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事项 本题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 二、给定资料 1.2011年的夏天,从北到南,由东至西,暴雨以它独有的方式,给一座座现代化城市留下了深刻烙印。街道成河、汽车没顶、交通堵塞、人员伤亡……内涝似乎已成为我国许多城市遭遇强降雨后的普

admin2012-12-28  40

问题 一、注意事项
本题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
二、给定资料
    1.2011年的夏天,从北到南,由东至西,暴雨以它独有的方式,给一座座现代化城市留下了深刻烙印。街道成河、汽车没顶、交通堵塞、人员伤亡……内涝似乎已成为我国许多城市遭遇强降雨后的普遍状态。
   “平常不到一个小时的车程,硬是走了近六个小时”,回想起6月23日暴雨袭城的情形,家住北京西南三环的李女士仍然记忆犹新。当日。大雨倾盆,昼如暗夜。由于降雨正值交通晚高峰,导致多条环路及主干道积水拥堵,地铁部分站点停运,李女士的回家路变得异常艰难。“基本上把所有交通工具都坐了个遍,还趟水步行了好久,回到家整个人都快散架了!”
   据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总工程师王毅介绍,这场降雨是近十年来北京最大的降水,局部地区甚至达到百年一遇的水平,雨量之大已远远超过城市道路和排水设施的承载能力。突如其来的倾盆大雨使城区部分地区严重积水,局部立交桥下积水深度超过1.5米,给百姓工作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两位年轻人还因推车不慎掉进排水井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其实,近年暴雨袭京导致内涝现象并非首次。2004年7月10日,北京城区遭遇暴雨,降雨强度达到80毫米/小时,莲花桥积水达2米,城西地区交通几近瘫痪。2006年7月31日,首都机场出现暴雨,降雨强度达到105毫米/小时,迎宾桥积水1.7米,进出机场交通中断……
   放眼全国,北京并非孤例。近年来,随着极端天气多发频发,部分城市频繁遭遇强暴雨袭击,引发严重城市内涝,可说是“逢雨必涝,遇涝则瘫”。上海、重庆、南京、武汉、长沙、西安、杭州等大城市暴雨积涝成灾的报道屡见不鲜。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0年对351个城市进行的专项调研结果显示,2008年到2010年间,全国62%的城市发生过内涝,内涝灾害超过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个。发生内涝的城市中,最大积水深度超过50厘米的占74.6%,积水深度超过15厘米(可能淹没小轿车排气管的水深)的多达90%,发生内涝城市中积水时间超过半小时的城市占到78.9%。其中57个城市的最大积水时间超过12小时。
   2.暴雨过后,座座“水城”骤然现身,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最大的病根在于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缺乏科学规划。‘重地表、轻地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认为,虽然极端气候是导致城市内涝的直接原因,但与快马加鞭式的地面建设相比,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明显滞后,造成严重“肠梗阻”,这才是症结所在。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受制于资金、技术等因素,加之当时城市规模较小、人口密度偏低,相关部门对下水道等基础市政工程的设计、建设标准普遍较低。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急速扩张。以北京为例,2000年北京市建成区面积仅有700多平方公里,2010年已达近1400平方公里,10年间翻了一番。
   随着城市数量增加、范围扩大,“热岛效应”也在不断加剧,城市遭受突发强暴雨袭击的频次显著增多。加之城市地面硬化及不透水面积逐渐增大,城区雨水汇集速度加快,地面下渗能力大幅减弱,河道缩窄,行洪断面减小,城市排水系统压力明显加大。由于长期投入不足,历史欠账较多,城市排水管网的建设明显滞后城市化进程。据《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统计,来自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省会以上城市的排水标准一般只有一年一遇到两年一遇,其它城市的排水标准更低。
   在北京,虽然近几年北京排水管网的建设力度位居全国前列。成绩显著,但与城市高速发展的现实相比仍有差距。北京市水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北京共有雨水管道3709公里,合流管道1984公里。“十一五”时期,新建雨水管线达1426公里,新建雨水泵站10座,更新改造雨水泵站16座。北京排水系统标准一般地区采用一年一遇,重要地区采用三年一遇,基本都是按国家规定标准的低限来建设的。对于北京城市排水系统的现状,北京市水务局排水管理处处长田有俐也坦陈,排水管道和泵站有待进一步改造和完善。田有俐说,北京中心城边缘地区以及新城部分地区由于分散建设且未按规划统一实施。造成排水系统不完善。部分雨水管道及泵站设计标准偏低,造成雨水排除不畅。
   不少城市“重地表、轻地下”的做法,折射出城市管理者急功近利的发展理念和政绩观,由于一些地方衡量城市发展、考核干部的标杆更多的是经济增速,似乎只有高楼林立、街道宽阔、广场气派、商业繁荣才是政绩,所以当面对花费多,却看不见、用得少的城市地下排水系统时,真正下力气做的便少之又少。
   城市下水道是城市地下的“生命线”,不仅关系到城市的排水效率,更影响着广大百姓的生活。面对城市内涝频繁发生的现实,绝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切实抓好排水系统这种看不见的工程,这才是城市管理者最大的政绩。
   3.过去我们讲防洪主要是指防外洪,水利部门对一些全国重点防洪城市的投人主要是修筑堤防,防御江河湖水,在这件事情上花了很大的力气。但是,近年的很多暴雨灾害都不是由于江河湖水泛滥造成的,而是属于暴雨内涝。
   “暴雨内涝在原理上和江河湖水的泛滥不一样。江河湖水主要是守住堤坝,但暴雨内涝是一个面,就是在整个城市面上防御,这与农田不同,农田是哪低洼涝哪,城市现在是立体开发,地下车库、地下商场、地铁等等,所以受淹的情况和过去也不一样。”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程晓陶说。
   据了解,因为城市暴雨引发诸多危害在世界各国都曾有过先例:1999年,日本博多、东京遭受暴雨袭击,一小时最大降雨量都超过了100毫米,相继发生了地下室里淹死人的事件;2001年,韩国首尔暴雨成灾,总降雨量达到了310毫米,地下铁道水流成河,造成49人死亡,9人失踪。其中,在城区触电而亡的21人中,有19位是暴雨中急于回家的路上行人,因路灯电杆继电器失灵使周边水体带电而丧命。事后韩国紧急普查,查出这种在暴雨中会突然变成路边“杀手”的电杆1万多根……
   4.有专业人士认为,城镇形成“洪水”的首要原因是降雨。降雨强度大,范围集中,降水量超出排水能力就可能形成积水。其次是地形地貌的变化。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区不得不向周边地势比较低洼的区域扩展,加之城区不透水面积(道路、广场、建筑物)的比例增大,可调蓄雨水面积(河沟、水塘)面积减少,使得积水现象更容易形成。“而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排水系统建设滞后’”。业内人士分析说,目前我国一些城市排水管网欠账比较多、管道老化、排水标准比较低、导致内涝频频。
   据统计,中国城市数量已从新中国成立前的132个增加到2008年的655个,城市化水平由7.3%提高到45.68%。人口100万以上城市已从1949年的10个发展到2008年的122个。
   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闪淳昌指出。中国从1998年长江特大洪灾爆发后非常重视防治洪灾,在长江、珠江、黑龙江等“大江大河”都修建了足以防治百年一遇洪水的防洪设施。但与此同时,却忽视了城市内部、“小江小河”的排水排涝设施建设,城市排水泄洪能力不足,以致疲于应付涝灾所带来的连锁反应,却总是难以标本兼治。
   5.有权威专家认为,洪水袭城绝不仅仅是“水排不出去”那么简单,而是有着更为深刻的原因:当前我国城市处于高速扩张期,各种利益错综复杂,各个部门、群体之间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则可供遵循,于是成为城市内涝灾害的人为因素。
   在过去很短的20年、30年当中,我们的城市化由20%涨到47%,这是十分迅猛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更加重视的是把表面上的高楼大厦建起来,排水系统有被忽视的倾向。而且很少有城市制定了系统的排水系统规划,都是发展一片做一片,缺乏长远的规划,没有骨干排水管网的话,各个小区只能各自为战,水是排不出去的。“水排不出去”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是经济发展观和官员政绩观的问题。中国社科院学者袁晓勐直言不讳地说:“目前,部分城市的规划体制、城市规划队伍、城市规划理念等还带有严重的计划经济色彩,普遍表现为重生产、轻生活,重收益、轻环境,重短期、轻长期,重地面、轻地下,遇到城市灾害也就束手无策。”
   有分析人士认为,暴雨已经成为城市防洪能力的一张试纸,折射出某些城市决策者急功近利的发展观与政绩观。如何防止积涝给社会运转、企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给市民带来生活上的不便,不仅仅要准确预报、启动预案以及紧急应对,更要看平时的资金投入有没有到位、水利设施有没有科学配置、各种相配套的排涝设施是否发挥应有的作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城市管理者将更多的时间、资金与精力用在招商引资等有望出GDP的项目上。而忽视了城市水利这一“埋在地下的政绩”。正是由于城市在水利投入上欠账较多,财力支撑不足。基础设施匮乏,才导致了城市面对罕见暴雨的袭击显得弱不禁“雨”。正是在这样一种畸形的政绩观和经济发展模式的驱使下,排水工作成了“舅舅不疼、姥姥不爱”的事。
   为什么只有强降雨后城镇面临洪涝,一些蓄积已久的问题才会得到关注,但最终仍得不到妥善解决?这涉及到城市管理的各个部门之间存在的问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建部门管理的,但是,水要排出去又进入了水利系统的管理范围。城市向农村急速扩展又衍生出一些问题:扩出来这部分区域的防洪归谁解决?标准应该怎么定?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区域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基于水的矛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问题会陷入扯皮、推诿的状态而难以得到及时的解决。同时,修建排水系统的投入很大。有时候1公里的管道就要花费几百万元乃至上千万元的资金,个别地方政府要考虑政绩及成本,排水系统的建造标准自然不会设计得很高。
   6.只有从人治走向法治,明确职责与权益以及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内涝问题才能得到更好的解决。现在各地城市内涝频繁,正是由于在城市内涝防治上存在多处法律空白。才导致问题不断出现。
   某大城市因为暴雨受淹,损失惨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汛期中,一些在建工程将排水管网截断,导致已有的排水能力都发挥不出来。这样的工程在建设时就应该有一个洪水影响评价,评价工程对洪水会有什么影响、洪水对工程会有什么影响,预先采取应对的措施。但因为现在没有相应的法律规定要做洪水风险评估,所以没有人做这项工作。
   此外,现在很多城市的扩张往往就是在向洪水高风险的地区发展,发展之前也没有进行任何有关洪水风险的评价。一些城市的小区开发规划并不公开,甚至对水利部门也保密,因为担心公开后会加剧征地难、拆迁难等一系列问题。这样一来就导致新开发区的防洪安全难以得到保证。水害对传统的治水理念与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令人反思,治水的同时是否应考虑对人的约束。但问题是法律制度的缺乏导致无法协调全社会的力量来做这件事情。
   一些国家之所以能较好地解决城市排水的难题,是因为在诸如法律、资金投入、管理等各方面都达到了一个较为均衡的状态。我国的治水理念、管理体制与运作机制的调整与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基于洪水风险的利害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并且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复杂,必须采取法律、行政、工程等综合性手段,才能得以合理调整。这是洪水风险管理的本质。而在上述构建过程中,法律是一个最基本的约束。
   据了解,我国的防洪法颁布实施时已经是1998年了。而防治内涝问题无法可依的问题十分突出。再加上我国社会又处于快速变化之中,一些法规实施没多长时间,部分条款就变得不适合了;一些条款仅仅有一个提法,没有达到可操作的水平。有关人士认为,关于“水”的问题地域性很强,国家层面出台的法律,只能是指导性的、原则性的法律。在此基础上,各地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当地特点的地方法规或实施办法。
   7.温哥华是加拿大西南部的海滨城市,三面环山,一面傍海。人口的急剧增长曾给温哥华的城市发展带来结构上的转变,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城市地域的迅速蔓延而又稳定地增加了汽车的使用、交通拥挤和空气污染连续增加等。为此,温哥华在城市发展建设中遵循“精明增长”的理念,走发展紧凑型都市区之路。市政当局通过刺激中心城区的人口增长、促进就业岗位和住宅数量之间达到平衡以减少对机动车交通的需求。这不仅有助于形成更加紧凑的城市形态,而且避免了低密度的城市扩散。
   具体而言,温哥华注重营造多中心、多级别的都市中心;运用“集中增长模式”,在划定范围内统一公共基础建设及其他城市服务;增加公共交通,鼓励人们改变出行方式,劝诫单独使用交通工具;减少土地消耗,防止低密度扩张,集约和“精明”地使用土地。为营造亲切宜人的城市氛围,温哥华城区的设计指导思想是通过贯穿整个地段类型多样的开敞空间体系,将建成区分为若干独立规划的居住组团。合理布置低层和高层住宅,在保持人性化尺度的同时,实现居住高密度。
   对于高密度的中心城区,温哥华的城市设计注重规划、比例和色彩等。城市用地生态空间富裕,建筑物以花草树木作为屏障,控制商店店面宽度以适应行人的要求,加设遮蔽设施以避免天气变化的干扰。建筑的底层部分道路红线取齐,以加强街道上的城市气氛;所有的高层塔楼避免直接进入行人视觉范围,以提高街道的舒适宜人度,并保证街道上阳光充足,令现代化的城市设计与自然风光交相辉映。
   可以说,温哥华是在高密度城市环境下创造了宜居和充满活力的空间,树立了打造宜居大城市的典范。
   8.我国曾经发布的《中国城市品牌价值报告》将“宜居、宜业、宜学、宜商、宜游”作为五大指标体系,其中将“宜居”列为首位,一座城市只有先适合居住才能再谈其品牌价值。排水系统是一座城市的血脉,血脉不畅,怎会健康?排水不畅,何谈宜居?
   在问题面前,所有的抱怨都于事无补,真正明智的选择是去分析原因、寻找办法。近几年全国各大城市内涝频发固然有气候异常等自然因素,但更多的是人为因素。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我国城市雨水管道重现期最高标准为3到5年,有的地方只有一年一遇的重现期,然而许多发达国家,比如美国,它的城市雨水管道重现期为2到15年,有的地区甚至达到100年。除了雨水管道建设标准过低外,我国许多城市的老城区排水系统老旧,改造不及时,历史欠账比较多;在新的城市建设中,一些城市规划不科学,排水系统资金投入不足、建设质量验收不严格,对于建成的城市排水系统维护不到位,这些都是造成内涝不断的重要原因。
   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法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同样遭遇过内涝之苦,但是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努力,巴黎、东京、伦敦一座座城市发达的下水道管网使这些城市成为了城市治水的典范。如今,许多发达国家都在努力将排水系统与城市景观美化、生态系统维持、土地利用等结合起来,追求可持续的新型城市雨水系统,这对我国城市雨水系统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不可能把整座城市开膛破肚,重新进行排水系统建设,但在今后的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我们可以未雨绸缪、科学规划,不仅要提高排水管网建设的科学标准,高质量地建设和维护排水系统,而且要千方百计促进雨水蓄留、内涝分滞、降水渗透,增加透水材料的运用,加快储水设备的建设,并结合城市生态保护,增强城市自身调节能力,提高降水利用率。
   令人感到欣喜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建设不仅仅注重地表,也开始注重地下,雨水污水分流、预留生态用地、增加绿化面积等措施也逐见成效。但愿“去武汉看海”、“到杭州观水漫金山”、“坐北京地铁赏水帘洞景”的现象越来越少,希望城市的血脉越来越畅通,我们的家园越来越宜居。
三、申论要求
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

某市政府想要进一步了解城市内涝的相关情况,以期更好地解决城市内涝问题。请根据“给定资料2—4”,写一份《关于近期城市内涝的情况说明》。
   要求:
   1.内容具体,符合实际;
   2.用语得体,语言简练;
   3.不超过400字。

选项

答案 关于近期城市内涝的情况说明 2011年入夏以来,我市多次遭受暴雨袭击,造成了严重的城市内涝现象,导致交通几近瘫痪。给百姓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根据了解到的信息以及相关情况,造成严重内涝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极端气候是导致城市内涝的直接原因。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热岛效应”不断加剧,城市遭受突农强暴雨袭击的频次显著增多。加之城市地面硬化及不透水面积逐渐增大,城区雨水汇集速度加快,地面下渗能力大幅减弱,城市排水系统压力明显加大。 另一方面,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明显滞后是导致城市内涝的根本原因。由于长期投入不足,历史欠账较多,城市排水管网的建设明显滞后城市化进程。目前用于市政基础设施的财政性资金仅有极少部分投入到排水系统维护,难以按标准进行定期养护维护。 因此,平时应加大力度保护生态环境,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以应对极端气候。同时,进一步改善排水系统等城市基础设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uZfY777K
本试题收录于: 申论题库国家公务员分类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