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抢夺罪,下列哪些判断是错误的?(2010—卷二—59,多)

admin2014-02-18  31

问题 关于抢夺罪,下列哪些判断是错误的?(2010—卷二—59,多)

选项 A、甲驾驶汽车抢夺乙的提包,汽车能致人死亡属于凶器。甲的行为应认定为携带凶器抢夺罪   
B、甲与乙女因琐事相互厮打时,乙的耳环(价值8000元)掉在地上。甲假装摔倒在地迅速将耳环握在手中,乙见甲摔倒便离开了现场。甲的行为成立抢夺罪   
C、甲骑着摩托车抢夺乙的背包,乙使劲抓住背包带,甲见状便加速行驶,乙被拖行十多米后松手。甲的行为属于情节特别严重的抢夺罪   
D、甲明知行人乙的提包中装有毒品而抢夺,毒品虽然是违禁品,但也是财物。甲的行为成立抢夺罪   

答案A,B,C

解析 《刑法》第267条第2款规定:携带凶器抢夺的,以抢劫罪论处。A项的结论是“携带凶器抢夺罪”,这一表述就不合理。另外,汽车不能认定为凶器。凶器包括两种:(1)性质上的凶器(圜家管制刀具);(2)用法上的凶器(铅球、砖头)。而用法L的凶器则存在很大的解释空间。将具有杀伤力的物品认定为凶器应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物品的杀伤机能的高低;物品供杀伤他人使用的盖然性程度;根据一般社会观念,该物品所具有的对生命、身体的危险感的程度,领带可能勒死人,但系着领带抢夺的,不属于携带凶器抢夺;物品被携带的可能性大小。故A项错误。   
甲把乙掉在地上的耳环拿走,当时被害人乙也在身边,该财物属于被害人乙占有的财物。盗窃罪与抢夺罪的区分的关键在于是秘密的还是公开的,如果甲是当着乙的面,乙也发现了甲,甲拿走该耳环的,成立抢夺罪无疑。但本案中,乙并不知道物被甲拿走的事实,甲仍然是“秘密窃取”,成立盗窃罪。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对盗窃罪中的“秘密”应作一广义的解释。秘密具有如下三个特征:(1)特定性。足指相对于财物的所有人或保管人来说,是一种隐藏性的行为。(2)主观性。行为人自以为采取了一种背着财物的所有人或保管人的行为。因此,这种秘密具有主观性。在某些情况下,行为人在众目睽睽之下扒窃,他以为别人没有发现,是在秘密窃取,但实际上已在他人注视之下。这时,仍然可以认定行为人是在秘密窃取。(3)相对性。秘密与公然之间是相对的,秘密窃取之秘密,仅意味着行为人意图在财物所有人或保管人未觉察的情况下将财物据为己有,但这并不排除盗窃罪也可能是在光天化日之下而实施。例如,犯罪分子大摇大摆地开车进入某工地,将建筑材料运载而去,这就是利用了人们误以为其是合法运输而未觉察的情况下进行盗窃。故B项错误。   
C项中行为应成立抢劫罪。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1条规定:“对于驾驶机动车、非机动车(以下简称驾驶车辆)夺取他人财物的,一般以抢夺罪从重处罚。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当以抢劫罪定罪处罚:……驾驶车辆强抢财物时,因被害人不放手而采取强拉硬拽方法劫取财物的。”这种情形,司法解释之所以将其解释为抢劫罪,是因为符舍埝幼罪的构成要件,同时,行为也既侵犯了被害人的人身权利,也侵犯了被害人的财产权利。故C项错误。   
刑法,并没有就抢夺对象区分了普通财物与毒品,进而规定了不同的罪名,换言之,刑法中除了抢夺罪之外,并没有规定抢夺毒品罪,抢夺、抢劫、盗窃毒品、假币等违禁品的也成立抢夺罪等财产犯罪。但需要注意,如果行为人明知是枪支而盗窃的,不成立盗窃罪,而成立盗窃枪支罪。理由在于:刑法中就盗窃的对象区分了普通财物(盗窃罪)和枪支(盗窃枪支罪)。故D项正确。本题答案为A、B、C。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1e3y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