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产生了许多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如SLF、MLF等,试比较其与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区别,并就其产生的原因,以及作用效果进行分析。

admin2020-05-11  70

问题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产生了许多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如SLF、MLF等,试比较其与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区别,并就其产生的原因,以及作用效果进行分析。

选项

答案(1)新型货币政策工具。 1)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hort-term LiquidIiIy Operations,SLO)。 2013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创设了“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作为公开市场常规操作的必要补充,本质上其是超短期的逆回购。其在银行体系流动性出现临时性波动时相机使用。其作用主要是有利于央行有效调节市场短期资金供给,熨平突发性、临时性因素导致的市场资金供求大幅波动,促进金融市场平稳运行,也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和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2)常备借贷便利(Standing Lending Facility,SLF)。 2013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创设了常备借贷便利,其属于中央银行的选择性政策工具,是正常的流动性供给渠道,以抵押形式发放。主要功能是满足金融机构期限较长的大额流动性需求。对象主要为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期限为1~3个月。 3)中期借贷便利(Medium-term Lending Facility,MLF)。 2014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创设,其属于中央银行提供中期基础货币的选择性政策工具,采取质押形式发放。金融机构提供国债、央行票据等优质债券作为合格质押品。对象为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可通过招标方式开展。中期借贷便利利率发挥中期政策利率的作用,通过调节向金融机构中期融资的成本来对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和市场预期产生影响,引导其向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实体经济部门提供低成本资金,促进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4)抵押补充贷款(Pledged Supplemental Lending,PSL)。 2014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创设,属于中央银行的选择性政策工具,主要功能是支持国民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社会事业发展而对金融机构提供的期限较长的大额融资。主要通过质押方式发行,合格抵押品包括:高等级债券资产和优质信贷资产。 5)临时性借贷便利(Temporary LeflEling Facility,TLF)。 2017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创设的新工具,其期限仅有28天。仅面向中农工建交五大行,属于是急补充流动性。资金成本与同期限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大致相同。这一操作可通过市场机制更有效地实现流动性的传导。当市场流动性紧张。资金利率快速上升。央行在公开市场和MLF投放量准以满足市需求时可以通过TLF操作,向市场提供流动性,以缓解资金面紧张的问题。 (2)传统货币政策工具: 1)法定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中央银行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存款隹备金制度的初始作用是保证存款的支付和清算,之后才逐渐演变成为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例控货币供应量。其特点是效果非常猛,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影响货币乘数,成倍的影响社会信贷规模。难以把握时机和幅度。一般只是在特殊场合使用,平时使用较少。 2)再贴现。 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直接调整或制订对合格票据的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以及货币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再贴现业务的主要优点是,它有利于中央银行发挥最后贷款者的作用,并且既能调节货币供给的总量又调节货币供给的结构,还具有告示性效应。再贴现业务的主要缺点是再贴现业务的主动权在商业银行,而不在中央银行,这就限制中央银行的主动性。再贴现率的调节作用有限。 3)公开市场操作。 公开市场操作是指央行在证券市场上公开买卖各种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及影响利率水平的行为是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中唯一能够直接使银行储备发生变化的主动性工具,具有主动性和灵活性的特征。同时还能繁荣本国的债券市场。但是中央银行只能在储备变化的方向上而不能在数量上准确地实现自己的目的。而且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影响银行储备需要时间,它不能立即生效,而要通过银行体系共同的一系列买卖活动才能实现。人民银行公开市场操作方式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买断和发行中国人民银行票据等。 (3)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和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比较。 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基本都属于数量型的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效果较为直接,能够较快实现政策目标,但是时机幅度不好把握,操作性不强,难以做到“收放自如”,容易造成“急刹车”等消极影响。而且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都是一般性操作工具,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没有具体针对对象。难以进行微调操作,灵活性方面较为欠缺。而新型的货币政策工具大都属于选择性工具,不同的工具针对不同的对象,央行可以根据现实经济情况进行政策选择。而且政策的时机和幅度容易把握,央行可以根据情况来回进行微调,防止急刹车等消极影响,有助于熨平经济的波动性。 (4)新型货币政策工具产生的原因和效果。 1)原因: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及非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创新,大量金融工具成为货币的替代物,近年来央行在货币政策操作过程中频繁使用数量型调控工具,但未能达到预期设定的目标,在时机幅度上难以把握,这说明传统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并不顺畅。面对国内复杂的宏观经济状况,央行必须要调整自己的货币政策工具,所以根据国情对货币政策进行创新是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传统政策工具、利率政策工具、新型选择性政策工具为主的市场化货币政策体系。同时,货币政策通过与宏观审慎政策配合,逐渐形成了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政策体系。使央行的调控政策更有效,避免经济体出现“灰犀牛”“黑天鹅”等经济问题。 2)效果:从整体来看,新型的货币政策工具不仅使央行的调控更主动,控制力更强,同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基本达到政蓑目标。首先从2017年1月创设的TLF来看,央行主要是为了解决春节前各大银行的流动性紧缺问题,如果采用降准等宽松措施,一是效果太猛,二是与目前“稳健的货币政策”相违背。但是通过TLF,适时适机解决了问题。其次,央行《2017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为促进经济平稳增长,保证基础货币供给,结合金融机构流动性需求情况,每月适时开展中期借贷便利操作,有效弥补了银行体系中长期流动性缺口,成为央行基础货币供给的重要渠道。也就是说基础货币供给渠道确实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取代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供给的主渠道,增强了央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力,有助于提升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这其中,新型的中期借贷便利、抵押补充贷款等工具功不可没。最后,央行新型工具的政策利率对市场其他利率的影响力逐渐增大,有助于未来市场化利率体系的建设。比如通过SLF建设利率走廊,进一步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综上所述,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创设主要是为市场提供适度的流动性和调节市场利率,帮助央行平抑经济波动,总的来说,这些新型工具达到了预设的效果,央行也在不断的丰富其工具箱。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5gIa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