学们可以自主采用逐步推导的方法,分析文意。 (2)教师直接提出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回答。 教师:孟子对梁惠王这个疑问是如何分析的? 学生: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 教师: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并无本质区别的? 学生: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 教师: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 学生: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君好不了多少。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u1kv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