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考研
下列选项中,属于对象认识错误的是( )
下列选项中,属于对象认识错误的是( )
admin
2019-07-11
69
问题
下列选项中,属于对象认识错误的是( )
选项
A、甲误把枪支当成普通财物而盗窃
B、乙、丙夜晚在某居民小区寻衅滋事,在小区保安即将追赶上之际,乙拔刀刺向保安,保安及时闪躲,结果刺死了同伴丙
C、丁以为在网卜.窃取“游戏装备”不犯罪而为之
D、戊误以为前来抓捕自己的警察是仇人李某,将其打成重伤
答案
D
解析
事实上的认识错误分为:客体错误、对象错误、手段错误、行为偏差、因果关系错误。客体错误,是指行为人预想侵犯的对象与实际侵犯的对象在法律性质上不同,属于不同的犯罪构成。甲预想盗窃普通财物,事实上发生了盗窃枪支的结果,枪支属于盗窃枪支罪的对象,其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而财物是盗窃罪的对象,其侵犯的客体是财产权。这两个对象属于不同的客体和犯罪构成,因此甲的行为属于客体错误。A选项错误。需注意,客体错误阻碍了行为人对错误的事实承担故意的罪责。行为偏差,又称打击错误,是指行为人预想打击的目标与实际打击的目标不一致。其特征在于,主观上并没有发生认识错误,仅是行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偏差,造成了预想之外的结果。乙本欲刺伤保安,但由于客观行为发生误差,而刺伤了同伴丙,属于行为偏差,B选项错误。需注意,根据“法定符合说”,若预想打击的目标与实际打击的目标在法律规定范围内一致(即属于同一犯罪构成),行为偏差不妨碍行为人对误击的目标承担故意的罪责。刑法上的认识错误分为法律上的认识错误和事实上的认识错误。法律上的认识错误表现为三种情形:(1)假想非罪,行为被法律规定为犯罪,而行为人误认为不是犯罪。(2)假想犯罪,行为并没有规定为犯罪,而行为人误以为是犯罪。(3)行为人对自己犯罪行为的罪名和罪行轻重发生误解。丁属于法律认识错误中的假想非罪的情形,不属于对象错误,C选项错误。对象错误,是指行为人预想侵犯的对象与行为人实际侵犯的对象在法律性质上是相同的(属于同一犯罪构成要件)。戊把警察当成了仇人,二者都是人,都属于故意伤害罪的犯罪构成,因此属于对象错误。D选项正确。需注意,根据“法定符合说”,对象错误对行为性质没有影响。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5mja777K
本试题收录于:
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基础课题库专业硕士分类
0
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基础课
专业硕士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关于人身权的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根据《物权法》的规定,物权法的基本原则包括()。
公民甲娶妻乙,育有一子一女,女儿丙已经出嫁,儿子娶妻丁,生有一子戊,儿子于5年前不幸遇车祸死亡。甲、乙均年老,无固定生活来源,女儿出嫁后,拒不赡养老人,并曾数度虐待甲、乙,甲、乙主要依靠儿媳丁来供养。甲于2000年3月死亡,留下房屋4间。按照继承法,享有第
专利权的客体,是指符合专利条件的发明创造,具体包括
甲死后留有房屋1套、存款3万元和古画1幅。甲生前立有遗嘱,将房屋分给儿子乙,存款分给女儿丙,古画赠给好友丁,并要求丁帮丙找份工作。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下列选项中可以成为担保物权客体的是()
赵某系某公司经理,其妻黄某长期病休在家,夫妇二人生有一子一女。儿子大赵于1990年与本厂职工王英结婚,婚后生有一子小赵。大赵于1992年因车祸丧生。女儿小小赵未婚,与父母同住。赵某因工作关系经常出差,于1995年在某南方城市结识当地女青年钱某,次年钱某为赵
简述代位继承的条件。
物权法的基本原则有()
甲、乙夫妻二人以书面形式约定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归各自所有,并到公证机关办理了公证。甲以自己的名义向丙借款5000元,后这笔钱一直未归还。请问对于这5000元债务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随机试题
某房屋登记簿上所有权人为甲,但乙认为该房屋应当归己所有,遂申请仲裁。仲裁裁决争议房屋归乙所有,但裁决书生效后甲、乙未办理变更登记手续。1个月后,乙将该房屋抵押给丙银行,签订了书面合同,但未办理抵押登记。对此,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房地产有三种存在形态:土地、建筑物和房地。()
隧道竣工测量的内容包括()。
密斯的建筑设计追求的是()。
“五位一体”的监管体系中不包括()。
以下关于审计委员会描述中,错误的有()。
能保护出家人、护持佛法,被称为“三洲感应”的神将是()。
天鹏公司为一家有限责任公司,且依法设立了监事会,其法定代理人为总经理魏某(非该公司股东)。现因某事项需要召开股东会临时会议,则有权提议召开的主体有()。
已知g(x)在x=0处二阶可导,且g(0)=g’(0)=0,设则f(x)在x=0处()。
两台交换机分别有16个和8个100/1000Mbps全双工下联端口,它们的上联端口带宽至少为()。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