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971年10月4日,一双双眼睛紧张地盯着191号青蒿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成果。随着检测结果的揭晓,实验室沸腾了:该样品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44年后的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收获了诺贝尔奖。 青蒿,南

admin2021-07-27  27

问题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971年10月4日,一双双眼睛紧张地盯着191号青蒿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成果。随着检测结果的揭晓,实验室沸腾了:该样品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44年后的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收获了诺贝尔奖。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里,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屠呦呦正是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
    屠呦呦的名字出自《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宋代朱熹注称,“蒿即青蒿也”。名字是父亲起的,当时,并没人预料到诗句中的那株野草会改变这个女孩的一生。
    1930年年底,屠呦呦出生在浙江宁波。她是家里5个孩子中唯一的女孩。作为一名生药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
    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除参加过为期两年半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她几乎没有长时间离开过东直门附近的那座小楼。
    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了一个“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那是一个不小的军事计划的一部分,代号523。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开始征服疟疾的艰难历程。
    从1969年1月开始,历经380多次实验、190多个样品、2 000多张卡片,屠呦呦和课题组以鼠疟原虫为模型,发现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可达68%。但是,后续的实验结果显示,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只有12%~40%。屠呦呦分析,抑制率上不去的原因,可能是提取物中有效成分浓度过低。
    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青蒿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呢?是提取方法有问题,还是做实验的老鼠有问题?屠呦呦心有不甘,她重新把古代文献搬了出来,细细翻查。有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吸引了屠呦呦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为什么这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原来里面用的是青蒿鲜汁!
    “温度!这两者的差别是温度!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就被破坏掉了。如此说来,以前进行实验的方法都错了。”屠呦呦立即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终于发现了青蒿素。从12%到100%,用乙醚提取青蒿素,这个看似极为简单的提取过程,却弥足珍贵。那一幕,屠呦呦记忆犹新:“太高兴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得以挽救,这是最值得欣慰的事情。青蒿素是属于我们中国的发明成果,而且是从中医药里集成发掘的,是中医药造福人类的体现。我们倍感自豪。”
    屠呦呦自己也没想到,40多年后,青蒿素研究能被国际认可。“您的获奖,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我相信,这必将激励更多的中国科学家不断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为人类文明和人民福祉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在贺信中说。
    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贺词中称,屠呦呦的获奖,表明了国际医学界对中国医学研究的深切关注,表明了中医药对维护人类健康的深刻意义,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的学术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中国医药卫生界的骄傲。
    屠呦呦说,“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她强调,“这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中医中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经过继承、创新、发扬,它的精华能更好地被世人认识,能为世界医学作出更大的贡献。我们中国人的成果被国际认可,关键是真正解决了问题,挽救了许多生命。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这是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摘编自《人民日报》
屠呦呦的励志故事对当代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有何重要启示?

选项

答案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没有人生的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实现。一个人的需要能不能从社会中得到满足,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取决于他的实践活动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即他的社会价值。屠呦呦不断创新提取青蒿素的方法,最终取得成功的例子,就是在启迪大学生要做乐于奉献的人,因为衡量人牛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yPh4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随机试题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