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译好中国典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扮演着多个角色,如评论者、文化交流的中介人、译作作者等。 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自拟标题,就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角色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结构完整,字数在1000字以上。

admin2020-08-12  54

问题 讲好中国故事,译好中国典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扮演着多个角色,如评论者、文化交流的中介人、译作作者等。
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自拟标题,就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角色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结构完整,字数在1000字以上。

选项

答案 译者——典籍外译的把关人 中国典籍是中国历代重要文献的积累,是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反复淘洗后所积淀的精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讲好中国故事,译好中国典籍,把优秀的典籍介绍给其他国家的读者,有助于传播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典籍外译离不开译者。一本好的译作更需要优秀的译者来打磨把关。因此,在中国典籍外译活动中,译者应该扮演好“把关人”的角色。 首先,译者要深刻理解典籍原文的微言大义,把好外译典籍的作者意旨关。准确理解原文是典籍外译的前提和基础,更是翻译工作的起点。不能透彻理解原文意旨,如何能够以此为基础进行翻译,如何能够保证译文的准确性?中国典籍中的不少篇章言辞简约、深奥隐晦,如果译者没有深厚的古文功底,没有按图所骥、刨根问底、锲而不舍的精神,就不能吃透文章意思,结果只会一知半解、望文生义。在“以己昏昏”的情况下便不能企望“使人昭昭”,不能准确地再现原文本义,就不能圆满完成把中国博大精深的典籍和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介绍给世界的任务。 其次,由于国外读者缺乏对中国文化,尤其是古代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的了解,译者要做好充分的预估和足够的文化预设,把好典籍外译中的文化背景关。在译中为外的时候,仅仅自己明白原文的确切含义是远远不够的。绝大部分国外读者对中国古代汉语知识及中国文化的相关典故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因此,在翻译的时候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补充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 再次,在决定翻译哪些典籍上,译者要把好选择关。典籍外译的根本目的是宣传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中国典籍规模宏大,卷帙浩繁,在开始翻译典籍之前,译者有必要对典籍种类进行选择。在选择作品时,首先要衡量作品本身的价值,挑同类中最好的翻译,然后再考虑该书的译本在国外的传播效果。因为如果选择的文本不易为外语国家读者所接受,那么一定程度上该文本还没有翻译就已经失败了。要选择一些易被国外读者接受、喜爱的,这就要译者把好关,根据作品风格、创作特征、原作特有的“滋味”等选材,并判断哪些可以基本保留下来并被翻译成其它语言,为译入语的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最后,翻译需要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译者要把好翻译策略的选择关。典籍中不乏宣扬自由、民主、平等、公正思想的文献,但同样存在一些反映剥削阶级特权思想、君权神授、等级观念等带有时代烙印的愚昧、落后思想的典籍。同一本书,里面既有闪光点也有不足之处,到底是采用全译的方式,还是采用变译的方式,这就需要译者仔细考量目的语国家的意识形态、读者的阅读习惯及文化空白等文外因素,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自己的翻译方法、翻译策略,作出合适的决定。 在典籍外译中,实施把关行为的主体不仅仅是译者一个方面,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译者都是其中最有实际影响力的一方。在把关的内容上,译者要把关的因素涉及翻译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把中国典籍翻译得准确、流畅,让国外读者看得清楚、明白,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与各国人民分享,是译者的责任与担当。

解析 “讲好中国故事,译好中国典籍”是现在我国典籍外译的出发点。题目要求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角色”为主题展开议论,即以中国文化向外输出为立场,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角色及其重要性、合理性等。翻译过程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如解读阶段、构造翻译作品阶段、修改评论阶段等,在不同的翻译过程中译者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如读者、译者、评论者等。作文时可以就翻译过程中某一阶段的角色进行论述,分析其对讲好中国故事的意义。文章首先开门见山肯定了译者是典籍外译活动的把关人,随后从理解典籍原文的微言大义、切实照顾外语读者文化空白、精心挑选译本以及合理使用翻译方法与策略等四个方面论述了译者在典籍外译活动中扮演把关人的重要性。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Koua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