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述利息率和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理论依据。并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怎样在利息和货币供应量之中进行中间目标的选择。

admin2013-01-10  50

问题 评述利息率和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理论依据。并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怎样在利息和货币供应量之中进行中间目标的选择。

选项

答案首先,说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指货币当局选择的一些能反映货币政策实施进度的指标,通过政策工具影响这些指标,并借助这些指标观测货币政策实施效果。通常认为中介目标的选择要根据以下标准:(1)可控性。即要能为货币当局所控制。(2)可测性。指要有明确定义的经济变量,同时中央银行能迅速获取该指标的数据。(3)相关性。要与最终目标之间存在密切、稳定的相关关系。(4)抗干扰性。中介目标量只能反映货币政策因素的影响。根据以上几个条件,一般选择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其次,分别说明利息率和货币供应量的优缺点。 利率作为中间目标,其可控性、可测性和相关性均比较理想,但是抗干扰性不理想,这是因为作为内生经济变量,利率的变动是顺循环的:经济繁荣时,利率因为信贷需求增加而上升;经济萧条时,利率随着信贷需求减少而下降。然而作为政策变量,利率与总需求也应沿着同一方向变动:经济繁荣时,为防止经济过热应提高利率;经济萧条时,为刺激经济复苏应降低利率。这样,货币政策和市场因素对利率的作用效果是叠加的,当利率发生变动时,中央银行往往很难判断这一变化的结果有多少是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有多少是市场因素作用的结果。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不管是哪一种层次的货币,其可测性、可控性均可以满足要求,就抗干扰性来说,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作为内生变量是顺循环的,而作为政策变量则是逆循环的。因此,政策性影响与非政策性影响,不会相互混淆,抗干扰性也符合要求。问题在于相关性,以 M1和M2两者而言,哪一个指标更能代表一定时期的社会总需求和购买力,从而与最终目标有着更强的相关性?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 最后,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怎样在利息率和货币供应量之中进行中间目标的选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大多选择利息率作为中间目标,而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各国纷纷将中间目标又改为货币供应量。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又放弃货币供应量,转而采用利率。其原因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金融创新、金融管制放松和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使货币定义及其计量的难度大,货币总量与最终目标的关系更难把握,也使货币乘数失去了以往的稳定性,削弱了中央银行对货币总量的控制能力。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8Wza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