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雨认为社会法制应符合社会大众权益,当它不符合时就应该修改,根据科尔伯格的理论,他处于道德发展的哪个阶段?( )

admin2021-12-03  47

问题 方雨认为社会法制应符合社会大众权益,当它不符合时就应该修改,根据科尔伯格的理论,他处于道德发展的哪个阶段?(          )

选项 A、服从与惩罚
B、社会契约
C、维护权威或秩序
D、普遍伦理

答案B

解析 处于道德发展的社会契约阶段的人看重法律效力,但同时也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其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
①前习俗水平(9岁之前)。出现在幼儿园和小学低中年级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是纯外在的,只从表面看行为后果的好坏,为了避免受罚、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此阶段的儿童以自我为中心,具有朴素的自利主义,只按行为后果是否带来需要的满足以判断行为的好坏。
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避罚服从取向】。这阶段的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的好坏及严重程度。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处罚。没有真正的准则概念。
第二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这阶段的儿童以行为的功用为准则,带有浓重的互利交换的实用主义色彩。
②习俗水平(10~15岁)。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一直持续到青年、成年。这一水平的儿童为了得到赞赏和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准则,有维持这种秩序的内在欲望;此时规则已被内化,他们自己感到规则是正确的。他们把遵守社会秩序规则所达到的程度作为行为价值的根据。
第三阶段: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寻求认可取向,即好孩子取向】。此阶段的儿童以人际和谐为准则,儿童心目中的道德行为就是取悦于人,有助于人或者获得别人的赞赏。他们希望被人看作是好人,判断道德行为好坏的主要依据是看是否被人们赞许。
第四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遵守法律取向】。这个阶段的儿童注意的中心是维护社会秩序,判断某一行为的好坏,要看他是否符合维护社会秩序的准则。
③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这一水平又称“原则水平”,在青年期人格成熟之后出现。它的特点是道德行为由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普遍的道德准则支配,道德标准已被内化为他们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了。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社会法制取向】。此阶段的人以社会契约和法律为准则,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义务感。但他们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是可以改变的,如果法律不符合人们的需要,可以通过共同协商和民主的程序加以改变,认为反映大多数人意愿或最大社会福利的行为就是道德行为。
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此阶段的人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准则,行为完全自律,以良心、正义、尊严、人权等原则作为标准。他们认为应运用适合各种情况的道德准则和普遍的公正原则作为道德判断的根据,背离了一个人白选的道德标准或原则就会产生内疚或自我谴责感。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v6ca777K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