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回首历史会有很多感慨,请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为课题,设计一个教案。

admin2010-01-18  22

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回首历史会有很多感慨,请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为课题,设计一个教案。

选项

答案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教材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来表述,涵盖了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约27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历程,线索明晰。主干突出,但是理论认识难度较大,难点较多。 【课标要求】 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学生分析: 学生在政治课上已经学习了有关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教训,前面历史课也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照抄苏联经验,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有关史实,通过学习得出经验:这样势必有成就也有失误,其教训值得我们总结和探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的具体过程,记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具体内容。理解中共“八大”会议的精神实质,并分析其在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对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以及20世纪60年代初期进行国民经济调整的具体史实的分析,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2.过程与方法:情境再现,问题探索,史料分析等。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综合认识中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尽管有过严重的失误,但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正视自己的问题,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并领导人民取得了巨大成就。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充满活力的党。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难点:中共“八大”会议的精神实质。 【教学方式】 通过教师营造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合作探究、形成共识。 【学法指导】 时间记忆法、归纳法、比较法、图表法 【教学用具】 采用制作PowerPoint课件的方式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好!请看看这些口号: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能做得到。” “谁说我们笨,不如西洋人。有了总路线,英美落后尘。” “没有翅膀要飞天,不如坐飞机坐火箭,莫说指标能实现,白云也要摘几片。” 思考讨论:上述口号说明了什么问题?违背了什么哲学原理?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 二、教学结构: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l_时间:1952年一1957年 2.背景: (1)新中国建立初期经济凋敝,百废待兴。 (2)1949—1952年,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3.内容:“一五计划”的实施 4.结果:“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师生互动: 1.关于1949年到1952年国民经济基础好转的情况,教材一笔带过,教学时也不需要做过多的阐释。讲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时,教师可以补充建国之初国民经济的相关资料,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着手恢复经济,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对于过渡时期总路线,教师首先应当补充材料解释“过渡时期”的概念,让学生明确有关的重要历史阶段概念.可以把过渡时期总路线概括为“一化三改”,并分析指出:“一化”是根本目标,即现实社会主义工业化,把中国建设成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三改”是因为当时中国还属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农业、手工业、工商业领域还存在大量非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私有制经济成分,因此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提示: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旧中国的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只占很小的比重,这就影响到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建设。) 2.在讲述“一五”计划的成就时,教师应指导学生识读教材插图《“一五”计划成果图》,总结“一五”计划重大建设成果的产业性质和地区分布上的特点(提示:东北重工业基地和华北及中西部地区新工业基地建设都得到加强,工业布局日趋合理)。应指出1953一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一五”计划的内容之一。 在讲解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农村经济政策,尤其是建国初期的新解放区土改运动,让学生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性,并对中共的土地政策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时间:1953年一1956年底 2.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性质:把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4.评价: ①积极:建立起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改变了国家的经济结构、阶级结构、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制度.为工业化发展开辟道路: ②消极:改造过程中出现冒进、过激行动。所有制形式单一,超越了生产力实际。 师生互动: 在讲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时,应当引导学生结合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和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作用思考:“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为什么要以和平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而且采取‘赎买’政策?” 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近代社会中的一个较先进、活跃的社会阶级,曾掀起了多次具有进步意义的重大运动。对这一经济成分的成功改造,是中国共产党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伟大创举。 对于三大改造的评价,教师应补充说明以深化学生认识:三大改造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化的过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起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也基本确立起来,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 问题探究:我国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提示:解答本题首先在于界定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的事件:1956年底,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在此之前,党和政府建国之初的经济调整,初步恢复了国民经济。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展“一五”计划建设,同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1.正确方针一八大: ①召开:1956年北京; ②内容:主要矛盾变化、主要任务和建设方针: ③评价:结论正确,符合实际,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在实践中未能坚持下来。 2.“左倾”泛滥 ①表现: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原因: 急于求成,摆脱落后的心情迫切;没有经济建设经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左倾”冒进,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速度和规模;受苏联模式影响; ③结果: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民生产积极性严重挫伤;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3.调整恢复 ①1960年冬“八字方针”国民经济转入调整轨道,农村减小生产单位、恢复自留地和市场贸易、停办集体食 堂,城市调整计划指标: ②1962年底经济基本恢复,“文革”之前取得了一系列经济和科技成就; ③隐患是思想领域的左倾错误并未消除。 4.“文革”浩劫 ①原因: 文革是“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给党、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造成严重损失。 ②经济影响: 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国民经济基本瘫痪,面临崩溃,据估计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 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徘徊; 与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失之交臂。 ⑧成就: 周恩来与邓小平主持工作期间取得一定成果。 师生互动: 1.在讲述经济建设的成就和教训时,教师应对中共“八大”予以高度评价。因为它正确地分析了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时的主要矛盾,正确指出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会议内容和理论认识上与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呼应、一脉相承。 2.关丁1958年中共八届二次会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建议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展示一些资料图片或者提供一些音像资料,以加深学生的直观感受和思想认识。 教师应当知道学生总结这些历史事件出现的背景、原因和结果,并指出: 它们都是由于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盲目乐观,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高速度而出现的,其实质是经济领域严重的“左”倾错误。 在其影响方面建议引导学生思考:“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表现在哪些方面?有哪些危害?” 并结合当前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现实来思考和总结这一阶段经济建设中的失误与教训。 3.1959—1961年三年严重困难时期的概况,教材叙述非常简略,教师可以借助一些数据和文字资料说明当时的困难程度。1960—1962年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形势可以简要讲述,重点应解释“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中的调整是当时政策的落脚点、重点,调整的内容是工农业、轻重工业的比例和经济发展的速度。 4.关于“文革”中的经济状况,教师可以交代“文革”爆发的原因:它是政治上“左”倾错误严重发展导致的结果。经济状况总特征点到即可。 最后教师应对建国后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一个总体的概括和评价。 问题探究:在1956—1976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总结? 提示: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表述:1956—1976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史实。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 中共“八大”正确指出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确立了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但1958年确立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接连发动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则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破坏。 1960年冬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符合经济建设实际状况,经济形势逐渐好转。 但是“文化大革命”严重干扰了国民经济建设,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 由此可知,在界定社会主要矛盾、确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和速度、分析社会主义经济的内涵等方面,我们都要结合具体国情,实事求是,并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与时俱进。 (四)历史给我们的教训: ①抓主要矛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生产关系的改造要符合生产力实际;不能夸大主观能动性;经济建设要综合平衡稳步前进;要用经济的方法发展经济;发展模式不能盲目照搬; ③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课堂总结】 本课主要讲述三个时期27年的史实,即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建设的有关史实.其中有成就、失误和经济调整,也有经验教训。 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并领导人民取得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充满活力的政党。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6Mzq777K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