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1:李明是初中二年级学生,其学习成绩一直不佳。本次期末考试特别难,他感觉考得很糟糕。但是他却不像往常那样担心父母会责怪他。 材料2:马丽是初中一年级学生,她的学习成绩很好。可是在学校自习时,她总是在做和学习无关的事情。回家以后,则争分夺秒地复习

admin2019-02-01  40

问题 材料1:李明是初中二年级学生,其学习成绩一直不佳。本次期末考试特别难,他感觉考得很糟糕。但是他却不像往常那样担心父母会责怪他。
    材料2:马丽是初中一年级学生,她的学习成绩很好。可是在学校自习时,她总是在做和学习无关的事情。回家以后,则争分夺秒地复习功课。可是到了学校,她又和同学说谎,说她在家里“看小说”、“看电影”……
    试用学习过的学习动机理论解释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学生的表现。

选项

答案(1)对材料一中李明行为的解释 可用阿特金森的期望一价值理论解释李明的行为。 阿特金森认为某种行为倾向的强度是动机水平、期望和诱因价值三者乘积的函数,即: 行为倾向的强度=f(动机*期望*诱因),用符号表示为: T=M*P*I 其中T代表某种行为倾向的强度;M代表成就需要或成就动机水平,阿特金森认为它是人在早期生活中所获得的潜在的、稳定的、普遍的人格特质;P代表期望,是人对成功或失败的主观概率;I代表诱因价值,是人在成功和失败时所体验的满足感。一般来说,课题越难,成功的概率却越小,所以,P与,的关系可以表现为:I=1-P。 阿特金森认为人的成就动机由两种成分组成,即追求成功的动机(Ms)和回避失败的动机(Mf)。追求成功的动机使人产生追求成就任务、追求成功的行为倾向(Ts);回避失败的动机使人产生回避成就任务、畏惧失败的行为倾向(Tf)。由此,阿特金森分别列举了如下两个公式: Ts=Ms*Ps*Is Tf=Mf*Pf*If 阿特金森认为,一个人追求成功的动机(Mf)和回避失败的动机(Mf)同时存在,要预测和理解成就行为,必须把这两种相反的动机同时考虑在内。一个人对成就任务最终是趋向还是回避,要取决于Ts与Tf的强度。把Ts与Tf加在一起,就可以说明趋向或回避特定成就任务的纯倾向或总倾向。 当Ms>Mf时,总的行为倾向(Ts+Tf)为正值,在这种人的成就动机中,追求成功的成分多于回避失败的成分,“追求成功”是其稳定人格特质的一部分。“追求成功者”愿意选择成功机会为50%的任务,而对成功可能性很高或很低的任务都不感兴趣。 当Ms<Mf时,总的行为倾向(Ts+Tf)为负值,在这种人的成就动机中,回避失败的成分多于追求成功的成分,“回避失败”是其稳定的人格特质的一部分。“回避失败者”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者非常困难的任务,选择容易的任务可免遭失败,而选择困难的任务,即使失败,也可找到借口,从而减少失败感。与“追求成功者”相反,他们对失败机会多了一半的任务采取回避的态度。 (2)对材料二中马丽行为的解释 可用自我价值理论解释马丽的行为。 科温顿(Covington,1984)提出的自我价值理论主要用以解释学校中放弃努力的学生的原因。具体观点如下: 科温顿关注人们如何评估自身的价值,认为当人的自我价值受到威胁时,人类将竭力维护。人类将自我接受作为最优先的追求。这种保护和防御以建立一个正面自我形象的倾向就是自我价值的动机。 自我价值是个人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成功会使人感到有价值,失败会使人感到无价值。能力、成功、自我价值感三者之间形成了前后因果连锁关系。有能力的人容易成功,成功的经验给人带来价值感。因此,能力知觉是影响动机的基本因素。个体如果觉得自己是有能力的,那么就认为自己有价值,否则认为自己没有价值。 为了维护自我价值学生会采取自我价值保护策略。当学生希望通过优异的成绩向别人证明自己是有能力时,他们会采取自我价值保护策略,如自我设障、回避挑战、回避必要的学业求助行为、以不良手段捍卫成功以及撒谎。 一般来说,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会采用自我价值保护策略,但也会有个别成绩优异学生如马丽会采用“掩盖真相”这种自我价值保护策略。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33ki777K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