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对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 2.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1.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

admin2012-11-20  29

问题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对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
   2.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1.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造成内涝的客观原因是降雨强度大,范围集中。降雨特别急的地方可能形成积水,降雨强度比较大、时间比较长也有可能形成积水。
   2.(1)重地面,轻地下
   暴雨之下,一座座“水城”现身。城市究竟怎么了?
   面对这个问题,许多人会联想到法国的庞大地下排水系统。据说,在那里的排水管道里开卡车完全没问题。始建于十四世纪的巴黎地下排水管道,已成了巴黎的骄傲。
   相比巴黎,国内城市的排水系统令人汗颜。据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道路交通与工程规划设计所所长、教授级高工赵萍介绍,省内大城市的地下排水管,最粗的直径也不过两米多,不到一米的比比皆是。
   “但是,排水管的粗细并不是造成城市内涝的全部原因。”赵萍分析,当今城市内涝是多方面综合因素造成的。
   有些并非人为因素。比如,根据专业的雨量公式计算,相比三五十年前,浙江近年的降雨量在增加,且大暴雨发生频率高,这使城市排涝问题加速显现。
   “不过,客观原因并不是借口。”她认为,在快速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许多城市的地盘迅速扩大,造楼的理念也非常先进,但对“地下城市”关心不够,理念滞后,设施落后。
   最明显的是,大部分城市的排水系统设计标准偏低。例如,一座5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要按百年一遇洪水的标准设计施工城防系统;50万人口以下城市,按50年一遇标准设计。做规划时,一座城市可能不过20万人口,但对后来城市人口的快速集聚始料未及,回过头来看,当时的设计标准就偏低了。
   城市形象光鲜,而城市的“地下血脉”却被忽视了。据了解,相当多城市的地下管道欠账太多,有的排水管堵了,没有及时清淤;有的建筑垃圾“不小心”填埋排水管道;还有的填河造地,使本就不多的城市河道被填埋,降低了城市调蓄水量的能力。
   一些城市过度开采地下水,也是造成当地容易内涝的重要原因。赵萍说,过度开采地下水使城市地面沉降,一旦遭遇暴雨雨水极难外排,使当地防洪能力直降一两个档次。
   城市的急剧扩张,大面积的土地被钢筋水泥硬化,使本来“会呼吸的地面”变得无法渗水,自身失去了排水功能。而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密度远低于中国,绿地面积却远高于国内,其地面自然排水功能相对好得多。
   不过,有专家指出,造成城市尤其是一些新建城区内涝的真正原因,恐怕是个别地方急功近利的城市建设心态。什么时候能以人为本来善待城市,内涝也许就不会成为问题。
   (2)补课,理念需先行
   层出不穷的城市内涝,让更多的城市陷入深思。
   此时,江西赣州一条名为福寿沟的宋代排水系统,牢牢地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因为在近来我国多地连发强降雨的态势下,赣州老城区因福寿沟的保护而独善其身。
   记者联系了赣州市市政工程管理养护处副处长朱小军。他介绍,始建于北宋熙宁年间的福寿沟采取分区排水的原则,建成了两个排水干道系统,冈其形似“福”、“寿”二字而得名。
   福寿沟的最大特点,是依据城市地形整体谋篇布局。它完全利用城市地形的高差,采用自然流向的办法,使城市的雨水、污水自然排入江中。就在前不久,赣州遭遇强降雨,全长12.6公里的福寿沟依然保护着老城区的10万居民。
   千年福寿沟,显然让当代人惭愧,并得到鞭策。
   “其实,我们早就注意到了城市内涝问题。”杭州市市区河道监管中心配水防汛处副处长楼道明说,2007年10月“罗莎”台风导致的强降雨,已给这座城市敲响了内涝警钟。
   当时,杭州城西进水主要源于本身地势较低,加之南侧小和山阻隔,东穆坞溪、上埠河等山区河流因雨急而汇流太快,下游又有运河顶托,最终导致城西漫水。
   为避免内涝再发生,杭州加快了整治防汛工程的步伐。去年下半年,杭州将东穆坞溪上的新开河桥由单孔10米宽,改建为双孔各10米宽;将上埠河上的荆山桥由单孔13米宽,改建为双孔各10米宽;对留和路上的6个箱涵进行改扩建,将部分箱涵的宽度由2米扩大到5米,大大增加了排水能力。
   不仅硬件,软件也有提升。杭州的城市预排水系统在暴雨来临之前,会对上塘河、五常港等城市主要河道进行预泄,为暴雨腾出库容。防汛部门还与交警分享道路实时监控视频,时刻监视城市路面,及时发现雨水淤积点,防患于未然。
   但上述做法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缺少一个系统的规划。据赵萍介绍,法国、日本等国的地下排水系统是一个“地下公共廊道”,集纳了电力、通讯、供热、给水等管道,当年投资巨大,却一劳永逸。
   显然,纯粹模仿老祖宗的做法不行,完全照搬国外的经验也不切实际,因为翻建旧城区的排水系统,其投入难以估量。
   “我们只有从理念上,先慢慢变起来。”赵萍说,比如说停止过度开采地下水、尽可能增加绿地面积、采用渗水性强的地面铺装材料……这些,完全可以做到。
   一些城市的新建城区已开始探索全新的排水系统。杭州钱江新城已施工建设高于常规标准的地下管网系统,而淳安等越来越多的地方,近来主动请省内外专业机构和专家设计城市地下管网。
   或许,理念的转变并不能立即解决现有的城市内涝顽疾,但人们期盼,多年以后内涝将不再困扰城市。
   3.“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100多年后的今天,重温雨果的这句名言,仍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在破解城市内涝顽疾的道路上,或许我们最缺的不是资金和技术,而是那颗为城市繁荣、民众福祉深谋远虑的责任心。
   (1)全国62%的城市发生过内涝
   这个夏天,从北到南,由东至西,暴雨以它独有的方式,给一座座现代化城市留下了深刻烙印。街道成河、汽车没顶、交通堵塞、人员伤亡……内涝似乎已成为我国许多城市遭遇强降雨后的普遍状态。
   “平常不到一个小时的车程,硬是走了近六个小时”,回想起6月23日暴雨袭城的情形,家住北京西南三环的李女士仍然记忆犹新。当日,大雨倾盆,昼如暗夜。由于降雨正值交通晚高峰,导致多条环路及主干道积水拥堵,地铁部分站点停运,李女士的回家路变得异常艰难。“基本上把所有交通工具都坐了个遍,还趟水步行了好久,回到家整个人都快散架了!”
   据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总工程师王毅介绍,这场降雨是近十年来北京最大的降水,局部地区甚至达到百年一遇的水平,雨量之大已远远超过城市道路和排水设施的承载能力。突如其来的倾盆大雨使城区部分地区严重积水,局部立交桥下积水深度超过1.5米,给百姓工作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两位年轻人还因推车不慎掉进排水井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其实,近年暴雨袭京导致内涝并非首次。2004年7月10日,北京城区遭遇暴雨,降雨强度达到80毫米/小时,莲花桥积水达2米,城西地区交通几乎瘫痪。2006年7月31日,首都机场出现暴雨,降雨强度达到105毫米/小时,迎宾桥积水1.7米,进出机场交通中断……
   放眼全国,北京并非孤例。近年来,随着极端天气多发频发,部分城市频繁遭遇强暴雨袭击,引发严重城市内涝,可说是“逢雨必涝,遇涝则瘫”。上海、重庆、南京、武汉、长沙、西安、杭州等大城市暴雨积涝成灾的报道屡见不鲜。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0年对351个城市进行的专项调研结果显示,2008—2010年间,全国62%的城市发生过城市内涝,内涝灾害超过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个。发生内涝的城市中,最大积水深度超过50厘米的占74.6%,积水深度超过15厘米(可能淹没小轿车排气管的水深)的多达90%,发生内涝城市中积水时间超过半小时的城市占到78.9%,其中57个城市的最大积水时间超过12小时。
   (2)重地表,轻地下
   暴雨过后,座座“水城”骤然现身,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最大的病根在于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缺乏科学规划,‘重地表、轻地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认为,虽然极端气候是导致城市内涝的直接原因,但与快马加鞭式的地面建设相比,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明显滞后,造成严重“肠梗阻”,这才是症结所在。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受制于资金、技术等因素,加之当时城市规模较小、人口密度偏低,相关部门对下水道等基础市政工程的设计、建设标准普遍较低。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随之而来的是城市的急速扩张。以北京为例,2000年,北京市建成区面积仅有700多平方公里,2010年已达近1400平方公里,10年间翻了一番。
   随着城市数量增加、范围扩大,“热岛效应”也在不断加剧,城市遭受突发强暴雨袭击的频次显著增多。加之城市地面硬化及不透水面积逐渐增大,城区雨水汇集速度加快,地面下渗能力大幅减弱,河道缩窄行洪断面减小,城市排水系统压力明显加大。
   由于长期投入不足,历史欠账较多,城市排水管网的建设明显滞后城市化进程。据《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统计,目前用于市政基础设施的财政性资金仅有4%投入到排水系统维护;养护维修资金90%依靠地方财政投入,难以按标准进行定期养护维护。来自国家防总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省会以上城市的排水标准一般只有一年一遇到两年一遇,其他城市的排水标准更低。
   在北京,记者调查发现,虽然近几年北京排水管网的建设力度位居全国前列,成绩显著,但与城市高速发展的现实相比仍有差距。北京市水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北京共有雨水管道3709公里,合流管道1984公里。“十一五”时期,新建雨水管线达1426公里,新建雨水泵站10座,更新改造雨水泵站16座。“北京排水系统标准一般地区采用1年一遇,重要地区采用3年一遇,基本都是按国家规定标准的低限来建设的。”王毅说。
   对于北京城市排水系统的现状,北京市水务局排水管理处处长田有俐也坦陈,排水管道和泵站有待进一步改造和完善。田有俐说,北京中心城边缘地区,以及新城部分地区由于分散建设且未按规划统一实施,造成排水系统不完善。部分雨水管道及泵站设计标准偏低,造成雨水排除不畅。
   “不少城市‘重地表、轻地下’的做法,折射出城市管理者急功近利的发展理念和政绩观”,杨保军说,由于一些地方衡量城市发展、考核干部的标杆更多的是经济增速,似乎只有高楼林立、街道宽阔、广场气派、商业繁荣才是政绩,所以当面对花费多,却看不见、用得少的城市地下排水系统时,真正下力气做的便少之又少。
   城市下水道是城市地下的“生命线”,不仅关系城市的排水效率,更影响着广大百姓的生活。面对城市内涝频繁发生的现实,我们绝不应“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切实抓好排水系统这种看不见的工程,这才是城市管理者最大的政绩。
   (3)既要排水,更要蓄水
   田有俐认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提高排水设施的设计标准已是必然趋势。
   “从近几年北京积水情况来看,主要环路的低洼区段、特别是立交桥下是易产生积水的地区,因此有必要提高这些交通干道和区域的排水标准。”她建议,在现阶段城市雨水管道系统规划设计时,应合理确定设计标准,不同地区应根据实际需要采用不同标准,对于重要地区和重要设施,经论证后,可在规范规定范围内选用高限。
   在标准的提高上,发达国家强调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先地下、后地上,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始建于19世纪中期的巴黎下水道,中间是宽约3米的排水道,两旁是宽约1米的供检修人员通行的便道。目前总长达2300多公里,规模远超巴黎地铁,至今每年都有十多万人来参观学习。
   据了解,北京等大城市在强化排水能力方面已经有了具体设想。北京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基本建成雨污分流的排水系统,基本建成与城镇发展相适应的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中心城建成区雨水干管覆盖率达到100%,新城建成区达到90%以上。
   然而,是否只要花巨资完善排水管网,我们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_丁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程晓陶认为,如果在城市系统规划上缺乏整体考虑,单纯依靠排水管道排涝,并不能根治城市水患。
   “城市治水理念必须要有大的调整”,程晓陶表示,眼下当务之急是明确职责、整合力量、认清城市水患的风险分布特性与演变趋向,在提高排涝标准的同时,要考虑如何恢复与增强必要的雨洪调蓄与渗透功能,尽快形成蓄排结合的防治体系。
   据了解,二战后,日本在快速城市化的浪潮中,也有过“先地上,后地下”的经历,直到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才逐步推进城市综合治水对策。最早也是在修堤筑坝提高防洪标准的基础上加大排水系统的建设力度,但却发现,在地面已经城市化的情况下,不仅地下排水系统改造的代价倍增,而且随着堤防不断向上游延伸,洪水会更快、更集中地危害到下游城市化区域。因此,日本及时改变了治水理念——不再坚持雨水越快排入河道越好,而是千方百计采取洪水分滞、雨水蓄留、雨水渗透等措施,减轻防汛压力,提高城市雨洪资源化利用的程度,取得了很好的治涝效果。
   程晓陶建议,在今后的城市规划中应尽量把停车场、公园等公共绿地设计得比其他区域凹一些,在地面铺设中尽量使用透水材料,同时在立交桥周边修建大型储水设备,以便把暴雨蓄积起来,减轻城市排水管网压力,将内涝威胁变成资源优势。
   4.6月武汉城区严重渍水影响市民交通一事,没有随雨过天晴一抹而去。7月20日,武汉市纪委、组织部对渍水事件相关人员发出追究责任的通报(7月22日《人民日报》)。
   在山洪暴雨考验中,我国许多城市都成为国内版“威尼斯”,人流成“漂流”,汽车成“潜车”,还有许多生命“下去就没影”。就此来说,武汉市纪委启动城区渍水问责,无论如何也比其他城市的“包包裹裹”强多了。然而,笔者以为这仍是治标不治本:因为暴雨成泽国有时让水务部门也无可奈何,即使所有的排水设备一起上,所有的人员不休息,也难敌暴雨瞬时倾泻。
   一个城市抗击山洪暴雨的主体是多元的,水务部门只能肩负起常规的城市排洪任务,突来的山洪暴雨主要靠多元化“综合排水”,单靠水务部门是靠不住的。城市内涝责任不能让水务部门自己扛,城市管理者、规划者、设计者、实施者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急功近利的城市规划,造就了城市内涝下的“内急”,城市“内涝病”必须从城市科学规划、长远规划、保障实施处“治疗”。以前的城市规划基本上都是“权力规划”,权力执意急功近利追求政绩,专家就会跟着权力的感觉走,迟早会走“下水”。现在城市逢雨必涝,就是错误的城市规划、错误的执政宗旨结下的“癌变性肿瘤”,只靠“打针吃药”、小打小敲根本治不了。必须对整个城市排水规划动“大手术”,按照城市多元化排水规律规划、设计、施行方可治理,只抓着水务局的辫子救不了城市“内涝病”。
   总之,城市规划急功近利也是一种祸国殃民,为了防止城市规划不被权力绑架,保障科学规划进行到底,有必要给城市管理者、专家戴上问责的紧箍咒,把官员、专家的饭碗“押”在科学规划、保障实施上,唯有如此,城市“内急”才有望得到“根治”。
   5.近日,武汉、北京、成都等国内大城市相继因暴雨发生严重内涝,造成交通中断、财产损失。大城市的内涝暴露出了城市排水系统在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的滞后。城市内涝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后,很多人把这归咎于城市规划滞后、工程缺陷和城市化进程太快。
   其实,原因并非如此简单。
   首先,城市内涝并不是规划问题,也不是工程技术问题。城市需要配套何种程度的隐形基础设施,对于拥有专业人士的决策部门来说,是显而易见的。每平方公里应该配备何种程度的排水设施,配备多少雨水口,埋多粗的排水管,不管是在规划上还是在建设上绝非技术难题,早在100年前就已经能够很好地解决。比如说,一百多年前德国人为青岛市规划、建设的地下排水系统,今天依然在发挥作用。
   其次,城市内涝也不是城市化进程太快造成的。人们爱用雨后春笋来形容城市化进程中拔地而起的高楼,但这只是一个夸张的形容词,一个新城的兴起,从规划到建设,需要数年时间,既有足够时间规划排水设施,也有足够时间建设。对于今日的政府收入而言,亦有足够资金。所以,说城市内涝是因为城市化太快,就如同说富裕的父母让小孩衣不遮体是因为孩子的生长发育太快一样荒谬。
   所以,城市隐形基础设施严重落后所造成的城市内涝,并不是一个因城市化太快而带来的规划和工程问题,而是一个社会管理问题。它反映了决策体系如何权衡“表面的和隐形的”、“现在的和将来的”、“当代的和子孙的”、“GDP和民生的”、“政绩的和百姓的”等一些问题。当这个衡量机制一方的法码偏轻时,很多事情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然后,在某一个时刻,以必然中的偶然形式出现在众人面前,让人措手不及。
   有人说这种决策失灵是全世界的决策体系都很难避免的问题,即使是西方选举制度也很难权衡长达几十年的利益分配,当政者往往重视任期内短期利益而忽视任期外的事情。的确如此,财政赤字、外债都可以看做短期事项,这普遍存在于世界各个国家。但是,我国近期城市内涝所反映出的“任期内短视行为”就极具中国特色了。在市场中,成本或价格的传达不真实,就会进而影响个体经济市场决策机制,最终造成市场失灵;同样,不合适的社会管理体制也会扭曲利益和代价的传达,最终造成决策的短视和失灵。
   当城市内涝这种任期内短视不断发生时,面对横跨几个甚至几十个任期的教育、地方债、水电工程等时,决策的质量又怎么会不令人担忧呢?城市内涝只是众多决策失灵事件的冰山一角,在如今的中国大城市,能看到很多连西方都望尘莫及的发达的基础设施。但当图腾似的高铁以每小时300多公里的速度飞奔,宣告中国无与伦比的基础设施优势时,另一类隐形的基础设施却要依靠慈善来建设,比方说,希望工程在推动义务教育方面的努力,但是,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而言,有基本劳动技能的人才是比高铁和机场更重要的基础设施。
   正如城市隐形设施和外露设施相协调才不会内涝成患,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也必须协调好“表面的和隐形的”、“现在的和将来的”、“GDP和民生的”等问题。决策失灵和短视是当今社会管理创新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6.北京近期雷雨不断,据北京电力部门专业雷电定位系统监测,仅7月20日至21日0时,北京市区就发生落雷4500雷电影响,配网瞬时故障增多。国家电网北京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市已于7月20日入主汛期,未来20天可能密集出现雷电、冰雹、大风等恶劣天气,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造成一定的影响。北京电力部门将会切实加强以客户为中心的各项防汛措施。
   近期,《六月到武汉去看海,在武大操场游泳,坐公交冲锋舟》等多篇反映大雨导致城市内涝的帖子引来网民的“围观”。网民“牧阳光”在一篇帖子中说,18日武汉大雨导致全城内涝,微博上出现最无奈的话语:各大院校普遍被淹,爱玩的“童鞋”在操场上尽情畅游,至于是否有人在操场上摸到武昌鱼不得而知。
   一张浙江杭州“水漫金山”照片在微博上被网民疯狂转载,从图片上看,建在湖面上的九曲回廊都已经被水淹没了。而杭州网民“浮夸翁”在转载照片的同时不忘调侃一句:“传说今天在杭州最浪漫的事,就是带着你心爱的人去西湖边看海!”
   来自江西的网友“张小圈”在微博上说:“连日大雨让南昌陷入了内涝,号称耗资20亿改造的城市五大排水系统在如此密集的降水面前不堪一击。繁华街道可行舟、可垂钓,南昌不久前打出的宣传口号‘中国水都’终于实至名归。”
   网民“马志海”在微博上发布的一张上海地铁“下小雨”的照片被超过千名网友转发,他写道:“一场大雨,上海地铁成了水帘洞,漏得个通透。”
   7.各地出招求解城市内涝难题
   专家支招:
   [俞孔坚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将内涝归咎于排水管网,是抓错了问题的关键。如果所有绿地能比地面低20厘米,城市绿地就可以承担起滞洪的作用,那么暴雨积水问题就能基本解决。
   [向立云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研究院防洪减灾研究所副所长]排水能力可以提高,但经济成本并不合算。相反,如果能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就有蓄洪的意识,城市暴雨后的问题更容易被解决。
   [吴季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道路全面硬化,就会增大排水量,排水管网当然排不了全部的降水。这种路面全硬化的城市建设理念在国外已经转变了,目前都是采用沙石、渗水砖等铺路,这不仅可以很好地分流降水,还可以为蓄水提供条件。
   [谢映霞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规划设计所所长]应对城市内涝需要有比较完善的排水系统,地下管网的建设要有适宜的标准。不仅管道建设要跟上,控制设施例如泵站、阀门等建设也要跟上。
   [吴乃康  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高级工程师]除了在流域治理基础上进行城市防洪工程布局建设外,当前还迫切需要做好流域水系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城区时综合考虑城市综合防洪和排涝能力,兼顾看得见的地上工程和看不见的地下工程;增加江心公园等城市绿化区,将大批城市低洼区列为湿地;改善城市环境生态的同时,增强强降水和洪水来临时对城市水量的吸收和储蓄,以减小城区防洪压力,起到滞洪和调蓄水量的作用。
   网民建言:
   [网民筱楚]形成“内涝”最大的原因并非降雨本身,而在于城市规划,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关联没有考虑到防洪,只是盲目考虑到交通等地上建设,对城市防洪的地下建设关注更少。
   [网民yangxing]现在各城市防汛标准,所依赖的统计基础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料。伴随气候变化,极端干旱和极端洪涝灾害将越来越多,如果再以过去的防汛标准来指导城市的防汛建设,显然会“力不从心”。
   [网民  雪花酪]交通工具的增多导致停车位缺乏,许多汽车直接停放在具有泄洪功能的小马路上。一场强降雨后,本该在半小时内排走的积水,要花两三个小时才能排走;还有城市在发展的同时,大量建筑垃圾没有及时清运,堵塞在城市排水口,也加剧了“内涝”。
   [网民穷穷26]很多地方过去从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从生态管理方面考虑得不太够,市政基础设施的标准应适度超前,要有前瞻性。
   [网民  郭钦]城市需首先明白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然后再结合这些个性化因素,制定并实施与其先天条件相符的排水系统规划。然而,再科学的地下管网规划也不能做到一劳永逸,后期必须细心维护,以及对城区湖泊这些先天优势的善加保护和利用。
   [网民  maxlovefairy]在城市排水标准上应该和国际接轨,首先是提高科技水平,再相应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力度,严把施工质量关,管理部门都能各司其职,这样才可以全盘解决现在的问题。
三、申论要求

针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要求] 条理清晰,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选项

答案解决内涝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制定出科学、长远、周全的城市规划,必要时可以通过法律法规提升城市规划的地位,打击只注重“繁荣”和“政绩”,不计城市长远利益的行为。 (2)加强城市排涝系统的管理和维护。采取蓄水防涝、循环利用的方法,不但能够改善城市局部小气候,还可以实现中水回用、生态水循环。 (3)城建部门与气象部门应该加强合作,对城市降雨分区和未来降雨趋势进行专项研究,充分发挥气象对城市建设的支撑作用,加强预警工作。 (4)提高排水标准,完善排水系统。重点抓好泵站建设和管网改造。特别是利用近年来道路翻修的机会,检修、改造城市地下管网,应对未来城市发展的需要。重点做好市区下水管网、雨水井、盖板沟等清淤疏浚养护工作。特别是老城区街道、小区以及低洼易涝区的管道疏通维护,在旱季做到仔细筛查,防患未然,才能保证雨季管道畅通。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v4fY777K
本试题收录于: 申论题库国家公务员分类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