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资料 1.晋中市历史悠久厚重,在漫长的岁月里,商贸兴旺、经济繁荣发展,让这里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晋商文化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文化部批准成立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11年,晋中市成立了非遗保护中心;2012年,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

admin2021-11-04  35

问题 给定资料
1.晋中市历史悠久厚重,在漫长的岁月里,商贸兴旺、经济繁荣发展,让这里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晋商文化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文化部批准成立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11年,晋中市成立了非遗保护中心;2012年,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式运行;2015年,晋中市被列入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名单,进一步推动了全市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
  晋中非遗保护中心积极推进非遗与文化旅游项目的融合,引导非遗进入旅游市场。晋中市非遗保护中心王主任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平遥古城旅游景区的主街道两侧商铺,引入了漆器、布鞋、剪纸、木版年画等诸多项目进行现场展示销售,包括平遥牛肉、平遥推光漆、平遥宝剑制作等项目也建成了人型的博物馆(展览馆),规划完成平遥非遗手工技艺项目一日游,如此不仅把非遗和文化旅游进行了有机的融合,形成了新的景点和亮点,同时也为非遗的传播打造了更广阔的空间。
  晋中市文化局以非遗申报为抓手,通过逐级推荐、申报,不断完善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并对国家、省、市三级非遗项目逐一建立了专门的档案,通过搜集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资料,建成了晋中市级以上非遗项目资料的全面、立体的记录保存体系。同时,为市县两级配备了摄像机、照相机、电脑等非遗普查设备,全面推动晋中市非遗档案建设工作。
  以人为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文化,传承人是主要因素,而更好地传播非遗,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接受非遗、享受非遗,才能真正赋予非遗鲜活和持久的生命力。这几年,晋中市从市到县区策划组织了一批有分量的会展和大赛,开展宣传普及非遗传承保护工作,得到了非遗传承者、地方文化人士、民营企业等群体的积极响应。
  近年来,晋中市各县非遗传承人也积极展开非遗的弘扬与推广活动。左权小花戏、左权民歌传承人不断走进大学进行表演,祁县戴氏心意拳重要传承人穆金桥走进清华大学教授拳术,灵石县灵尚刺绣联合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印刷学院展开刺绣体验活动,都受到广泛欢迎。为有效提升工艺美术类非遗传承人的设计能力、市场营销能力,晋中市文化局还组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加省非遗促进会组织的“让手工技艺活起来”等系列学习培训,参加山西大学承办的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
  晋中市文化局每年结合“文化遗产日”主题口号,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宣传活动。为巩固宣传效果,不断推动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等弘扬展示活动,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普及非遗知识。目前,晋中市左权小花戏、榆社霸王鞭、祁县剪纸已进入中小学课堂,祁太秧歌进入太谷县中小学第二课堂,山西××学院已将形意拳作为大学生体育选修课程,平遥文广新局与县职业中学联合,建立传统技艺传习培训基地,配合相关部门完成了平遥推光漆髹饰技艺进校园工作。晋中心意拳协会也正和有关学校协商,按不同的习练人群,编写相关教材,计划在大、中、小学进行推广。
2.在H市工艺美术博物馆,D短视频社交平台(以下简称“D平台”)正式宣布推出“非遗合伙人”计划。该计划将通过加强流量扶持、提高变现能力、打造非遗开放平台及开展城市合作等方式,全方位助力非遗传播,培养挖掘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好奇心,帮助发掘非遗的文化和市场价值,让非遗被更多人看见。H市委宣传部、文化广电旅游局领导出席活动发表致辞,并与D平台共同启动了“非遗合伙人”计划。H市成为D平台“非遗合伙人”计划的第一站,启动仪式上多名H市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入驻D平台。
  据媒体报道,我国进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达10万项,在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的当下,凝聚先辈智慧的非遗也面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可喜的是,随着短视频时代的到来,非遗传播有机会享受“信息红利”。
  “过去,非遗在大众流行文化方面的传播,主要依靠影视作品。但这一方式门槛高、成本大,无法覆盖绝大多数非遗项目。”D平台负责人张女士认为,在短视频时代,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台智能手机,都可以记录、传播非遗,“而D平台高清大屏的视频特色,能够充分展现非遗之美,在短短的十几秒内,呈现非遗最美、最真实、最吸引人的一面”。
  D平台公布的相关数据也在印证这一传播趋势。截至2019年4月,137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中,有1214项在D平台上有相关内容的传播,覆盖率超过88%。这1214项国家级非遗内容,在D平台上共产生了超过2400万条视频和超过1065亿次播放。
  “几乎每一种非遗都在D平台被记录下了自己的美好,某种程度上,D平台成了非遗传承的视频版百科全书。”张女士表示,非遗的保护是一个对抗遗忘、对抗遗失的过程。让每个人在繁忙的生活、工作间隙,多看一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抗遗忘、对抗遗失最有效的手段。这也是D平台发起这项活动最初的想法。
  此前,D平台在非遗的大众传播方面已经做了不少尝试。2018年,D平台上线的川剧变脸话题“我‘变脸’比翻书还快”累计播放超过60亿次。D平台联合中国民协皮影艺术委员会、北京龙在天皮影文化博物馆共同发起“皮一下很开心”话题,累计播放超28亿次。龙在天戏团的王团长表示,按照他们演出的平均观众数,要达到这个播放量,需要每天演出,持续800年。
  “我个人认为想要传承得好,首先得让传承人生存得足够好。”定居H市的泸州油纸伞的传承人余某表示,和很多传统非遗项目一样,油纸伞当下还面临传承难的问题。他传承的泸州油纸伞完整工序有96道,如今全国却只有不到10个人能整伞制作。之前,余某主要在H市工艺美术博物馆等场地开设工作坊,为学校、企业开设油纸伞体验课程,成品伞的售卖并不是主要收入来源。但D平台的出现改变了他的生活现状。从2018年11月开始,余某开设了“油纸伞大师”的D平台号,陆续发布了超过50条关于油纸伞的D平台视频,其中一条视频的播放量高达百万。许多网友纷纷留言点赞,表示希望买伞。到2019年第一季度,来自D平台的订单,直接让余某的油纸伞销量翻了一番,目前他的伞长期处于脱销状态。D平台上类似余某这样的案例,让更多非遗传承人看到了改变的希望:不少非遗传承人都在使用D平台记录、传播自己的技艺、作品的同时,获得了很好的物质回报。
  H市工艺美术博物馆馆长王女士表示,H市工艺美术博物馆群落建成十年来,一直致力于非遗保护,她很认可制伞艺人余某在D平台上的这种尝试。王女士表示,此前博物馆将部分手工艺人、非遗传承人、代表或机构进行了集中展示,为其提供保护、交流、展示、传播的平台,“但仅仅有线下的空间还不够,非遗需要积极利用新媒体,帮助传承人的作品进行有效市场转化,尝试线上+线下的传承模式,让传承范围进一步扩大”。
  “文化遗产不应该成为古董,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应该以让它‘活起来’为目标,让更多的普通人、年轻人,能看见非遗,喜爱上非遗。”张女士表示,D平台推出“非遗合伙人”计划,就是要让非遗真正成为文化创新的源泉,也让传承人能更体面地生活。
3.想象一下这样的画面:当都市白领为早高峰争分夺秒时,四川成都有位老人正手持刻刀精细分毫地创作剪纸作品;当上班族双手飞舞在键盘上敲着方案,山东莱芜的锡雕店里叮叮当当打造声不绝于耳;当一天工作结束终于可以瘫在床上卸掉满身疲惫,陕西华县一场皮影戏也刚刚落幕……好似魔幻的平行世界,家乡的传统文化与都市的快节奏生活完全割裂,失落的文明像蒙尘的珠翠,被遗忘在边缘角落无人问津。
  工匠守艺,无论战争和平、昌盛衰落,匠人匠心从未停歇,穿越了无情的时间阻隔,汇聚成如今繁荣灿烂的华夏历史文化。正是这些匠人手中创造的美轮美奂的器物,以其独具魅力的东方美学意蕴,让中华民族当仁不让地屹立世界文化之巅。千百年累积的人民智慧精华,有着无可替代的历史研究价值和艺术鉴赏价值。然而,当下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却面临传承的危机。工器造物需走出书本和博物馆,与现代生活语境紧密结合,对传统技艺进行创新转化,才能重新绽放它新鲜的生命力。
  非遗中积淀的文化内涵是产业发展的潜力所在。“所有的制造、品牌、模式,归根结底都是文化传递。做好文化加法,非遗保护和产业发展将迎来双赢。”正确体现非遗价值,也要在创新中探索。非遗凝聚着时间和情感,拥有极高的商业价值,既需要市场、商界“慧眼识珠”,也需要营造尊重手工业的社会氛围。“推动非遗时尚化、产业化、国际化,提升附加值和商业价值,是出发点和落脚点。”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司长陈通说,目前非遗的传承开发以制造业企业、设计师工作室、传承人手工坊为主,需引入更多市场主体,将新技术、新模式与其对接。
  非遗传承强调“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无论怎样的开发和创新,都不能脱离非遗的真实面貌;而如何正确体现非遗价值,也要在创新中不断探索。非遗传承内涵的拓展,是蕴含精神文化价值、坚定文化自信的品牌意识,是凝聚坚守、诚信、执着,追求专注、专业、专一的工匠精神,是坚守传统、锐意创新、薪火相传的民族文化。如果能够营造尊重手工业的社会氛围,提升匠人的地位,将更多的非遗精神融入时代发展的实践中去,一定能为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更多助力。
  文化的传播离不开媒介的发展,从图文读物到电视电影,网络世界的信息载体更是繁杂丰富。高端的技术运用,可以将古老的文化内容以全新的呈现方式传递给大众。与此同时,新的文化生产方式也不断对文化内容进行着再创造,从而匹配更适合的媒介语言进行创新性表达。移动互联网时代,交互技术使传播从单向输出变成双向互动,大量的新技术被逐渐运用到文化产业,在这个领域,国际上已有一些尝试,大英博物馆、帕特农神庙、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等,都在尝试通过VR、AR技术和AI人工智能,让历史遗迹在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中国在这方面的探索也丝毫不居于后。以最新研发的数字科技和交互技术,与更多博物馆、美术馆及文化艺术机构共享,为他们提供整套文化资源数字化与活化的解决方案。这种帮助传统文化打造IP的新创意,已经与故宫、长城都有过合作案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遭遇困境,与互联网时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关联。手艺工匠在漫长时光中打磨出寥寥器物,无法适应现代商业发展效率。他们耗费巨大精力和心血,却无法获得市场的曝光和匹配的经济效益。非遗文化要想摆脱“藏在深闺无人识”的隐秘色彩和“明日黄花”的悲壮意味,就需要“旧貌换新颜”。只有当非遗文化以更年轻的形态呈现出来,让年轻人参与到与非遗文化的互动当中,才能收获更多的目标受众,在当代实现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双赢,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提升。
4.近年米,在互联网的刺激下,非遗传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非遗传播主体扩大,传播渠道日趋多元化。但是,目前我国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播,主要按照传统行政区域进行划分,这就容易让非遗传播局限在当地的“一亩三分地”上。还有人认为非遗是老气横秋的古董,与现代生活相隔甚远;有人将非遗等同于文物,认为非遗“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目前出现的种种导向偏差,都在无形中为非遗传播工作设置了障碍。此外,并非所有媒体都重视非遗传播工作。在注重流量、制造话题的“注意力经济”时代,古朴典雅的非遗难敌自带流量的网红和“小鲜肉”,多数媒体为了获取短期经济收益而倾向于选择易夺人眼球的内容,这让非遗在社会关注中易被边缘化。
  今天的传播是在复杂、多样、碎片化的状态下进行的,传播需要数据的导引。非遗传播如果没有数据导引的支撑,可能就是无效传播。因此,要让数据成为非遗传播的标准配置,从而有效展开用户洞察,弄清哪些人是非遗的需求者、活跃者和谣言的散布者。
  在非遗传播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信息本身的真实性和逻辑性,更要思索如何从关系维度和情感维度上拉近非遗与公众的距离。为此,一方面要充分运用互联网共建、共享的特点,积极扩大非遗传播影响力;另一方面要加快非遗与现代生活的对接,消除公众对非遗的陌生感。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恭王府博物馆的品牌活动“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巧妙地将现代时尚产业与传统服饰文化相结合,在短短6天时间内上演11场精彩绝伦的非遗服饰秀,给现场观众和广大网友带来视觉盛宴。此外,这次活动在宣传传播方面也取得了亮眼的成绩,共有23家网络直播平台参与联动直播,累计获得近5800万次的点击观看量以及超过1000万条的网友互动。可见,只有捧出有温度、有质感的非遗传播作品,才能使非遗与人们心灵发生情感共振。
  “把苏绣发扬光大靠的是什么?靠的不是口号,而是实干,是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国家级非遗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姚某表示,事非经过不知难。就在用心创作精品、推动苏绣行业发展的同时,她也看到了当前苏绣行业乃至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发展方面存在的困难和挑战。她说,长期以来,苏绣在现代营销和推广展示方面欠缺经验,民众对苏绣的认知不够。尽管面临一些困难,但姚某对苏绣未来的传承发展依然充满信心。“我们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时代。”她说,现在国家非常重视非遗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花很大力气来推动相关产业发展,一大批非遗传承人不断创作出新的作品,努力培养接班人;同时,人们的审美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非遗的认知持续深化,为非遗传承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幅作品,也是我的创作心血花费最大的一部分了。”湟中堆绣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乔某介绍,《唐蕃古道》已经完成,作品长7米、高90厘米,其中“松赞干布”接亲的故事缩微成1.7米后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我带着这些作品去过荷兰、德国、比利时等国家,国外友人对我们青海的民间工艺和民族风情特别感兴趣,不少人会发来订单。”为了让更多的人喜欢和传承湟中堆绣的传统技艺,她创办了属于自己的工作室,每年都会联合当地妇联、残联等部门为当地妇女和残疾人免费做培训,几年下来她先后招收学员近千名,但坚持下来的没有几个。“只要有人愿意来学,我就会手把手地教,把民族文化的精髓传承下来就是我的责任和心愿。”乔某说。
  初夏将至,西北地区的花儿歌手们又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从初夏到深秋,西北地区每年举行的花儿会活动有一百多场。”青年花儿歌手孙某介绍。2006年,花儿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花儿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Q省第一个花儿艺术团的成立,Q省其他地区也相继成立了民间职业花儿剧院,开展文化经营活动。“花儿剧院和话剧院及电影院的性质类似,除了提供的文化产品内容不同外,经营模式是完全相同的。”“花儿王子”马某说。“西北花儿与市场接轨、与经济挂钩,才能让花儿有更加规范的发展路径,在继承与发扬‘非遗’花儿的同时,花儿也给西北地区的文化发展、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马某说。
  2006年以来,国家和西藏自治区累计投入非遗专项资金约3亿元,西藏一大批非遗项目得到有效保护,各级非遗传承人补助经费明显提高。据了解,2006年至2018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1.95亿元,用于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保护、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记录以及扶持开展传习活动等;西藏自治区财政将非遗保护专项资金从2008年的每年20万元提高到现在的每年1200万元,累计投入超过8000万元;各市地和县级财政每年也把不少资金用于非遗保护。国家、自治区、市地、县四级非遗项目焕发生机。西藏自治区加大对藏戏、格萨尔两个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累计投入逾1500万元,重点开展了对民间业余藏戏队和格萨尔艺人的保护和扶持工作。民间藏戏队由不足50支发展到140多支,藏戏艺人近3000人,格萨尔说唱艺人近100人。西藏自治区群众艺术馆馆长介绍,在经费的持续投入下,非遗传承人的生活和演出条件明显改善。
5.2019年4月,“吉服嘉礼 祥乐天工——宫囍·龙凤呈祥”非遗传承与发展论坛在故宫紫禁书院举行。专家学者与非遗传承人齐聚一堂,对话古今,追溯历史文化,探索灿烂文明,展示一脉相承的非遗技艺。据悉,2018年11月,“修身齐家平安天下”——故宫博物院主题性综合文化创意项目研发模式发布会在故宫博物院建福宫花园敬胜斋举行,宣布“故宫中国节”“宫囍·龙凤呈祥”“金榜题名”3个主题性综合文创项目正式启动。“宫囍·龙凤呈祥”作为其中的重要板块,以系列化IP文创产品展示故宫特色,从不同视角传播故宫文化、传承非遗。清史专家表示,故宫这三个项目将文物、非遗综合到一起,将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非遗是文化传承之脉、文艺创作之源、文创设计之魂,保护非遗更要传承非遗,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2010年前后是故宫文创的自发阶段。那个时候大部分都是对一些坛坛罐罐的简单复制,偶尔有那么一两件根据故宫元素设计的文创产品。这不是自觉的,而是自发的。2012年以后,故宫由文创自发阶段上升到自觉阶段,根据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进行文创产品的开发,现在已经有1万多种产品。但是,放眼全国和全世界,文创还处于第二个阶段。”故宫博物院原常务副院长王先生认为,要走出“同质化”,必须进入主题研发阶段,要以公众需求为引导,与百姓生活相结合。故宫博物院肩负着保护、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使命,正在积极探讨文化产业的多方面发展。“故宫中国节”“宫囍·龙凤呈祥”“金榜题名”项目即主题研发阶段的探索。
  从定义来讲,故宫博物院副院长闫先生认为,非遗不是文物,而应成为生活。保护和传承非遗是自觉,更是责任。“珍贵的中华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民族人民长期以来积累的重要财富,它不仅是民族自我认定的历史凭证,也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并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根基和智慧与力量的源泉。”
作答要求
根据“给定资料”,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立意恰当,观点明确;
(2)内容充实,语言流畅;
(3)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字数1000~1200字。

选项

答案 传承非遗文化 开创繁荣未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包含民间工艺、民族艺术以及风俗礼仪等多种内容,反映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生活特色的文化记忆。五千年一路走来,中华民族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身处变革节点风云莫测,中国面临激荡的时代变迁。在各种思想的交融下,我们要努力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中华文明开创繁荣未来。 传承非遗,以其“特殊性”树立自信。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稀缺”的文化特征,真实展现创造者的伟大智慧。近年来,部分国人热衰学英语、追美剧,在西方的平安夜狂欢庆祝,而对传统的重阳节却视若无睹。“崇洋媚外”的自卑心理,令其对中国文化乃至社会发展皆无信心。问题产生的一大原因,在于他们对传统文化缺乏认识,不了解“棘轮棘爪”的高妙设计,未曾闻《九章算术》的世界影响,更遑论《甘石星经》的星空探索。其实,泱泱中华屹立千年,文化内涵之丰富冠绝世界。传承非遗,让我们了解祖国文化的辉煌与伟大,从而坚定自信,对未来充满信心。 传承非遗,以其“活态性”指引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的存在特征。我们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针对某一物品或某一活动,而是继承传播它所蕴含的精神文化。这些精神文化,不仅彰显古代文明智慧,而且对当今生活具有指导价值。景泰蓝精雕细琢的背后,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端午节龙舟竞渡的背后,是爱国主义的崇敬传扬。创新精神,造就冷峻奇绝的芜湖铁画;向往和乐,唱出陶冶心灵的侗族大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时代,可规范个人生活,可指导经济发展,可助力社会治理。千年已过,沧海桑田,但祖先的智慧,依然能够指引我们的生活。 传承非遗,以其“民族性”凝心聚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情感与精神的载体,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和动力。它具有高度的“民族性”特征,能获得人们广泛的认同。无论身处何地,我们都会在清明节缅怀祖先,我们都会在中秋节渴望团聚。各族人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相同的文化基因,让中国这一多民族国家团结一致,同心同德,无惧任何强敌与困境。如今,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临众多艰巨的任务与无数艰苦的挑战,依靠一人一地根本无法解决。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可令人们达成共识,使得各族人民凝心聚力,从而汇聚攻坚克难的宏伟力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置于世界舞台,自然引来万千关注。但我们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绝非与各国文明一争短长。而是要在传承中,正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价值。通过挖掘它的潜力,增强我国实力.从而促使民族成长,实现文化繁荣。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IR5Y777K
本试题收录于: 申论题库国家公务员分类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