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资料 1.女生小张是某高中学生,一次考试,班里有几个同学让小张递答案,小张没递。放学后,那几个同学就把小张堵在路上,拳打脚踢。“她选择了忍气吞声,虽然后来没再被欺负,但明显变得不爱说话了。”小张的同学小王说。 小红是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

admin2022-08-15  67

问题 给定资料
    1.女生小张是某高中学生,一次考试,班里有几个同学让小张递答案,小张没递。放学后,那几个同学就把小张堵在路上,拳打脚踢。“她选择了忍气吞声,虽然后来没再被欺负,但明显变得不爱说话了。”小张的同学小王说。
    小红是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最近小红的母亲发现孩子变得寡言少语,学习成绩也明显下降,再三追问下,小红说出实情:学校里有几个同学知道自己家开了商店,不时要求她从店里拿东西给他们。后来,小红要是一天不拿东西,下课或放学后就会被他们堵,还经常被打。“孩子既怕我发现她往外拿东西,又怕在学校被打骂,每天都闷闷不乐的。”小红的母亲说。
    “学生突然变得沉默寡言,往往就是一个重要的信号。”某小学教师说,学生在受到言语诽谤、身体伤害时,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自信心受挫,常带有沮丧情绪。此外,身体出现伤痕、个人物品丢失、学习成绩明显下降、不愿上学等现象,也极有可能是遭遇校园欺凌的信号。
    “学校老师只看重成绩,家里大人只顾着赚钱,有些同学平时没啥事儿干,就光拉帮结派打架闹事了。”某高中学生小吴说,身边有些同学沉浸在各种暴力游戏、电影及小说的世界里,一旦同学间有些小矛盾,暴力情绪就可能爆发。
    某村的学生家长小强两口子常年在外打工,孩子跟爷爷奶奶生活,平时也就一周打一次电话。“我们不在身边,老人惯着孩子,孩子有些霸道,觉得别的孩子必须听他的,否则他就可能去教训别人。”小强说。
    教授A认为,校园欺凌事件的双方甚至旁观者都是受害者,不仅会带来身体上的伤害,更将在青少年心中留下难以抹去的阴影,而且校园欺凌施暴者许多是“问题家庭”的“问题孩子”,教育家长及家长自我教育是减少“问题孩子”产生的重要一环。某中学校长小郭表示,学校和家庭“唯成绩”而忽视其他方面,以及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老师的缺少,都是重要成因。
    校园欺凌乃至暴力事件的一再发生,让社会各界认识到其严重性,“不再是小事一桩”。要防止校园欺凌的发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领域齐心协力。
    校园欺凌根在心灵,责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因此,终结校园暴力,治理校园欺凌,需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长期以来,一些学校和家长“偏重分数,轻视素养”“管控有余,教育不足”,忽视了对学生心理方面的教育。青少年在心智上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必须通过可操作的规则教育、行为教育等,并加以言传身教,帮助他们培养底线意识,并形成健全的人格。
    2.“我今年21岁了,当我梦见初中时候的事情,有时还是会发着抖醒过来。"小凌回忆起十年前的场景,依旧心有余悸。
    小学毕业后,因为父亲工作的原因,小凌从城区学校转到了城郊的机关子弟学校,转学生、成绩好,又因为是课代表,会登记不交作业的同学,这样的几个标签加在了小凌身上,不到两个月,她就成了班里同学的欺凌对象。
    扯头发、扇耳光、被关进厕所里,男生负责打,女生负责骂,在寻求老师和家长的帮助无果后,小凌写了一份遗书。
    “无非一死,无非一命。”小凌在遗书里这样写道,这份遗书到现在她还留着。
    “因为初中(被欺凌的经历),我整个人生都被毁了,我没有办法恋爱,看见异性就恶心反胃,与人视线交汇时,我会下意识地想,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小凌说。
    面对校园里的欺凌事件,大人们往往没有提到足够的认识程度。
    小凌并不是没有向老师寻求过帮助。在被同学用凳子砸、被关进厕所、被辱骂之后,她找到老师诉说了自己的遭遇,但老师的反应让她更加心寒,老师认为“一个巴掌拍不响”。
    专家B认为:“成人对校园欺凌这件事很少能看得到位。在面对校园欺凌时,成人的观点往往集中在两个方面,对于受欺凌者,打回去;对于施暴者,以后不许这么做了。仅此而已。对于受欺凌者来说,很少能够打回去的,而且靠打回去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对于施暴者,一句‘以后不许欺负人了’,也难以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小凌最后用自己的方式结束了这场欺凌。
    在她长高了十公分,又长胖了十斤之后,她选择了反击。在又一次被群殴之后,她举起石头,打破了其中一个人的头,当时她想:“要死也要一起死。”
    这之后,没有人再敢打她。但让她痛苦的是,只有变成一个加害者一样的者,才能保护自己。
    而这之后,阴影在她的生活中如影随形。
    “这件事给我带来的伤害挥之不去,一直影响着我的生活,我总是怀疑自己,否认自己,不信任别人,自卑自弃。”小凌说。
    专家C认为:“校园欺凌从根本上就是对他人权利和尊严的伤害,而这往往体现在生理、心理和精神三个方面。”
    生理上的比较容易治愈,而后两者,心理和精神方面的侵犯,往往很难治愈。心理学将校园欺凌分为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直接欺凌包括肢体欺凌和言语欺凌,间接欺凌则指通过散播谣言、利用人际关系、煽动他人恶意对待等方式,将受欺凌者排除在某个团体之外。
    专家C说:“我国的教育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学校没有拿出时间对校园欺凌这件事进行专门的讨论,而这恰恰十分重要。”他认为,等到欺凌事件发生,不管法律有多完备。对孩子的伤害都已经难以挽回了。只有在孩子们中间形成了一定的氛围,才能在扼制校园欺凌上做到向前延伸,不会造成难以平复的后果。
    专家D认为:“对于被欺凌者来说,如果心理层面得不到及时疏导,可能会陷入两种极端:陷入抑郁中不能自拔,甚至会产生自杀想法;或寻找比自己弱的目标,将情绪转移到弱者身上,被欺凌者变为新一轮的欺凌者。”
    “孩子不是生长在真空环境中,校园暴力是社会暴力文化的缩影。如果孩子身边充斥着暴力文化的影视作品、书籍、报刊及游戏等,他们难以独善其身。”教授E分析认为,家庭教育也非常重要,家长如果对孩子实施家暴,会让孩子认为暴力能解决问题,也这么对待他人。
    教授F说,青少年的自我认识、人格均处于成长期,其行为模式多来自于效仿,自我辨别和约束能力较弱。当今,一些社会戾气、成人施暴行为,随着网络传播后更易被未成年人效仿。
    3.近期,有多起校园欺凌事件被新闻曝光,初二学生疑遭校园暴力致死、一名16岁的中学生在校园被欺凌跳楼、8岁的孩子被11名自称“闲来无事打人玩”的学生围殴致死、11岁女孩被同龄女孩们当街扇耳光暴打,等等。但按目前法律,未成年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不予处罚。因此对施暴者常只能批评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导致恶性校园欺凌事件继续屡屡发生,已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以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专门印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可见问题的严重程度。
    而与此同时,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同样犯了校园欺凌的中国留学生三人在达成认罪减刑协议的背景下,依旧将在美国监狱里分别度过漫长的13年、10年和6年刑期,而且在服刑期满后将被驱逐出美国,此生恐怕再难踏上美国的土地。更有意味的是,案发后居然有位涉案同学的父亲试图贿赂受害人,想私下以金钱摆平此事,也被警方逮捕吃上官司。事情到此并没有完,该案的两名受害者还对施暴者们提请了民事赔偿诉讼,目前该案正在审理中。
    相比美国法律对校园欺凌的严厉,目前中国法律对施暴孩子的行为要包容的多,尤其是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处理过轻。按目前的治安管理处罚法,“不满14周岁违反治安管理的不予处罚,但应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管教;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或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初次违反治安管理的,依法应给予行政拘留处罚的,不执行行政拘留处罚”。所以一旦校园欺凌发生,只能由学校和家长解决,但学校又缺乏有效的惩戒方式,有时当事人甚至能用钱来摆平。难怪在美国被判入狱后一位留学生的父亲在面对纽约时报采访时,会认为在美国违法的“校园欺凌”只是孩子间的小打小闹,打完气就消了,他还抱怨美国法律对孩子判得太重,是对美国法律不了解而输了官司等,这一反应不过是国内目前对校园欺凌现象整体缺乏重视的一个缩影而已。
    4.某高校两个班级的女学生发生冲突,原本前去调解的张老师却因直接参与斗殴而被辞退,这条新闻引来不少关注,很多网友认为对老师的处罚过重,并因此担心从此再无老师面对突发事件时勇于承担责任。
    老师受到如此重罚是否有失公允,引起了多方争议。
    “只想说,老师的管教也是很难的,辞退处罚太严重了!”网友A就表示:“虽然看起来是不对,可是当时的情况很混乱,不参与也无法制止!”网友普遍认为张老师是一位很负责的老师,对张老师的行为表示理解,并认为张老师在自己的学生受到欺凌时挺身而出的勇气值得肯定,其盛怒之下的行为失当也无可厚非。有网友就表示:“这班主任护自己的学生再正常不过!就像父母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可以理解!”“我相信谁都会期望有这样的老师,保护自己的学生。”网评中不乏对老师的同情和支持,并认为老师在调解不成反而遭学生恶言相向的情况下,其做法维护了自己的正当权益:“我是一名学生,我表示支持老师。”
    但也有少数网友表示:“老师,你是调解的,忘记了你的职责。”身为一名教师,应时刻以身作则。如果自己都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还如何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榜样?网友B认为:“对方也是学生呀,老师帮学生打学生是个什么道理?”
    还有网友担心对张老师的处罚会导致更多的老师在遇到类似事件时,因害怕承担责任袖手旁观。网友C就说:“这样搞下去,还有谁愿意做老师,还有哪个老师愿意管学生。”有网友表示,学校仅仅开除老师并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一个老师的离开也无法保证此类事件不会再次发生,“根本在于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好。否则怎么会有这么多人明目张胆约架。解雇了老师只是治标不治本,谁知道日后有没有第二个、第三个张老师。”
    与认为对老师的处罚过重相比,许多网友认为学校对于学生被记过和处分的惩罚手段过轻:“那些学生也太猖獗了,当着老师的面都敢打同学,做到对老师的尊重了吗?”学生对张老师的围攻和辱骂让不少网友为张老师打抱不平:“现在的学生还把老师放在眼里吗?”网友D认为,主动挑衅还当着老师面先动手打人,出现问题不管教犯错学生总是把责任推老师身上,才会有那么多肆无忌惮的学生。也有网友认为,辞退老师只是暂时掩盖了当前的矛盾,校园暴力的滋生土壤并没有被铲除。网友E表示:“校园暴力在校方这种做法下,还会不断上演,愈演愈烈。”
    5.2016年4月,国务院向各地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4月至7月为全国中小学校(包括中等职业学校)自查治理阶段,9月至12月为专项督查阶段。11月,教育部等9部门又联合印发《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要求对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加强教育预防、依法惩戒和综合治理。
    国家如此密集的指令和法规的颁布,为何不能有效地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仍然还有诸多校园暴力事件出现?
    2016年12月20日,在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教育报刊社联合主办的“校园欺凌应对之策”研讨会上,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研究员宗春山说:“虽然政府管理办法的出台对校园暴力做了相关的定义和定位,但是由于校园暴力事件的复杂性,所以对于校园欺凌的定义仍然不够明朗。成人看待校园欺凌一般会从政治的角度,而不是从校园欺凌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成人认为这是政治,儿童却认为这是江湖。”
    此前,中关村二小欺凌事件中的受害者,在校园的男厕所被便纸垃圾筐扣头。可是,根据男孩母亲陈述,老师将欺凌直接定性为“就是开了一个过分的玩笑”;对方家长的解释也跟老师如出一辙。结果“在孩子眼里事实是清楚的,但到了家长的嘴里就变成了玩笑,变成了我孩子就是有点淘气,变成了孩子小就是没有界限,变成了他就是随手一扔根本不懂那筐脏不脏。”老师还质问受害男孩,“发生这事儿你怎么不告诉我呢?我在课间操时看见你也没发现你有什么不对劲啊!”而令家长愤而向教育局投诉的“爆点”,是班主任在未征求孩子同意的情况下,让受害者频繁与欺凌的孩子互动,“非要让他们在一起玩,还拍下看似‘和谐’的照片发在班级群里”。
    无论当事双方孩子和家长提供的事件原委版本有何不同,但从以上反映很明显可以看出,学校和老师不仅对欺凌的性质认识不清,对“玩笑”与“欺凌”的边界稀里糊涂,而且,处理手法也极不专业,很可能给受欺凌的孩子造成二次伤害。
    对欺凌的定义和后果认识不清(或者佯装认识不清)的原因,是大事化小,推卸责任,实际上是把未成年人的所谓“幼稚”,作为推卸成年人未尽管教之责,以及学校缺乏校园反欺凌指针、教学课程和具体惩治措施的借口。也就是说,把小孩当作了反欺凌制度性失职的挡箭牌。这不仅是对受害者的不负责任,也是对欺凌者的不负责任。遇到类似情况,很多学校和老师的处理手法,以消音和卸责为最大原则,也就是能不告诉家长的,则尽量在学生内部消化(因为学生最好控制),如果捅到了家长那里,那么尽量限制在学校解决和协调的范围之内,不要捅到教育局和媒体那里。在学校声誉和政绩考核压力之下,受害者的感受和处境,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不是考虑和需要照顾的重点。
    在围绕校园欺凌的讨论中,当事的孩子们却被习惯性地排除在外,各种应对措施,惩罚、帮助、保护,学生多是被动接受、单方面受教育——大人们“为了孩子好”所做的一切能取得孩子们的认同吗?
    相关报道表明,很多校园欺凌事件源自于学生们中间存在一个隐蔽江湖,和成人的世界有所交集又不尽相同,那些最终曝光出来令人震惊的校园欺凌事件并非偶然发生的激情犯罪,而是具有相应的现实基础。
    欺凌事件了结,你还是要回到老师眼皮底下,隔离、报复会不会接踵而至,这都是受欺凌者需要考虑的,并非对加害者进行惩处,就能阻挡欺凌后果的无法承受之重。许多受欺凌的孩子独自忍受,以他们的隐忍和身心付出,度过人生最初的艰难时世,其长久的负面影响,难以估量。
    家长也好、老师也好,社会中的每一份子也好,千万不能再轻视校园中“江湖气”的威胁,我们眼中的“打闹”,早已超出了理性界限,可能侵害每一个公民和法律的尊严。作为教育者,应该对社会上和校园内各种各样的权力关系有所醒觉,并且防止基于权力关系、以强凌弱的“江湖气”入侵校园。可以说,受欺凌的小孩,他们遭受的身体伤害,可能短期能够复原,但是在人格上,他们最初的人际敏感,就是在这重重的权力关系网之下,艰难地识别、避让、跋涉。
    教育部等九部门制定的《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出台,不等于受欺凌学生和家长维权就有了尚方宝剑。如何根据这份指导性意见,出台具体实施办法,明确责任主体,建立追责机制,依然有大量工作要做。受欺凌者的生命经验和抗争故事,转化为全社会的道德与法律共识,变成其他学生和家长可以学习使用的模板,对于推进校园反欺凌的制度建设,乃是一大关键。
    6.一次次校园悲剧的发生,促使各国政府不得不严肃面对严峻的校园欺凌问题。他们从不同角度寻找校园欺凌的解决之道。
    挪威是世界上最先发起反校园欺凌运动的国家之一。1982年挪威相继发生3起被欺凌儿童自杀事件,以此为契机,挪威政府和学者开始重视校园欺凌问题。
    挪威的反校园欺凌有着较好的成效,这与挪威两个著名的反校园欺凌方案有关,尤其是具有较好干预效果的“零容忍方案”,这个方案是以社会心理学为理论依据在挪威146所小学开展的反校园欺凌实验,效果显著,实验学校欺凌案例大大减少。
    该方案包括预警、干预等措施。学校通过“筛选标准”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识别,强化对课堂和课外活动的监督。一旦发生欺凌,学校会立即采取干预措施,召集各方会议进行处理,并以此强化学校反欺凌的态度,进而实现惩戒欺凌者的目的。
    在美国,校园欺凌被称为“bullying”,根据美国教育部门公布的报告,发生在12~18岁孩子身上的校园欺凌事件在减少,2014年大约有22%的学生被欺凌,是2005年开始收集这类数据以来首次显著下降。一名独立于该调查的欺凌预防专家称,学校进行的各种反欺凌项目和努力收到了效果。那么美国在预防校园欺凌方面,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早在2000年到2002年,加州等15州就通过了禁止校园欺凌的法案。美国绝大多数州也在现实中不断通过立法来加强对校园暴力行为的预防和惩罚,使学校安全成为法律规定的政府目标。通过不断完善有关欺凌的法律法规,明确校园欺凌受害者的法律救济和施害者的法律责任。
    美国官方也有专门的反校园欺凌网站和各类预防欺凌、研究欺凌的机构。类似反对欺凌车队协会这样的很多公益性组织和专家也参与其中,这些组织每年会在全国开展各种各样反对校园欺凌的活动,旨在引起人们对于校园欺凌现象的关注,并号召大家共同加入对抗校园欺凌的行列中来。
    英国一直在着力创造出有助于有效治理校园欺凌的社会环境,从2005年起,英国每年的11月会举行反欺凌周活动,集中开展各种宣传活动。
    近年来,英国教育当局高度重视老师在服务管理学生行为上的地位和作用,拨付专项经费用于老师的培训,帮助老师掌握识别校园欺凌和进行早期干预和行为矫正的方法。学校不仅关注学生的校内行为,也关注他们校外的表现,对学生校外行为进行管理,如果学生家长发现老师在校园欺凌方面处理不当,就可以向校长乃至地方教育当局申诉,以追究教师和学校管理疏漏的责任。
    在挪威,政府鼓励学校对包括网络欺凌在内的校园欺凌问题采取全校范围的干预措施,学校建立了全校范围的反欺凌政策,例如对学生行为进行限制,组建教师职业发展小组,与学生开展有关同辈关系与行为的班会活动,为欺凌者、受害者及其家长提供心理咨询等。为进一步加强治理校园欺凌现象的工作,挪威国会于2002年通过了一个宣言,号召国家、地方政府以及家长和教师团体加人到尽快根除校园欺凌现象的行动中。
    在预防校园欺凌方面,德国十分重视对孩子从小进行“生命教育”,这是德国儿童接受人生启蒙的第一课。从爱护小动物开始,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同情心;另外一项重要内容是同情和帮助弱小者。对于身边需要帮助的人,都要尽力相帮,培养他们做人的基本公德。
根据“给定资料1~3”,概括校园暴力事件频发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措施。
要求:内容准确全面,对策具有针对性、可行性,不超过400字。

选项

答案原因: 一、学校和家长唯成绩论。对校园暴力的认识不全面,缺少重视,对学生暴力行为的处理方式不当。 二、学生身边充斥着暴力文化的影视作品、书籍、报刊及游戏等,受到暴力文化的侵蚀。 三、青少年缺少心理健康教育和规则教育。未能树立正确的底线意识。 四、校园暴力的施暴成本低,法律对于施暴者太宽容,同时学校也缺少有效的惩戒方式。 解决校园暴力需要多方合力: 一、加强成人对校园暴力的重视程度。通过培训提高教师、家长的辨识能力,及时发现校园暴力信号。 二、抛弃“唯分数论”。加强时学生的规则教育、法制教育、人格教育等,帮助其形成健全人格,教会学生处理纠纷。 三、根除暴力文化。切断暴力文化传播途径,营造健康社会氛围。 四、学校加强预防和监管。完善校园暴力防控体系,明确校园暴力处理程序和责任人。 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符合未成年人的惩治制度,提高施暴成本。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125e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