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京剧的形成过程。

admin2015-04-16  47

问题 试述京剧的形成过程。

选项

答案①徽班盛行于京 乾隆五十年,徽班起初是一种“京秦不分”的杂合戏班,其特色性的唱调是“二黄调”。嘉庆年间,“四大徽班”称雄于京都舞台,秦腔由西北涌入长江流域,演变为“西皮”。 ②汉班称盛京都 徽班在北京的走红吸引了汉班艺人纷纷进京。道光初年,米应先进京搭春台班,成为著名的老生。其后,一批汉班艺人在京崭露头角,著名者有余三胜、王洪贵、李六等,余三胜成为春台第一老生。 ③徽班与汉班的合流 余三胜等汉班艺人的唱腔被称为“楚调”,其声腔既有西皮,也有二黄,合之则为“皮黄腔”。楚调所操语音为“楚音”,即“湖广音”。汉班艺人把他们用湖广音唱的皮黄腔带到北京,搭徽班而成为名角,徽班的声腔逐渐变得以皮黄为主,而“湖广音”也成了皮黄腔的舞台语音。嘉、道之际,在湖北的汉班中西皮调与二黄调实现合流,徽班艺人和汉班艺人互相搭班唱戏。 ④“皮黄戏”的出现 在汉班艺人称盛京都的同时,北京的徽班还有两大名角,一是四喜班的张二奎,一是三庆班的程长庚。余、张、程都是道光年间北京徽班的领衔老生,各有特长,各成流派,被当时人称为“三鼎甲”。 ⑤“皮黄戏”称盛京都 咸丰以来清廷帝后都喜爱皮黄戏,京中的皮黄戏班得到特殊的机遇。清廷选拔皮黄名伶进宫演唱,并教太监演戏。同治光绪年间,皮黄戏在北京的发展达到高潮,又出现谭鑫培、孙菊仙、汪桂芬等“新三派”,声腔表演艺术进入成熟阶段。 ⑥“皮黄戏”的京化 皮黄戏在北京特殊的政治与文化环境中生存与发展的结果,是各方面都出现“京化”的特色。表现为: a.建立了以皮黄为主,而兼擅昆腔及吹拨诸腔的音乐体系; b.将北京语音融入演唱,形成“十三辙”、“四声”、“上口字”、“尖团字”等为特色的独特的舞台语音体系; c.确立了以改良后的京胡为主奏乐器的新的伴奏方式; d.吸收昆曲、乱弹诸腔的优长,曲调和唱法更加丰富和优美。 ⑦“京戏”的传播 鸦片战争以后,近代商埠兴起,交通日益便利。北京的皮黄戏班和艺人陆续出京,向外埠发展。外埠的观众则把从北京来的皮黄戏称为“京戏”,以此区别于长江中下游的徽班、汉班演唱的原生态的皮黄戏。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5qna777K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