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资料 1.建设一个和谐城市,它的基础必然要走向绿色。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人类建立城市和人类文明的步伐是一致的、历程是一样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和谐城市一个基本的定义,是具有特定的人口数量、空间规模、经

admin2017-11-28  42

问题 给定资料
1.建设一个和谐城市,它的基础必然要走向绿色。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人类建立城市和人类文明的步伐是一致的、历程是一样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和谐城市一个基本的定义,是具有特定的人口数量、空间规模、经济强度、社会成熟度、人居适宜度、文明认知度以及环境缓冲能力、生态自净能力、创新推进能力的综合体。因此,一个和谐城市实际上包含了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也包含了人和人之间的和谐。
    当前.城市人口大约占全世界总人口的一半,但是城市却消耗全球总能源的8 1%,全部城市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5%。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每天大概需要食物6000吨、能源约5万吨标准煤、水资源10万吨,同时排放出大量的废气、废水和污染物,给城市本身的健康、和谐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威胁。
    人类只有在遭遇危机时,才会想起自然的价值。绿色城市遵循的一个基础理念,就是必须和自然、生态讲求平衡,在与自然平衡的同时,使每一位居民享受到公平的待遇和有尊严的生活。
    自然是一切生命起源的摇篮,有其特定的净化规则,这个净化规则又提醒我们人类包括城市也必须在这个规则之内。自然是最和谐、最美丽的一个基本表现,所以,人类的和谐城市必须要向自然的和谐学习。
2.“筑城卫君,造郭守民”,城市规划古已有之。“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就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基础。
    建设一座城市,必须有统一的、科学的城市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来进行建设,才能使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区域协调、环境优美的综合效果,为城市人民的居住、创业、学习、交通、休息以及社会活动创造良好条件。
    简单地说,城市规划是为了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使城市合理有序地发展,更适宜人们工作生活。
    然而,盲目“摊大饼”式城市建设、“一任领导一套规划”的现实背后,凸显的恰恰是这种规划体制下,城市规划的不科学性和盲目性。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曾写道:“城市是人创造的,城市给人最精彩的感觉应该是‘起源于艺术,发展于需求’。”城市规划应更多关注老百姓的规划需求。
    可以说,城市规划关系到城市各行各业,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体现其政策性。尤其是涉及城市性质、布局、产业配置、用地安排,都不是单纯的技术和经济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到城市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城镇化推进等一系列的公共政策。
    城市规划,本质上还是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和改进。因此,城市规划应该从极少数社会精英参与的“精英游戏”转变为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一项工作,这样,才能充分地“接地气”,唯有“接地气”的城市规划才能顺利实施。避免“翻烧饼”困境。
    鬼城、空城频繁出现,曾经的“大手笔”规划,如今变成“大败笔”建筑,城市规划一旦违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注定成为烂尾工程。应该说,城市规划不是一哄而起、大干快上,其用意不在于单纯描绘美好愿景,而是要从地方实际情况出发,在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城市经济结构的前提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真正把每一份资源用在刀刃上,用在为民、便民的实效工程中,拉动区域经济,造福地方人民。可以说,没有考虑现实资源限制,再大规模的规划都是纸上谈兵,即使项目启动,往往也只能半途而废,造成极大浪费。
    城市特色的缺失戳中了城市发展的痛处,实际上,背后反映的则是城市规划片面看重城市功能属性,缺乏文化视野。城市规划一开始就应该树立这样的价值观:城市就像人一样,理应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与品位。各个城市存在地域、经济、规模等差异,不能按照同一种标准去规划、一味追求“高大上”。因地制宜是城市规划的灵魂,因此要挖掘城市特色元素,处理好各种特色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创造宜人的景观环境,减少随意性、盲目性,从崇尚“大洋怪”转向凸显地域文化特色。
    城市规划中长官意志独大,透视出一些城市脱离实际、急躁冒进、罔顾民意等问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石楠说,新时期的城市规划必须凸显以人为本理念,要从百姓的需求出发,让城市被每个市民所认同,成为每个市民的精神归属。“市民的需求是城市规划的开始,好的城市规划是公众参与出来的。”应改变自上而下的思维,用自下而上的民主参与方式来做城市规划决策,这样,城镇化才是“人的城镇化”。
3.从20世纪70年代生态城市的概念提出至今,世界各国对生态城市的理论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和实践。目前,美国、巴西、新西兰、澳大利亚、南非以及欧盟的一些国家都已经成功地进行了生态城市建设。这些生态城市,从土地利用模式、交通运输方式等方面,为世界其他国家的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范例。
    库里蒂巴是巴西东南部的一个大城市,为巴西第7大城市,环境优美,在1990年被联合国命名为“巴西生态之都”“城市生态规划样板”。库里蒂巴是世界上绿化最好的城市之一,人均绿地面积58l平方米。库里蒂巴的绿化设计,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顺应自然。在这里,城市的人工绿化与原本的自然生态融为一体。城市绿化并非一味植树种草,而是注重保护好现有的天然树林、草地和湿地这三大陆地生态系统。整个城市被层层绿荫立体覆盖,即使是在闹市的街边,也耸立着不少参天大树。
    库里蒂巴优先发展与使用公共交通,尽量满足占人口大多数的中低收入者的出行需求。当其他城市盲目大规模修建道路,引发更严重堵塞时,库里蒂巴市抑制了机动化交通的需求,减少了轿车使用量及其造成的污染,让市民拥有高质量的出行品质。库里蒂巴市政府认识到,真正环保的实现需要全民参与。因此,市政府开展独具匠心的“让垃圾不再是垃圾”运动、“垃圾购买项目”与“彻底清除”计划。通过统筹安排,在创造性地解决垃圾处理问题的同时,增加社会整体效益。
    日本北九州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减少垃圾、实现循环型社会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城市建设,提出了“从某种产业产生的废弃物为别的产业所利用,地区整体的废弃物排放为零”的生态城市建设构想,其具体规划包括:环境产业的建设(建设包括家电、废玻璃、废塑料等回收再利用的综合环境产业区)、环境新技术的开发(建设以开发环境新技术、并对所开发的技术进行实践研究为主的研究中心)、社会综合开发(建设以培养环境政策、环境技术方面的人才为中心的基础研究及教育基地)。
    市民积极参与,政府鼓励引导,是北九州生态建设的经验之一。为了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北九州开展了各种层次的宣传活动,例如,政府组织开展的汽车“无空转活动”,制作宣传标志,控制汽车尾气排放;家庭自发的“家庭记账本”活动,将家庭生活费用与二氧化硫的削减联系起来:开展了美化环境为主题的“清洁城市活动”等。
    一提到“花园城市”,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新加坡。新加坡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瞩目的“花园城市”,与人们对自然的关爱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追求天人合一的观念是分不开的。“园林城市”和“花园城市”的本质应是“天人合一”,而非人为第一位,无限制地向自然索取。人类社会的繁荣发展应同自然界物种的繁衍进化协调进行,最终创造一个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城市。新加坡人深深地感到,城市化高度发达的新加坡留给自然的空间越来越少,因此更要珍视自然,让他们的后代能够看到真正的动植物活体而不仅仅是标本。
    新加坡城市规划中专门有一章“绿色和蓝色规划”,相当于我国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该规划为确保在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条件下,新加坡仍拥有绿色和清洁的环境,充分利用水体和绿地提高新加坡人的生活质量。在规划和建设中特别注意建设更多的公园和开放空间.将各主要公园用绿色廊道相连;重视保护自然环境;充分利用海岸线并使岛内的水系适合休闲的需求。在这个蓬勃发展的城市,是植物创造了凉爽的环境,弱化了钢筋混凝构架和玻璃幕墙僵硬的线条,增加了城市的色彩,新加坡城市建设的目标就是让人们在走出办公室、家或学校时.感到自己身处于一个花园式的城市之中。
4.2016年7月24日,一场暴雨降临西安,造成西安市政管辖范围39处路段出现短时严重积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就是在那场大雨过后,西安市迅速制定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十三五”期间,全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实现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一年过去,海绵城市建得怎么样了?2017年7月27日晚,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秦皇大道,在强降雨的冲刷下,雨水迅速流向马路两侧的绿化带,路面无积水。
    在秦皇大道没有经过海绵化改造之前,只要一下雨,这条道路就会有积水,严重时积水有50厘米深。2016年,沣西新城对秦皇大道进行海绵城市提升改造:疏通原有的雨水管网,马路两侧传统绿化带改为下凹式绿化带,并对其进行“海绵化”改造。
    改造后的绿化带比路面低几厘米,雨水会通过路牙开口向绿化带汇集。在绿化带入水口,由砾石等填充的拦污筐会将雨水中夹杂的泥沙、树叶等物质进行截污,对雨水进行初期过滤和净化。
    过滤后的雨水进入绿化带后,利用地形高低的差别,通过传输型草沟,流人低洼处雨水花园进行下渗。强降雨情况下,来不及下渗的富余雨水就会溢流进雨水篦子,通过内部设置的雨水管网,流向沣西新城的中央绿廊,注入那里的人工湿地,这也是沣西新城海绵城市的中央雨洪调节系统的核心所在。
    在地面上下足功夫破解难题后,从2016年开始,沣西新城在西部云谷和总部经济园探索建设屋顶花园。通过改变传统屋顶雨水快排的方式,让雨水被屋顶花园里的土壤介质和植物根系充分吸收,起到滞留雨水、消减径流水量的目的,同时还可缓解屋顶热岛效应,改善园区微环境。作为海绵城市向空中的延伸,预计2017年沣西新城将建成绿色屋顶面积约1.6万平方米。
    截至2017年7月,22.5平方千米的海绵城市试点区域内,已累计建设海绵型小区与园区55万平方米,海绵型道路36千米,海绵型公园绿地约80万平方米,防洪治理类及水生态修复类项目约20千米。在试点区域内,近70%的雨水实现综合利用。
    “最初这个公园并不是按照海绵型公园来设计的。在融入各种海绵城市的技术后,虽然外表看起来没有太多不同,但是公园的‘里子’却大不一样。”负责曲江文化运动公园建设的曲江建设集团相关人员说。
    在公园的一个坡地上,几个绿色的弯状通气管“探出头”。通气管下方连接着整个公园的蓄水池。蓄水池安装有净水设备,并与公园的水景生态水溪相连。在这里,雨水得到净化后,就可用于公园灌溉和景观补水。据测算,通过“渗、蓄、滞、用、净、排”所形成的这套水循环系统,每年可为曲江文化运动公园减少20%的自来水使用量。
    而在常宁新区,海绵城市项目涌河湿地公园除了采用高位花坛、生态树池、透水铺装、雨水花园、湿塘等已经在曲江文化运动公园运用了的海绵技术外,还将公园内的湿地、子午湖与涌河相连,打造河湖连通的城市生态循环体系。
    7月25日,涌河湿地公园正在进行推土和挖湖作业,隆起的坡地上已经种了不少树木。“涌河湿地公园以涌河自然河道为依托,将溪流、坑塘和低洼地串联起来,形成一系列天然的蓄水池和不同承载力的净化湿地,构建一个完整的雨水管理和生态净化系统。”负责公园海绵城市设计的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生态城市设计研究中心白雪琛博士介绍。
    “老城区改造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比如在小寨区域,由于建成区建筑物密集,在海绵城市改造中,我们首先通过排水管网提标、雨污分流改造、设置超标降雨蓄排设施的建设,避免在道路上形成积水。”西安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综建办工作人员说。
    海绵城市不仅要减少城市的内涝,还要通过渗、滞、蓄、净、用等手段,实现“修复水生态、涵养水资源、改善水环境、提高水安全、复兴水文化”的目标。“西安的土壤属于湿陷性黄土土质.这样的土质一遇水就塌陷,是建设海绵城市的一大障碍。而且西安地下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如何在规避文物古迹的同时进行海绵城市建设,也是一个考验。”白雪琛介绍。
5.生态城正成为不少地区城镇化建设的一个响亮招牌。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近三分之一提出要以建设生态或低碳城市为目标。城市发展重视生态当然是好事,但听其言,更要观其行。
    从近年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观察来看,部分地区已经误入歧途。一个显著的表现是.不少打着“生态城”旗号的城市,不仅在建造大马路、大广场、大楼房,而且追求“宜人”的绿色环境:人工绿地、人工湖、名贵树木等愈发流行,成为所谓“宜居城市”不可或缺的元素。
    从表面上看,这大片的绿色确实美化了城市的景观,给人一种春意盎然的感觉,但就整个大环境而言,这样的“生态建设”付出的代价是极为沉重的。
    在西北地区某市,一位市民反映,为了打造“山水田园都市”,当地利用有限的河流资源,大量建设沿河绿地、公园、健身广场等景观设施,特别是为了美化城市中心区环境,使用橡皮坝等人工建筑物将城区段的河流蓄水。
    “晚上配上夜景灯光,城区里的河流看上去水量充沛、流光溢彩,在河两岸散步确实很舒服。而如果走出城区,下游的河道只剩下‘涓涓细流’,河床大面积干涸。”这位市民说。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李迪华副教授介绍,在北方缺水城市建人工湖,湖底一般都是防渗的,目的是保持正常水位、减少补水费用,但这样必然会破坏水文和生态。同时,城市人工湖把水资源截留在城中,加剧了河流断流,造成地下水补给更加困难。
    草坪等也是一些城市打造景观的“重要道具”。前些年,北方某市曾大力推广草坪建设,引来市民质疑,市民认为“草坪既浪费水,还难乘凉,冬天风大,夏天很晒”。除了大草坪之外,一些城市还喜欢引进梧桐、槐树这样“漂亮”的外来树种。但实际上,在北方,梧桐在春天比本地树种发叶晚2周左右,而秋天又比当地树种提前2周左右落叶。“槐树则很难在寒冷地区越冬,冬天一冻,到春天很容易死。”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吴正方教授说。
    这样的案例反映了当下生态城市建设的误区,利用非生态的手段去实现生态的目标,结果改善的仅仅是城市的外观,却在更大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系统,此种为了生态而生态的城市建设模式,实际上是一种伪生态城市的表现。
    这也反映了我们对于生态城市认识上的偏颇。生态城市建设必须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实践中要求人类尽量减少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
    当下我国城市建设,面临的棘手问题主要是资源浪费、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因此,生态城市建设要从这些现实问题出发。譬如,城市建设注重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不要一味求新求大:建筑多用环保节能材料,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交通方面提倡公共交通、自行车等方式,在低碳交通领域下功夫。
    环顾国际上生态建设走在前列的城市,无不是在上述领域下功夫。阿姆斯特丹超过3成的市民选择自行车出行,新加坡以低能耗的绿色建筑闻名,雷克雅未克则因为普遍使用地热和氢燃料,成为欧洲最清洁的城市。
    生态城市建设不仅是环境和产业,更是一种文化认识上的转变,核心的理念是尊重自然。这就要求城市建设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环境及其演进过程,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和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使开发建设活动始终保持在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6.G20峰会让杭州成为世界瞩目的城市明珠。杭州之美,美在西湖。而西湖之美,很大意义上缘于在她衬托下多姿多彩的城市天际线:碧绿的湖水、高耸的雷峰塔,以及黛色远山和峰峦之上的粉霞。
    如果说一个美丽的乡村要让人“记得住乡愁”,那么一座美丽的城市则要让人“望得见天际线”。说到底,城市之美,不仅应该美在细处,还应该美在大处;不仅应该表现在近处,更应该表现在远处。在城市之中极目远眺,透过一些高低结合、疏密得当、错落有致的古今建筑,看到近处的湖光水色、远处的山脊轮廓,以及更远处的日月星辰,能够随时感受到一种人与自然、历史与现代浑然一体的融合,享受到恬淡、闲适之美。这样的天际线,美在眼中,醉在心上。
    伦敦是城市规划的典范,从泰晤士河两岸看过去,就是伦敦的城市天际线;上海北外滩地区,也由此成为城市的标志和象征;古都特色、融山水城林于一体的南京玄武湖西南岸;山的背景永远都是蓝天的杭州西湖等,都是经典之作。
    由此可见,好的城市天际线,都以其独特的意象特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意象性可以由多种方式获得,如标志性建筑物在高度或形体上的突出、自然景观的巧妙利用,以及天际线独具特色的节奏和韵律等。
    然而,一些城市却常常忽视了天际线这道风景。
    比如,我们的城市长高了。似乎摩天大楼建得越高越多,城市才越来越现代化。所以,连居住人口只有几万人的小县城都建起了一排排动辄几十层的高楼。随着建筑的不断增高和增多,城里的高塔古楼淹没了,城外的山脉峰峦望不到了,原本秀丽的河湖在一层层高层建筑包围下成了一沟水、一片洼。城市犹如高楼森林,人们的视线落点也只能是水泥和钢筋堆砌的建筑天际线。
    比如,我们的城市织密了。城市寸土寸金,似乎不全盖成高楼,不占满建筑,就是极大的浪费。商业楼盘扎堆落成,犹如一堵堵密不透风的高墙。这些城市高墙,挡住了人们的视线,更破坏了城市的天际线。本该高低错落有致的天际线,变成了望不到头的高墙楼宇,让城市大煞风景。
    在城市建设中,淡化天际线意识,不但让人们产生了审美疲劳,而且造成了城市无法挽回的美学损失。
    山、海、湖、河等公共生态资源,因为呈现了自然原生态而魅力无穷,但是现如今,依山、傍海、临湖、靠河的商业楼盘出现了,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不仅破坏了公共生态资源,还造成了视角污染,可谓大煞风景。
    最关键的问题是造成不公平。本来公共的绿色资源应该为公众服务,但是商业楼盘的突兀出现,将这种公共产品变成了部分人的“私家花园”和“后花园”,剥夺了更多人欣赏美景的权利和方便。一栋栋商业楼盘,挡住了人们的视线,更遮挡了天际线,影响了城市的自然生态和恬淡清爽之美。
  城市绿化和生态规划、设计和建设,不但要重视地面,更要重视天上,这个天上指的就是极目远眺的城市天际线。
    在一些地方对城市建筑片面求高、求大、求气派的今天,城市规划要求不能“挡海”,避免“遮山”,无疑体现了更科学和更生态的细致规划。
    当然,城市的天际线也非千篇一律,更不是一概排斥现代建筑。关键要结合城市特点,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显出特有的美丽。
作答要求

请根据“给定资料4”,简述西安海绵城市建设的情况。
要求:准确、全面、简洁。不超过250字。

选项

答案一是疏通原有的雨水管网,将传统绿化带改为下凹式绿化带,并对其进行“海绵化”改造。 二是探索建设屋顶花园,通过改变传统屋顶雨水快排的方式,滞留雨水、消减径流水量,缓解屋顶热岛效应,改善园区微环境。 三是建设海绵型公园,公园安装蓄水池和净水设备,并与水景生态水溪相连,使雨水净化后用作公园灌溉和景观补水。 四是打造城市生态循环体系,以自然河道为依托,将溪流等串联起来,构建完整的雨水管理和生态净化系统。 五是老城区改造,通过排水管网提标、雨污分流改造、设置超标降雨蓄排设施的建设,避免道路积水。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2Q5Y777K
本试题收录于: 申论题库国家公务员分类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