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上一个抱孩子的母亲上车无人让座,司机停车7分钟,有人让座后才开车。引发热议,请问你如何看?

admin2014-11-14  24

问题 公交车上一个抱孩子的母亲上车无人让座,司机停车7分钟,有人让座后才开车。引发热议,请问你如何看?

选项

答案乘客在公交车上让座,体现的是社会公德与传统美德。然而近期在常州的公交车上,无人给抱孩子的母亲让座,司机无奈停车7分钟,引起了广泛争议。有人认为,这位司机师傅做得对,这样的司机太棒了!但也有人认为,让不让座是私人的事情,司机的行为是道德绑架!在我看来,我们对这些争议、讨论应该辩证地看待。一方面,司机的行为是出于职业道德和安全考虑,为了保证乘客的安全,避免车子的发动给孩子和母亲带来危险,从这个角度我们应该肯定司机的初衷。另一方面,司机对乘客文明素质的欠缺表示愤慨,用停车的方式警告乘客,虽然可以迫使乘客让座,但只能算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对于乘客文明意识和素质的提升帮助不大。类似的行为不免引起争议,如年轻人不让座遭到指责、谩骂等,让座的人感到寒心。因此,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彻底改变目前状况,弘扬传统美德,形成自觉让座的风气。首先,观念的转变是核心。媒体要通过有效的宣传,如公益广告、提示标语等,提升公众的文明意识;家庭、学校、单位和社会各方面要通过有效的教育,增强公众文明出行的自觉性;公交公司要通过有效的措施,将“黄色座椅是老幼病残孕专座”的规定落到实处。在宣传教育中尤其要细化内容,提高针对性、增强操作性。比如,明确要求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做到:乘车时见到老人孩子要让座,等。这样的效果可能要比只讲道理好一些。其次,转变工作方法是关键。让老人孩子等体弱者上车有座,司乘人员经过努力是可以做得更好一些的。比如,司乘人员要提醒乘客给老人孩子让座,安排持“老年证"者坐黄座椅,担负起督促执行有关“专座”规定的责任。俗话说,“只要人有心,万事能办成”,解决体弱者乘车难的问题也不例外。最后,法律约束是保障。提高社会文明水平,重塑社会道德,需要制度、教育、法律多管齐下,方能见效。公民素质的提高有时须依赖法律约束的推动。尽管公交车上明确写着请给有需要者让座,但现实中让座的并不是很多。常回家看看父母,本来是最起码的亲情伦理所在,但有多少人能常回家?道德失范的行为越来越多,不但带来了道德滑坡的拷问,也反映出公民素质亟须提高。因而,有必要用法律来对这些道德行为立法,并进而让失范的道德行为回归正常。当然道德立法可行的背后与严格的执法有关,有令必行,违法必究,才使得道德立法可行。温、良、恭、俭、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其中的“让”,有谦让、辞让、推让之意。可敬的“让”,能给人以帮助、给人以温暖。让座拉近距离,:互助增进友爱。让座,把方便让给他人,辛苦留给自己,是高风亮节、胸怀宽广的体现,是弘扬美德、营造和谐的途径。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xoVe777K
本试题收录于: 面试题库地方公务员分类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