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1 1985年出生的苏果,来自山东烟台蓬莱的一个小村子,父亲曾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好手”。在苏果的记忆里,20世纪80年代,父亲的勤劳务实曾让这个家迅速成长为村中的“万元户”。第一个拥有电视机的家庭,第一个盖起二层楼的家庭,第一个安装电话的家庭,

admin2018-08-16  58

问题 资料1
    1985年出生的苏果,来自山东烟台蓬莱的一个小村子,父亲曾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好手”。在苏果的记忆里,20世纪80年代,父亲的勤劳务实曾让这个家迅速成长为村中的“万元户”。第一个拥有电视机的家庭,第一个盖起二层楼的家庭,第一个安装电话的家庭,苏果的家曾经让人羡慕不已,而村里人更是把苏果的父亲视为致富的领头人。然而,随着经济政策的调整,土地流转渐成趋势,越来越多的企业直接进驻农村,大规模的经营发展降低了生产成本。依靠勤恳致富的父亲虽然指导村里人搭建大棚、种植经济作物,但一家一户的传统农耕方式注定无法与企业大型生产媲美。昔日的“种粮好手”只能流转土地,带领村民进城打工。幼时的苏果曾经想过长大了要去学习农学,像父亲一样带着村里人一起致富,但父亲的现实经历却让她改变了梦想。
    多年的奋斗最终开花结果,苏果本科和硕士都就读于北京大学,一路过关斩将的经历,让苏果成为村中所有青年的榜样。其实,大学时,苏果曾经到一位北京同学家里做客,宽敞明亮的房屋,一应俱全的家电设备,别具一格的装修风格,回想起村中老旧的房屋、落伍的电器,眼前的一切都让苏果羡慕不已。抱着对北京多彩生活的向往,2011年研究生毕业后,苏果几经辗转找到了北京一家媒体单位。虽然收入相对丰厚,但无法解决北京户口是这份工作最大的不足。现年30岁的苏果刚刚登记结婚,她和老公都没有北京户口。这让她对未来少了几分安全感,她现在已经在担心将来孩子的户口问题。孩子出生后户口同样只能落回老家,就读和异地高考问题接踵而来。“山东人多,竞争激烈,而且无论教育水平还是师资力量相比北京都远远不如,我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然而面对北京不断上涨的房价、物价,苏果如果想在北京买房生活还需要奋斗多年。面对无奈的现实,苏果一度想要离开,回到自己的家乡烟,台或是婆家无锡生活。但当她计划前往二三线城市的时候,一位要好的同事劝她说:“你读了这么多书,从山东闯到北京,难道是为了回乡安度晚年吗?”
    一直在犹豫是离开还是坚守的苏果,在妹妹报高考志愿的时候.还是百般游说其填报了北京高校。苏果此时似乎将自己在北京的难处置身事外:“小地方资源少,机会少.发展肯定不如北京。”2014年的新年,她带着妹妹逛北京城,无论是时髦的建筑还是琳琅的商品.都让妹妹兴奋不已,苏果不由得回想起自己初到京城的欣喜,下定决心,一定要让妹妹离开农村。
    资料2
    从农村进入城市的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很小的时候,家里人就嘱咐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到城里工作;考不上学的,通过参军等途径离开农村;更多的人通过打工的形式离开农村。
    有一定知识水平、年富力强的人从农村进人城市,留下的人中,文盲半文盲的比较多,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当前中国农村的落后,根本上还是人的落后。”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白雪秋撰文指出,“‘教育’的缺失,导致农民思想观念相对陈旧,整体素质普遍偏低。”数据显示,2004年,农村文盲率为10.7%,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7年,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9.1%,远低于城市人口65.4%的水平。
    有一种说法,“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素质问题。中国内地农民的素质普遍相对偏低已经成为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如果说发展现代农业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选择,那么农村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长期以来,在很多人心目中,人才,起码是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如果用这个杠杠套下来,农村的很多技术能手都够不上“人才”的标准。但事实是,学历高却没经验的人才到农村未必好用,在农村,在基层,大量需要的是具有一定实用技能的人才。然而农村学生在学校学的知识,严重脱离农村生活实际,乡村文化视野中的特质被单向性的教育过滤了。很多农村学生竟然分不清麦苗和韭菜。由此不难理解,如果一个高中生比一个小学生仅仅多拿了一纸与他们实际生活没有多大关系的文凭,如果不进城打工,又能怎么办呢?然而,现实中不仅学有所成的高中生逃离农村,部分失学青年也离开了农村。据某村青年介绍,虽然都是体力活,但同等岗位在农村企业与城市的收入相差较大,而且福利待遇不够完善,“去一家正规企业打工”的念头促使他辞职进城。
    资料3
    浙东清代史学家全祖望对乡贤文化的认知对今人很有启发,他辞官回乡后,花了很大的精力对乡贤事迹深入发掘,为地方文化谱系建立永存的标识,其目的正如他在《感怀》诗中所说:“古人观世道,首重在人心。天地纵多故,此志终昭森。”这里的人心,是乡贤的道德高度,是一种至善大有、忠贞正直、悲天悯人、推己及物的典型人格。
    很多地方的文化精英走出了乡邑,但他们从方言音声到性格风尚、观念行为都带有乡园的烙印,其实践成果和道德文章可能在更广泛的范围产生影响,但都与其乡园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应该注意乡贤文化与整个历史传统文化的关系。举例来说,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思想、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表达出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和道德高度,具有历史的典型意义,但如果将其放到吴文化的范畴中,他们都是苏州的乡贤,其思想观念都和苏州、江南之地域与人文密切相关,自然属于乡贤文化。
    资料4
    文物,是乡贤文化的物质遗存。庙祠、故居、碑志等故物,是乡贤生活和思想的实证.其存在就是一种历史叙述。明人李东阳对祭祀乡贤说过一段很有意味的话:“彼生于斯,学于斯,闻其姓名,睹其庙貌,知其非苟祀者,仰慕效法之心其能已于俎簋尸祝之间哉?”就是说,乡贤与自己同生于一方水土,成长于同样的人文环境,如果知其名、晓其事,目睹其庙祀遗貌,崇敬、仰慕、效法之情就会油然而生。这说明,乡贤的道德精神是可以“看见”的,而“看见”能产生感召力,形成亲近感,使人见贤思齐。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乡贤文化的建设上,应该对乡贤文物遗存给予足够的重视,吉光片羽亦当珍惜。
    文献和文物使乡贤的道德精神“看得见”,其实乡贤文化之所以产生影响,除“目染”之外,还在于“耳濡”。基层社会的文化传播常常通过口耳相传,人们在习得中形成精神熏陶。言偃作为孔子“南方夫子”的事迹随着常熟“言子巷”的地名而自然为今人默念不忘,范仲淹设义庄、建义学也早已成为民间佳话而流传,周顺昌“好为德于乡”的传说则与《五人墓碑记》同样深入人心。
    当然,古今文人重视乡贤,努力建构乡贤文化,其化育影响作用亦不可忽视,这方面的工作应当加大力度。建构乡贤文化,即要有足够的地域文化的学养,同时以深厚情感投射于乡贤人物,用时代语言和历史逻辑构筑起思想的河床,用可以感知的乡贤事迹,铺垫出道德文化的高地。
    申论要求:
“资料1~2”中反映了当前我国农村人才流失的重大问题,请概括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
    要求:全面准确,分条表述。不超过250字。

选项

答案一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发展迅速,城乡物质差距拉大,受生活条件等方面吸引,农村精英人群离村进城。 二是随着我国农村发展政策的调整。部分企业进入农业生产领域。挤压了农业生产精英的生存空间,造成人才流失。 三是农村教育资源分配不足。与城市差距较大,难以满足人才发展的培养目标。 四是农村教育脱离农业生产生活。人才培养与农村所需脱节。致使人才离开农村寻求发展。 五是农村企业发展不规范,岗位收入和福利待遇与城市企业存在差距,部分村民为工作岗位离开农村。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xS5l777K
本试题收录于: 申论题库大学生村官分类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