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依据设定的教学目

admin2013-09-25  35

问题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依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新课教学过程。

选项

答案新课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感知知音 1.师:伯牙为什么要断琴绝弦,不再弹琴了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适时指导。 3.指名学生读课文,指导学生恰当停顿,理解并读好两个语气词“哉、兮”。 出示:哉、兮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4.师:要想把文言文读好,我们就要准确理解文言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再读读课文,看看有哪些关键词语不太理解? 预设几个教学生成点: (1)四个“善”字的不同用法。 (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表赞叹之意。 (2)“志在高山”中的“志”和“伯牙所念”中的“念”,都是“心里想”的意思。此处让学生了解汉字是表意文字,不同的字可以表示相同的意思。 二、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1.师:读了这么多遍,相信同学们已经理解了这篇文言文的意思。谁能用一两句话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知音”一词。 (1)看图,了解身份,感悟二人成为知音的基础。(出示课文插图,看图介绍这两个人物的身份。) 思考:这样两个身份、地位相差甚远的人,是什么让他们走到了一起?文中哪句话指出了这一点? 预设:是音乐、是琴。师:爱好相同是伯牙和子期成为知音的基础。 (2)抓重点句子,感悟二人的知音之情。 ①从文中哪些事实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出示:伯牙鼓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②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③创设情境,指导朗读,启发学生感悟。 A、假如你们就是站在琴旁善听的钟子期,当琴声悠扬响起时(播放《高山流水》中“高山”这段音乐),你们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泰山?(生欣赏音乐并想象)预设:我仿佛看到了挺拔险峻的泰山。我仿佛看到了高耸入云的泰山。我仿佛看到了气势磅礴的泰山。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感受读句子。 B、伯牙继续鼓琴,洋洋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流淌而出(播放《高山流水》中“流水”这段音乐),善听的子期,你们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流水呢?(生欣赏音乐并想象) 预设:我仿佛看到了汹涌澎湃的江河。我仿佛看到了广阔无边的大海。师:于是,你们满心赞叹——(生接读)“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④诱发学生想象,深刻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句话的内涵。 A、引发学生延伸想象,放飞思绪。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之外,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明月、清风……当伯牙所念清风,钟子期必得——(生接:清风)当伯牙所念明月,钟子期必得——(生接:明月)。 B、当子期听到时,他又会怎样赞叹呢?引导学生仿照文中句式表达(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C、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就是——(生接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D、总结:一个所念,一个所得,“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⑤全班诵读“高山流水”这千古流传的佳句,体会感情。(出示:伯牙鼓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3)聆听静想,深悟知音不在的痛。 ①教师补充介绍相关资料,调动学生情感体验,并指导朗读:相传,伯牙与子期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春去秋来,伯牙如期前来子期家拜访他,但是子期却已经不幸因病去世了。(出示课文最后一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②当伯牙再次来到这里的时候,等到的不是钟子期的人,而是冰冷的墓碑。此刻他多想在坟前再为“知音”弹一曲啊,于是,他内心的痛楚全部化作了音符。(课件播放鼓琴的音乐,显得杂乱,最终断弦而绝。) 师:伯牙再也见不到自己的知音了。能把伯牙当时的心情读出来吗?(生读最后一句话) 师:断的只是“弦”吗?绝的只是“琴”吗?(设计意图:文言文的教学要注重自读自悟,读得充分,读得入情,读出文章的韵味。所以,这个环节的默读、圈画是对学生读书能力的培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几句话的意思。文白互通,是学生学懂文言文的基础;听音乐想象画面,意在还原语境,让学生沉浸在高山流水的旋律中,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使之在入情入境中与文本深入对话,体会知音的境界。) 三、诵读全文,回味知音千百年来,“知音”典故不但在华夏大地传为美谈,而且名扬海外。人们根据这凄关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让我们在这曲《高山流水》中再次体会伯牙和子期的深厚情谊。 四、拓展延伸,积累运用课下搜集古今中外赞颂友情的名言佳句,体会人们对友情的珍视。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0pfv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随机试题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