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专升本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春风 林斤澜 ①北京人说:“春脖子短。”南方来的人觉着这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春风 林斤澜 ①北京人说:“春脖子短。”南方来的人觉着这
admin
2018-01-31
34
问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春风
林斤澜
①北京人说:“春脖子短。”南方来的人觉着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
②最激烈的意见是:“哪里会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③其实,意见里说的景象,不冬不夏,还得承认是春天。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确。褒贬起来着重于春风,也有道理。
④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样的名句是些老窖名酒,是色香味俱全的。这四句里没有提到风,风原是看不见的,又无所不在的。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这才草长,花开,莺飞……
⑤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刮土吗?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下乡的好处。
⑥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曾数度“春脖子”。背阴的岩下,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碴……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⑦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间,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臂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
⑧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清早,着大靸鞋,穿老羊皮背心,使荆条背篓,背带冰碴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把粪肥抛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
⑨北国的山民,喜欢力大无穷的好汉。到喜欢得不行时,连捎带来的粗暴也只觉着解气。要不,请想想,柳丝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又怎么踢打得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
⑩如果我回到江南,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牛角淡淡的阳光,牛尾蒙蒙的阴雨,整天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南北春风的特点。
选项
答案
南国春风:温暖、柔和、湿润。北国春风:粗犷、豪放、猛烈。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uX7R777K
本试题收录于:
语文题库普高专升本分类
0
语文
普高专升本
相关试题推荐
决策过程中,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主要有()
按决策问题的重要性程度划分,决策可分为()
公平理论认为,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数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数量。如果当事人甲的Q/I(报酬与投入比)小于当事人乙的Q/I时,当事人甲会要求()
陶渊明诗歌的风格特征有( )
陆游《沈园二首》“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伤心桥下春波绿,____________。(陆游《沈园二首》)
辜振甫其人其事辜振甫,字公亮,1917年1月6日出生,台湾省彰化县人,祖籍福建省惠安县。1940年毕业于台北帝国大学(今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系,后到日本“帝国大学”(东京大学前身)做财政及工商管理研究。1975年获韩国高丽大学荣誉经济学博士学位。
秋声赋欧阳修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於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
“香草美人”这类意象首次出现在哪位诗人的作品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答题。六国论苏辙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
随机试题
简述汉语在世界语言中的地位。
试述顾客忠诚度的评价标准。
A.宫外孕B.卵巢囊肿蒂扭转C.生殖器结核D.急性盆腔炎E.子宫内膜异位症
糖类摄入过多引发的高脂血症通常为
经营者不得以()等方式做出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或者减轻、免除其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
屋面防水设防要求为一道防水设防的建筑,其防水等级为()。
教育的基本要素有()。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分析材料的能力、表达能力的考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二、资料1.2004年4月
法律意义上权利一词,最早来源于()
在1872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表明()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