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梁启超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复旦大学2010年研) 相关试题: (1)简述梁启超对新闻事业的贡献。(简答题,复旦大学2020年研) (2)简述梁启超的办报活动。(简答题,华中师大2020年研) (3)评述梁启超一生的办报活动及新闻思想。(南京师大20

admin2021-11-30  24

问题 谈谈梁启超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复旦大学2010年研)
相关试题:
(1)简述梁启超对新闻事业的贡献。(简答题,复旦大学2020年研)
(2)简述梁启超的办报活动。(简答题,华中师大2020年研)
(3)评述梁启超一生的办报活动及新闻思想。(南京师大2018年研)
(4)简述梁启超的历史影响。(简答题,华科2018年研)
(5)梁启超在中国新闻史上有哪些突出贡献?(北外2015年研)

选项

答案梁启超不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思想家、政治活动家,而且还是卓越的报刊编辑家、报刊政论家。戊戌变法时期,他主编了《时务报》等刊物,为维新运动的深入进行,为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如下贡献: (1)主编《时务报》,推动中国近代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①1896年春,维新派人士黄遵宪、汪康年倡议在上海创办一份以“时务”命名的刊物,作为维新派的舆论阵地。1896年4月,梁启超应邀赶赴上海参与筹备工作。8月,《时务报》正式创刊。《时务报》虽名为“报”,实则是一份每期30页左右的书本式的旬刊,以宣传维新变法、救亡图存为宗旨,以“论说”和翻译外报为主要内容。 ②从《时务报》创刊到1897年11月去湖南长沙担任时务学堂总教习,梁启超主持《时务报》笔政有一年零三个月时间。此时的梁启超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无所畏惧,对这份虽无维新派机关报之名,却有机关报之实的刊物倾注了极多的心血。梁启超不仅是这份刊物的主编,还亲自担负了编辑、编务、撰稿、校对等工作,集编、撰、校于一身。由于梁启超的工作出色,《时务报》出版后即受到广泛欢迎,“一时风靡海内”,成了对全国发生巨大影响的维新派刊物。《时务报》因梁启超风行天下,梁启超亦因《时务报》名扬四海,从此,他开始走出老师康有为的影子,成为清末政坛的风云人物、维新思想的杰出代言人。 ③《时务报》的成功使全国各地维新人士深受鼓舞,各种鼓吹变法的刊物。如《国闻报》《湘报》等二三十家报刊先后面世,除维新报刊外,女报、白话报以及消闲性报刊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全国各地创办起来,如1898年7月出版的由康有为的女儿康同薇和梁启超的妻子李蕙仙等任主编的《女学报》是最早的妇女报,1898年5月创刊的《上海晚报》是最早的由中国人自办的晚报,1897年10月创办的《译书公会报》是中国最早的译报,1897年5月面世的《集成报》是中国最早的文摘报。《蒙学报》《演义白话报》《无锡白话报》等最早的白话报刊也在这一时期先后问世。以上海为中心,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批由著名文人李伯元、吴趼人等主编的小型文艺报刊,其中有《指南报》《采风报》《笑报》和《趣报》。中国人自办近代报刊是在外报的刺激和影响下开始的。但以往的报刊影响十分有限,直到维新运动兴起,《时务报》破土而出、应运而生,大众传媒制造鼓吹变法革新舆论,成为举世瞩目的热点,中国近代报刊发展开始形成第一次高潮。 (2)提出“耳目喉舌”论,揭示报刊的多方面功能。 梁启超毕生致力于报刊事业,对报刊的功能和作用有十分精辟的见解。他在《时务报》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就是《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在该文中,他提出“耳目喉舌”论,用耳目喉舌之喻说明了报刊“去塞求通”的作用。其后又在自己主编的《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上发表《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论舆论之母与舆论之仆》《敬告我同业诸君》等文,继续阐发这一思想,论及创办报刊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巨大作用,且断言“学生日多、书局日多、报馆日多”是影响中国前途至关重要的三件大事。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和报刊理论十分丰富,仅《时务报》所及,就有如下几点: ①报刊是国家和国民的“耳目喉舌”,是“去塞求通”,促使国家富强的重要工具。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中,梁启超认为“觇国之强弱,则于其通塞而已”,“中国受侮数十年”就在于清政府的“壅塞”,壅塞的表现:一是“上下不通”;二是“内外不通”。这种壅塞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强盛。“去塞求通”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办报。国之有报纸,犹人之有耳目喉舌。他主张中国应该学习西方各国,民间要大力创办报刊,国家要大力保护报刊,充分发挥报刊“上下通”“内外通”“去塞求通”的功能,使国家臻于富强。 ②报刊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党派性,是政治斗争的重要武器。在近代中国,梁启超是以政治活动家的身份亲自办报的第一人。对他来说,政治家办报可谓自始即然。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是以办学会和办报刊来开始他们的政治活动的。维新派人士认为,报刊是唤起舆论、造成舆论,揭露社会现实问题,抨击清廷秕政,宣传变法维新思想,争取实现政治革新的重要武器和救国手段,是参与政治斗争的“利器”。梁启超并不讳言自己所办报纸的政治性、党派性。他坦然承认,他主编的《时务报》《清议报》以及《知新报》就是“以一党之利益为目的”的党报。他对报刊事业寄于极大的希望,一再强调报纸的社会政治作用,把报纸当作救国的手段。以梁启超办《时务报》为肇始,中国近代各政治团体、各党派、很多政治人物,也都十分注意办报,并把报刊作为政治斗争的一个重要工具。 ③报刊是“开民智”“育人才”的重要手段。梁启超极其重视报刊在教育读者,提供新知,开通民智,培育人才等方面的功能。他提出了三条途径开启民智:一是办学校,二是兴学会,三是开报馆。事实上,三途之中,梁启超又更加看重报纸的作用,用力也最多。因为在他和其他维新人士看来,办学校是开通青少年之智,兴学会是开通成年人之智(主要是官智),唯有报纸是兼而有之,信息传布的空间大幅度扩展,城市和乡镇的广大民众都进入受众群体,在启迪民智、开通风气、社会启蒙上,较之学校、学会,报刊的影响更加深远、广泛。为了充分发挥报纸开民智、育人才的功能,梁启超一方面在《时务报》上撰文指斥清廷秕政,微论民权思想,另一方面在报纸上又辟有专栏,“旁载政治学艺要书”,造就新国民。 (3)创造“时务文体”,开启一代文风。 梁启超主编的“报”既有报纸,也有杂志,实际上他更重视兼有政治和时事性材料、介于报纸和杂志之间的时事政治性期刊。对政治期刊来说,政论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进行政治宣传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一家刊物优劣的主要标准。因此,这一时期几乎所有的维新派重要报刊,都把主要精力用于每期必不可少的报刊政论的写作上。为了使政论文章更易于为广大受众接受,更好地向社会宣传变法维新的新思想,迫切需要一种适合时代需要的新的表现形式,于是一种通俗、自由、新颖的报刊政论文体,即“时务文体”就应运而生了。 梁启超等维新派报刊政论家在创作实践中,继承了早期维新思想家王韬、郑观应等人的政论传统,创造出一种新颖的政论文体,当时人称为“时务文体”“新文体”或“报章文体”,至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新民说》《少年中国说》等一系列文章时达到顶峰。 梁启超开创的“时务文体”,其特点用他自己的话概括有下列几条: ①“纵笔所至不检束”。即要求解除写作上的清规戒律、条条框框,摆脱各种古文义法的束缚,打破古文、时文、散文、骈文的界限,实行文体上的“自解放”、大解放。 ②“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即要求文章的语言浅显流畅,明白通晓,摒弃矫揉造作、艰涩古僻的文字,同时又允许根据内容的需要,使用俗语、韵语及外来的词汇、句式和语法来论证问题、说明道理。 ③“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即要求文章层次清楚,逻辑性强,汪洋恣肆,酣畅淋漓,以饱带情感之笔,写流利畅达之文,使读者为之倾倒,受到鼓动,受到感染,在不知不觉中被说服,进而接受他们的主张。 以梁启超的政论为代表的时务文体,自由放纵,不拘一格。它风靡一时,对辛亥革命时期乃至五四运动以后的文风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报纸文体改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梁启超。但除梁氏之外,撰写时务文章的还有康有为、严复、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只是他们的文章并非具有“时务文体”的全部特点。开启一代文风,是梁启超对中国新闻事业的重大贡献之一。 总之,梁启超从1895年办的《万国公报》开始,到1922年《解放与改造》停刊脱离报界,一共27年,占了他一生近一半的时间,在这27年,他亲自创办或主编的报刊有11种,积极支持或实际指挥的报刊6种,他是中国新闻史上著名的报刊活动家,对中国报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uAha777K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