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职业资格
下面是两位中学教师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过程实录 【张老师的教学实录】 【提出问题】复习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拆分,原子重新组合),引出问题:在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变化。那么,在化学变化中,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有没有变化? 【做出假设】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提出
下面是两位中学教师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过程实录 【张老师的教学实录】 【提出问题】复习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拆分,原子重新组合),引出问题:在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变化。那么,在化学变化中,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有没有变化? 【做出假设】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提出
admin
2015-04-27
61
问题
下面是两位中学教师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过程实录
【张老师的教学实录】
【提出问题】复习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拆分,原子重新组合),引出问题:在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变化。那么,在化学变化中,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有没有变化?
【做出假设】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提出假设:(1)增加(2)减少(3)不变
【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小组讨论:根据实验目的和所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实验方案,组织交流评价实验方案.选出可行性方案。包括:
实验1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测量反应前后质量。
实验2蜡烛燃烧,测量反应前后质量。
进行实验:学生依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测定的实验数据。
汇报实验结果:蜡烛燃烧的质量减少: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对结果进行分析。
学生对上述现象产生如下的想法:
①“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少,是由于生成的气体没有被称量造成的。”
②“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因为反应中既没有气体参加,又没有气体生成。”
③“研究蜡烛燃烧反应的质量变化,应将参加反应的氧气和生成的二氧化碳、水一起称量。”
④“如果把蜡烛放在一个集气瓶中点燃,迅速塞上塞子再称,质量可能就不变了。”
【重新设计并完成实验】略。
【提出结论】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保持不变。
思考实验结果是否具有普遍意义
讲述质量守恒发展史
解释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原子的数目也没有增减,所以说,在化学反应的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等于反应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练习巩固】略。
【李老师的教学实录】
【问题引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变?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
【演示实验】
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密闭容器)。
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数据记录
得出结论在这两个反应中,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不变。
【设问讲解】
设问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意义?
讲解18世纪下半叶,生产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科学实验的发展。化学实验室里有了比较
精密的实验仪器,这使化学研究工作发生了质的转变,即从对物质的简单定性研究进入到较精密的定量研究。在该过程中,拉瓦锡做出了重要贡献。拉瓦锡使几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并测定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经过反复实验和分析,都得到相同的结论:化学方法只能改变物质的成分而不能改变物质的质量。这个结论就是现在的质量守恒定律。要想进一步证明或否定这一结论,需要极精确的实验结果。但在18世纪,实验设备和技术还达不到这种要求。后来,不断有人改进实验技术等,以求能得到更精确的实验结果。20世纪初,德国和英国化学家分别做了精确度极高的实验,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小于一千万分之一,这个误差是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之内的。从而使质量守恒定律确立在严谨的科学实验基础上。
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略
【提出问题,学生讨论】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道尔顿认为,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的性质和质量相
同。根据这一观点,结合化学变化的本质,从微观角度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解释。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化,原子的数目也没有增减。所以说,在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等于反应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拓展】
讨论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中的基本规律,也是自然界中的普遍规律。它认为,物质只能相互转化,而不能任意消失或创生。但是,人们在赞美蜡烛高贵品质时,常说:“照亮别人,毁灭自己”,这里说的毁灭自己,是否指物质任意的消失呢?如何解释?
解释并总结略
问题:
根据两位老师的教学过程,说明各自所用教学方法的优缺点。
选项
答案
张老师在化学课堂上以实验创设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意识,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以探究问题为学习动力:李老师在引导启发下分析问题、揭示问题、解决问题。张老师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课程改革要改变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实现这样的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就必须三位一体地融合在具体的学生学习活动中,科学探究性学习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载体。 李老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的方式教学,主要采用了启发法和讲授法。在启发的基础上,讲授法有利于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准确地掌握教材,促进学生学科能力的全面发展。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6OWv777K
本试题收录于:
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教师资格分类
0
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教师资格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下列谱例的主旋律,谱写合唱的第二声部。要求:(1)标记和声功能;(2)根据所标的和声功能,配写合唱的第二声部。
音乐课是人文科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
()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其教学实践中所体现的基础性、综合性、创造性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深受儿童和教师的喜爱。
下面谱例中变化音程的数量是()。
下面谱例中,5~6小节和1~4小节的关系是()。
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规定,为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对课程内容应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总要求,全面实现高中音乐的课程目标,满足学生对音乐的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需求,高中音乐课程的内容结构由六个模块组成,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以下教材截取片段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教师在授课的过程当中通过PPT等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富有人文情怀的课堂氛围,用时二十分钟。试问该名教师违背了音乐教学原则中的哪一条?()
下列关于完满终止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提出问题:(1)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不是淀粉?(2)光是绿叶制造有机物的必要条件吗?(3)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吗?作出假设:(1)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2)光
将乳酸菌的培养条件从有氧环境转变为无氧环境时,下列过程加快的是()。①葡萄糖的利用②二氧化碳的放出③ATP的形成④丙酮酸的氧化
随机试题
下列反射中枢属于非条件反射的有()。
患儿,女,5个月,因发热、鼻塞入院,查体可见体温39.6℃,咽部充血,诊断为感冒,该患儿的护理措施首选()
在设计满足要求并且经济合理的情况下,下列哪种基础的挠曲变形最小?()
在既有公司融资方式下,下列关于项目的资金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有()。
编制进度控制工作细则来指导实施进度控制是控制建设工程进度的( )。
在下列事项中,可以引起所有者权益减少的是()。
下列关于我国选举制度基本原则的叙述正确的是()
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的存在、发展及其地位、作用的认识以及相关的方针政策,经历了一个曲折变化和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把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外商独资经济同个体经济一起作为公
Thepassagemainlydiscusses______.Theauthorwouldmostlikelyagreewithwhichofthefollowingstatements?
Itwasinthesmallhouse______wasbuiltwithstones______hespenthischildhood.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