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公务员
李某将房屋租给张某使用,双方约定如果李某的儿子大学毕业分配至北京,那么张某应在10日内腾出房屋。这一协议属于( )。
李某将房屋租给张某使用,双方约定如果李某的儿子大学毕业分配至北京,那么张某应在10日内腾出房屋。这一协议属于( )。
admin
2016-06-28
68
问题
李某将房屋租给张某使用,双方约定如果李某的儿子大学毕业分配至北京,那么张某应在10日内腾出房屋。这一协议属于( )。
选项
A、附解除条件的民事行为
B、附延缓条件的民事行为
C、附延缓期限的民事行为
D、附解除期限的民事行为
答案
A
解析
期限和条件的不同之处在于:期限是将来一定能到来的;而条件则属将来是否发生不确定的事实。本题中。“李某的儿子大学毕业分配至北京”是一个将来是否发生不确定的事实,因此属于条件。排除CD。AB两项的区别在于,附解除条件的民事行为,在所附条件成就以前,已经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已经开始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当条件成就时,权利和义务则失去法律效力。附延缓条件的民事行为,在条件成就之前已经成立。但效力处于停止状态。题目中,“李某的儿子大学毕业分配至北京”是房屋租赁行为所附的解除条件,条件成就前,李某和张某之间的租赁行为已经发生法律效力,条件成就时,张某在10日内腾出房屋,租赁关系终止。故本题答案选A。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1DWl777K
本试题收录于:
人民警察专业基础知识题库公安招警分类
0
人民警察专业基础知识
公安招警
相关试题推荐
民警甲接到王某报警称有人飞车抢夺,于是设卡拦截,因犯罪嫌疑人驾驶摩托车冲卡而逃,甲驾驶警车闯红灯追赶。犯罪嫌疑人逃至一小巷,警车无法驶入,民警甲便使用公民乙的摩托车继续进行追赶,抓获犯罪嫌疑人丙,但不慎将摩托车撞坏。如果在侦查过程中,公安机关发现犯罪嫌
张某刚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因工作地点离家较远,且上班时间较早,故张某每天很早便会出门等候公交车。某日,他在上车时与另一位年轻人刘某发生争吵,二人互不相让,最终开始斗殴,公交车因此无法发车。接到报警后,人民警察赶到现场开始调查。请问,下列选项中,哪项措施与人
杨某14岁,杨某父亲的好友何某非常喜欢杨某,赠与杨某高档自行车一辆,价值1400元,并同其签了赠与协议。下列关于该赠与行为效力的表述正确的是()。
2016年7月,甲市遭暴雨致山洪,多处房屋被毁,多名居民被困,城区部分路段内涝,某村后山发生重大地质灾害险情,危及88户355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武警官兵第一时间将355人全部转移安置到安全地带,无人员伤亡。上述突发公共事件体现的工作原则是(
李大牛与张二虎因走路冲撞发生口角,李冲动之下将张打死。之后,张的家人继承张的财产。公安机关将李逮捕,准备移送检察机关提起公诉。这时,李暴病而亡。公安机关遂作出撤销案件的决定。导致公安机关撤销案件的是()。
某省公安厅依托微信公众号和手机等移动上网终端,让群众可在线办理户籍、交管、出入境等办事办证项目,非紧急报警求助、违法犯罪举报、政策咨询、防范宣传、警务公开等模块化、产品化上线。关于该省公安厅开展的此项活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某日放学高峰时期,地处闹市的实验小学门口车辆川流不息,一辆奔驰车停在机动车道上,使路面更加拥堵。执勤交警上前请车主挪车,车主不以为意,并称:“不就是罚款吗?要多少给你!”并将一沓百元大钞甩在地上,“这些够我停多久?”周围家长纷纷指责。交警冷静地将围观家长劝
某日放学高峰时期,地处闹市的实验小学门口车辆川流不息,一辆奔驰车停在机动车道上,使路面更加拥堵。执勤交警上前请车主挪车,车主不以为意,并称:“不就是罚款吗?要多少给你!”并将一沓百元大钞甩在地上,“这些够我停多久?”周围家长纷纷指责。交警冷静地将围观家长劝
随机试题
自由基是如何造成机体损伤的?
以下不属于新生儿期护理要点的是
背景某市新建小区雨水管线工程,直径1500mm,长1320m,管顶覆土约4.8m。采用钢筋混凝土管,水泥砂浆抹带接口,90°混凝土基础;施工范围土质为硬塑的轻粉质黏土,无需降低地下水。由于场地狭小,无法采用机械开挖,项目部决定采用人工开挖:分两层
证券公司销售基金应当做到()。
小王最近离开了武汉一家电脑公司,而去了深圳一家电脑公司,原因是他对原公司每月付给他的薪酬感到不公平。每个组织的高层管理者之所以对薪酬给予密切关注,主要原因是因为公平合理的薪酬方案有利于()。
应税消费品连同包装物销售的,当包装物单独计价时,包装物价值不得计入销售额纳税。()
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每月扣除经济损失的赔偿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
()提出的学生学习的生成过程模式较好地说明了学习的建构过程。
根据我国选举法的规定,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唯心主义在哲学的各个领域都曾受到过致命的批判和打击,唯独在历史观方面一直处于统治地位。唯物史观的创立最终将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避难所”中驱逐出去,其根本的原因是唯物史观承认()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