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资料 资料1 “买房子的各种税怎么算?”“如何制作一个高质量的PPT?”“零基础考注册会计师,哪几本教材值得参考?”互联网时代,人们逐渐习惯于在网上搜索信息,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互联网信息的海量获取,也带来无效信息的充斥泛

admin2019-08-16  30

问题 给定资料
   资料1
   “买房子的各种税怎么算?”“如何制作一个高质量的PPT?”“零基础考注册会计师,哪几本教材值得参考?”互联网时代,人们逐渐习惯于在网上搜索信息,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互联网信息的海量获取,也带来无效信息的充斥泛滥。人们往往会陷人对精准信息的选择、识别困难之中。为了节省时间成本,人们更加倾向于支付一定费用,直接得到专业回答。”
北京某大学网络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H分析。
    “知识付费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最容易在碎片时间抄起来就用的产品。”《罗辑思维》的创始人Y表示。音频、短视频或图文结合等形式,适合填补等候、通勤、运动时形成的时间碎片。这种积少成多、聚木成林的学习方式,成为时下不少人的新选择。此外,在线支付体验的提升、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知识产权意识的明晰,也为知识付费的发展“添柴加火”。
    “知识付费在未来会成为一种常态。”某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Z说,只有付费才能鼓励更多人,尤其是鼓励更多专家进入这个领域,提供更专业、更有价值的服务;同时,也能让用户更珍惜自己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和获得的每一个答案。
    近日,某娱乐记者在微博上用1个小时回答了7个问题,累计有2.4万多人围观,每次围观需付费l元。此外,他在某平台对52个明星的爆料,也引来超过1.7万名用户付费实时参与。
    知识付费模式给平台注入了可观的用户流量,并为知识生产者带来不菲收益。同时,提问与回答的娱乐化倾向也逐渐显现,让用户期待的有价值的知识变了味儿。
    以某知识付费平台为例,在引人网红名人进驻之后,用户的“窥私欲”被迅速激发,出现了大量针对名人私生活的提问。据报道,有名人通过32个回答赚取了近25万元,远远超过各领域专业人士在该平台的收益。“靠名人效应和各种噱头吸引流量,成了各个知识付费平台初期快速占领市场的主要手段之一。”Z说。
    当知识付费平台相对严肃专业的问答模式被娱乐八卦、隐私窥探等破坏,各专业领域的知识生产者将逐渐失去平台的主流地位,而那些真正有专业知识需求的用户也会选择出走。Z认为:“知识付费模式逐渐成熟稳定之后,关于名人隐私信息的购买热情会逐渐下降。知识付费平台的发展,光靠噱头和炒作是行不通的。”
    “知识付费是一种满足用户需求的新方式,平台不仅要关注用户的需求和阅读收听习惯,更要为用户挑选合适的内容。”H说,“知识可以付费获取,获取的知识是否物有所值很关键。一个平台可能在短期内有名人加持,但是长远的发展需要优质的内容作为基石。平台只有真正带给用户货真价实的知识,才会有生命力。”
    “得到APP的专栏音频免费分享,想要的小伙伴们留下邮箱地址”“定期免费分享喜马拉雅。FM、知乎Live内容,有需要的扫码加群”……百度某贴吧里,将付费产品拷贝下来,再免费分享的帖子比比皆是。“目前知识付费市场中,大的版权环境已经很好了,但仍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Y说。由于互联网时代分享的速度和效率极高,必须有更先进的技术及时跟踪和回馈,随时打击侵权行为。
    近日,一位房地产“大V”入驻主打付费私密社群功能的APP,其高达3000元的人群费让不少用户望而却步。很快,在同一APP内就出现了提供“转播内容、代提问”服务的“山寨群”,入群费用仅200元,一天之内已有上百人加入。“3000元群费太高了,还是希望能花小钱,办大事。”某位加入“山寨群”的群友坦言。
    而在淘宝等电商平台上,也能搜索到以低价贩卖的各大知识付费平台内容的商品,买家付费后通过网盘、微信群、QQ群等渠道获得,有的成交数量达上百次。
    有专家指出,如果不明确知识产品的归属权,就会损害知识生产者的利益,打击他们的创作积极性,阻碍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目前,已有主打内容版权保护和管理服务的平台推出增值服务,专门为知识付费平台上的产品筑起版权“保护墙”。
    各个知识付费平台也纷纷采取行动,在加大对盗版产品举报力度的同时,掌握版权保护的主动权。据了解,得到APP的每篇文章下都有版权声明,专栏内容也在国家版权局进行了著作权登记。
    “知识付费的浪潮中,版权保护的方式应当从以对著作权中人身权的保护为中心,扩展到以保护财产权为主、保护人身权为辅的方式。此外,在保护知识生产者收益,包括广告和流量收益的同时,也要注重对产品传播、分享的鼓励,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Z说。
    资料2  
    “在听《公关误区》的时候,我尴尬癌都快犯了,听听停停,实在无法继续,感觉他已经陷入自己的误区了。”2018年6月12日晚,L忍不住在朋友圈吐槽某知识付费课程,没想到引来了不少好友的跟评。在北京某移动互联网企业从事公关工作的L是知识付费产品的忠实用户,甚至一度痴迷。不过,近一段时间,她感觉到自己逐渐丧失了对知识付费产品的热情。“知识付费贩卖焦虑极其成功,但这些内容有没有价值还不好说。”她说。
    2016年3月分答上线,立刻引爆网络。上线42天,分答得到了超过1000万的授权用户,超过100万的付费用户,流水达到1800万。被戏称为“国民老公”的王思聪,在分答上凭借28个问题进账20万元。然而,当时分答的爆红主要是借用了名人效应,娱乐性远远超过了知识性。
    2016年9月,分答在停止运营47天、重新开张后,试图用医生、教授等专家学者取代明星和网红,主推健康、职场以及科普三大栏目,但效果不如人意。无独有偶,豆瓣推出的知识付费产品“豆瓣时间”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2017年3月,豆瓣时间正式上线,首期专栏为北岛主编的音频节目——《醒来——北岛和朋友们的诗歌课》。但在北岛的专栏之后,“豆瓣时间”似乎再没掀起多少波澜,同样陷入了“后劲不足”的窘境。
    目前知识付费平台很多,但有多少是真正有价值的还有待商榷。知识付费内容的通病是针对性不强,没有根据用户的喜好来提供个性化的选择。“《公关误区》这个课程跟我的工作很匹配,但听完感觉非常不好。我觉得对没有接触过这个行业的人来说,听着会比较新颖,但对像我这种在这个行业沉浸多年的人来说,他给我反馈的很多信息,跟我日常的经验以及理论知识非常不匹配,很多东西我觉得他讲得不对,而且不能自圆其说。”
    L认为,知识付费平台为了传播知识去传播知识,不管用户在这方面有没有一定的积累,导致整个知识付费平台内容输出都不是特别理想。她说:“知识付费还是要专人来做专事,不能什么人都来讲。有很深的沉淀的、专业的人去讲,知识才真正有价值。”很多所谓的专家可能是平台包装、营销出来的,这直接决定了用户获得的知识是不是可靠。
    知识付费属于一种虚拟经济,由于交易前无法查验,知识的真假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用户的消费意愿。但目前的大部分知识付费平台,都缺乏完善的知识评价系统。仅仅凭借零星几位用户给出的好评或差评,往往难以给新用户提供参考意见。可能有的人会说,既然知识付费平台本身就是卖产品的,那如果一个付费课程差评很多,岂不是卖不出去了。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完善的评价系统可以提高用户对付费平台的信任度,也可以提高用户对讲师的信任度。毕竟开设课程的是各个领域的专家,如果用户对某个领域不熟悉,可能并不知道这个专家到底是谁,也并不了解学习这门课程的效果。有了用户的评价和打分作为参考,可以让用户做到“心中有数”,甚至可能会提升用户的付费意愿。
    现今知识付费用户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希望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获得知识的年轻人,另一类是需要提升专业技能的知识分子。据报道,喜马拉雅FM的所有付费用户中,25岁至34岁的付费用户已超过七成,其中“90后”的付费比例最高。这说明,30岁以下的年轻人是为知识买单的主力军,受众群体相对狭窄。有业内人士预测,随着知识付费行业的不断发展,知识付费产业的受众面会进一步拓宽,市场格局也会沿着垂直领域发展,可能会出现针对特定细分领域的知识付费平台。
    资料3
    在2017年“双十一”,除了淘宝、天猫、京东等购物平台“疯狂”大促外,新世相读书会也推出了一场售卖知识的狂欢。新世相于11月10日发布了一篇《我把未来的365天,一天一天卖给你》,在其中促销365元的会员年卡(1天1元),用低价售卖书籍的精读音频、名人学者的讲书等知识。文章阅读量随后突破100000+,有评论称“感觉买下就是涨姿势”。
    2017年10月,“豆瓣时间”推出了《52倍人生——戴锦华大师电影课》,“罗辑思维”旗下的“得到”邀请50多位知名学者一起推出新专栏《刘苏里•名家大课》,知乎Live也邀请歌手胡德夫做了实时问答互动。可以说,在2017年,“知识付费”的现象已经火了,让人觉得,似乎在眨眼之间就开启了全民读书时代。
    然而,“知识付费”大热真的意味着知识热吗?答案是未必。
   “知识付费”热的背后,不是“知识盛兴”,而是相反的“知识焦虑”。在这个时代,前进的步伐不光迈得太快,还迈得太碎。太少、太碎的时间让所有人都停不下来去安静地阅读、慢慢地吸收知识,这让人们对快速有效就能获得的知识有了很大的需求。这种缺口一旦形成,就有了“知识付费”的生存市场。
    “知识付费”看到了这一缺口,却很难真实满足人们的需求,因为“知识付费”在很大程度上只解决了“快速”,而难以实现“有效”。
    现如今,生活在快节奏中的人们,很少有时间安静地坐下来,专注地阅读一本书并进行思考。而听书的方式却能够让人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轻松地获取这本书的内容,甚至还有名家进行“接地气”地解读。如此深人浅出的知识产品能够让人将读书这件事从学生时代重新“捡”回来。试问,何乐而不为?
    更何况一旦“知识有偿”这个概念深入人心,还能让人抱着“不能浪费钱”的心态去尝试阅读,能提高社会对“知识版权”等延伸概念的认识。
    只不过,我们需要质疑的是,“付费”的知识是否真的有营养,是否真的能被读者有效吸收。
    正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对一本书也有一千个注解。“知识付费”售卖的是被他人加工编辑,进行浓缩后的知识。而浓缩后的精读音频、名家解读可能会让读者“人云亦云”,未必能够真正锻炼人的独立思考能力。
    “知识付费”的大热现象是“快消”时代的产物,它给了渴望知识却没有时间获取知识的人一种全新的选择,但并非一种真正享受知识的选择。它根植于“快”生活,也就难以回归于“慢”文化。
    资料4
    知名作家M已经习惯了身处舆论的风口浪尖,而她真正的焦虑却在于公司的未来之道。现在,她迈出了第一步。2017年11月中旬,她在新公众号“芝士来啦”上推出名为“加薪课”的知识付费课程,以教导粉丝如何实现升职加薪。目前,这份售价99元的知识付费课程在“芝士来啦”公众号和喜马拉雅平台上总共卖出了十多万份。
    知识付费是M在内容裂变阶段选择的一条“新赛道”。在新办公室里,M回忆道:“之所以确定做知识付费,我们首先是从自己的团队优势开始考虑的。”M的团队优势指的是合伙人小王。小王拥有中国人民大学人力资源博士学位,曾任某上市集团公司副总裁,担任过招商银行、中石化等公司的管理咨询顾问。在加入M团队之前的两年多时间里,M一直向小王咨询管理问题。   
    “我觉得她最厉害的就是能够马上为你的问题提供实际的操作办法。”在M的介绍里,她格外强调了小王对女性管理经验的心得和体会。“以前会认为女性特质在职场上会发挥负面作用,比如情绪化、过度关注人际关系等。现在西方非常关注怎么去发挥女性特质的优势。”小王成了知识付费课程得以成立的核心点:一名有专业背景和经验的“职场专家”。“在邀请她的时候我已经想好了,要让她来做这个。”M说道。
    M还委托了第三方机构对自己的粉丝进行调研,被调研人数达数十万,其中超过八成粉丝为女性。“在我们的想象里,这些女性最大的痛点应该是恋爱、婚姻、男人出轨什么的。”但是,最后调研出来的结论却是,“她们有两个最大的烦恼,第一个是工作,第二个就是钱”。这意味着,M的粉丝的核心痛点在于需要完整的职场方法论。“之前我的粉丝考虑的问题可能还是不谈恋爱、不生小孩究竟对不对,现在她们想的问题是要怎么挣钱,她们的痛点升级了。”
    在立项之后,M成立了包括她的“助理”内容总监小黄、小王在内的6人小组来开发新课程,开发时间用了4个月。这个课程被设计为15节,每节7分钟,并且还会插人由小黄和小王主持的问答环节。之所以开设这样的短课时,并在一个月内放送完毕,正是为了让试错成本更低、调整更灵活。
    在设计的过程中,M和团队先出于自己的经验和假设,录制了很多不同版本的demo带进行内测,并邀请粉丝对每一段demo带进行打分和问卷调查。M非常看重这样的反馈过程,调查问题设计也极为细致,“干货感、新鲜度、语速,甚至连觉得亲切还是严肃,都要填”。
    面对用户,M也做到了另一种层面的夯实。当她的文章收到爆发性的差评之后,M采取了新的措施。“我让我的助理每个月约十几个粉丝来见我,吃一顿火锅,感受一下她们的频率。一般做内容很容易不接地气,所以我要求自己频繁地接触人、了解大众在想什么。”
    粉丝动向是M团队最关心的事情,她可能拥有互联网上最忠诚的一批粉丝。每个月,她们都要做一次大规模的粉丝调研和用户反馈。在公司层面上,要三个月做一次花费几十万的大型的用户画像,不断地对粉丝进行深入了解,为她们设计“人生攻略”。“我们公司的优势就是用产品的思维去做内容,保证我们自己内容的品控持续稳定在一个水平。”而现在,她希望能够将这种能量移植到新的知识付费平台上,既提供更多服务,也收获更多元化变现。
    M团队的生产内容一直有一套“工业化流程”,即由不同员工负责不同素材,然后统一汇总给她——“炒菜的厨师”,她再用自己的风格来写出一篇篇“100000+”。根据M的介绍,知识付费课程的流程依然如此。“选题、框架、干货,然后接下去是故事……但现在干货会被放在第一位,获得感是最重要的。”
    在采访中,M特别强调了这份课程的实操性,这也是她对“知识付费”的新理解。“我卖的不是思维转变,而是思维转变后该怎么做。所以我们对标的不是出版市场,而是培训市场。”所以,M要在自己的知识付费课程中做到“包教会”,让自己所追求的实操性得以实际体现。其中一个设计便是在每一个课程后都会布置小作业,让用户根据当天的“课程所学”完成具体行动。
    资料5
    2018年5月25日,得到APP的CTO快刀青衣,在朋友圈晒出一张图,当天得到累计用户已经突破2000万,这距正式运营刚好2周年。也就是在这个月,离北京2300公里的深圳南山,上线一年多的知识付费的技术服务商小鹅通,流水突破10亿。
    而另一方面,很多知识付费的早期创业者却感叹,红利期在消失,生意越来越难做,开始放弃线上,转型做了线下,甚至开始离场。2017年人人都在谈论的知识付费,突然进入了转弯车道,行业进入了大洗牌阶段。
    目前愿意为知识付费的人数呈上升趋势。然而,对于知识付费产业来说,若想走得更远,仍有问题亟待解决:如何调动读者的思考主动性,让其获取真正的“知识”而不是花钱定制碎片化的“懒人模式”?如何避免内容重合,让产品质量得到质的飞跃?如何建立起内容评价体系和筛选体系?
    对于知识付费的未来,有专家建议,知识付费产品打造者要不断提升内容质量,丰富形式,形成“良币驱逐劣币”的效果。立法部门要加快知识付费领域的立法,紧跟互联网发展态势,让知识付费产业发展有法可依。政府要完善市场监管机制,严厉打击盗版和不良内容,为知识付费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消费者要做知识付费时代的主人,在购买知识产品的同时,要提高信息筛选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一种业态走向成熟,混乱与迷茫是必由之路。知识付费这块新版图,亟待后来者奋力开拓、激浊扬清、重塑规则。
结合资料3,谈谈你对画线句子“‘知识付费’热的背后,不是‘知识盛兴’,而是相反的‘知识焦虑’”的理解。   
要求:全面、准确、简明,有条理,不超过300字。

选项

答案“知识付费”热的背后不是知识热,而是知识焦虑。 “知识付费”源于人们对快速有效获得知识的需求。在“快消”时代,太少、太碎的时间让人们停不下来去安静地阅读、吸收知识。而“知识付费”适合碎片化阅读,能够吸引人读书,提高社会对“知识有偿”“知识版权”等的认识。但是,“知识付费”在很大程度上只解决了“快速”,而难以实现“有效”。它售卖的是被加工编辑、浓缩后的知识,可能会让读者“人云亦云”,不能够真正锻炼人的独立思考能力。 可见,“知识付费”给了渴望知识却没有时间获取知识的人一种全新的选择,但并非一种真正享受知识的选择。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vNfe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随机试题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