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有效性分析:分析下面的论证在概念、论证方法、论据及结论等方面的有效性。600字左右。(提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的界定和使用上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该论证的论据是否支持结论,论据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要注意分析的内容深

admin2019-08-30  28

问题 论证有效性分析:分析下面的论证在概念、论证方法、论据及结论等方面的有效性。600字左右。(提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的界定和使用上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该论证的论据是否支持结论,论据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要注意分析的内容深度、逻辑结构和语言表达。)
    农村是中国历来最广阔的就业渠道,也是改革开放40年以后,最迫切需要人才的地方。为了应对当前的就业危机,重启大学生“上山下乡”显得尤为必要。
    建议国家每年拿出1 000亿元,引导200万大学生自愿到农村去就业。国家拿出的这些资金,平均到每个大学生每月的补贴为4 000元左右,同时当地工资照发。可先行实施三期,将解决600万人就业问题。对于“下乡”大学生来说,村官、教师、医务人员、农业技术人员和公共服务人员是比较合适的工作,也可以安排到农业产业化企业中。每人同时联系一户村民,帮助其脱贫致富。
    实施“上山下乡”,首先可以缓解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其次,实现中国城乡人力资源对称性流动,农民工进城,大学生下乡,可以有效的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有效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并能解决农村三难问题—上学难、看病难、获得技术难。第三,有助于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和传统习惯。当年知识青年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客观上形成双向互动式教育,他们也改变了农民,如生育观念、卫生习惯等,甚至能够改变农民子弟的命运。
    大学毕业生知识丰富,思维敏捷,富于创新,但缺乏了解国情特别是中国最基层7.9亿农民的生活生产方式,有的甚至整天吃馒头但没有见过麦苗。一个不熟悉广大农村的人不可能担当大任,一个没有切身体验农民疾苦的人,不可能对农民产生真正的感情。两年的农村生活定会使当代大学生受益无穷,可以预见,未来中国的杰出人才将大批产生于这批大学毕业生中。
    经过40多年的发展,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生活条件虽然不如城市,但基本条件还是具备的。中国7.9亿农民不是一辈子都生活在那里吗?大学毕业生连两年也坚持不下来吗?

选项

答案题干材料存在的主要逻辑漏洞有: (1)材料判断“中国最广阔的就业渠道在农村”,缺少论据。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为什么大量农民要挤人城市? (2)每年送200万大学生下乡,可能远远超过乡村的实际需要,势必造成新的人才浪费。如果给刚毕业的大学生平均每人每月发放4 000元补贴,相当于人为制造分配不公,很可能在当地造成严重心理失衡,进而引起广泛的社会矛盾。 (3)城市化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基本途径,而城市化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本。中国城市有足够教师、医护人员及公共服务人员吗?中国城市没有贫困人口吗?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安排大学生下乡就业? (4)大学生在城市尚且难以解决城市市民及城市农民工的“三难”问题,大学生下乡更未必能解决农村“三难”问题。 (5)中国农民的观念需要以牺牲一大批知识青年的代价去改变吗?只说大学生下乡的好处,不提这样做的弊端,看问题不全面。况且,大学生也有可能被农民改变观念。 (6)材料对“担当大任”没有清晰的界定,不了解农村的人也完全有可能在城市中找到用武之地。 (7)农村的面貌是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并非都是正面的。比如说,有不少乡村都成了只有留守儿童和老人的“废村”,人才市场在哪里?许多青壮年农民都不愿待在农村了,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去也未必能够充分就业。 指出其他逻辑问题,只要言之成理,也应给分。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0maa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