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实录片段,回答问题。 案例: 师:大家先自由朗读一下词的上阕,勾画出你认为关键的词句。 (生自由朗读词的上阕) 师:好了,现在有几个问题需要大家快问快答。柳永与知己离别是在哪个季节? 生

admin2021-06-01  30

问题 阅读《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实录片段,回答问题。
    案例:
    师:大家先自由朗读一下词的上阕,勾画出你认为关键的词句。
    (生自由朗读词的上阕)
    师:好了,现在有几个问题需要大家快问快答。柳永与知己离别是在哪个季节?
    生(齐):秋季。
    师:一天中的什么时候?
    生(齐):傍晚。
    师:在什么地方?
    生(齐):长亭。
    师:有哪些意象?
    生: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
    师:这些意象是凄凉的还是使人心情愉悦的?
    生(齐):凄凉的。
    师:好,快问快答环节结束,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一下,根据老师刚才提示的关键词语,为《雨霖铃》的上阕取一个标题。
    (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
    生1:我们小组取的标题是“难舍难分图”。
    生2:我们小组取的标题是“秋意浓,情更浓”。
    生3:我们小组取的标题是“长亭送别图”。
    生4:我们小组取的标题是“寒蝉.柳永.留恋”。
    师:大家取的标题都很棒。既有景,又有意,更有情,生动具体。大家基本上都可以想象出这一离别的景象,寒蝉凄凄切切,一阵骤雨刚停,秋天的傍晚就更冷了,词人想到这一去,归期不知,远方是千里烟波,前路茫茫,再见又不知是何时,顿感凄凉。分别总是让人不舍,让人产生伤感之情,周围的景物都好像被词人感染了,形成了一种萧瑟、凄凉、悲戚的氛围。谁愿意试着把第一句读出这种感觉来?
    生5:老师,我试一下吧。“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读得很不错哦,老师已经能想象到那种秋季傍晚的凄凉画面了。但是“寒蝉凄切”语气稍微再起伏一些,再加些分别时的感情就更好了。还有人愿意朗读一下吗?
    生6:老师,我。“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生有感情地朗读,全体学生鼓掌)
    师:首先你很自信,很勇敢,当然呢,读得也很好,老师听出了你与知己分别时的悲伤,读得很凄凉、落寞,很有感染力。寒蝉呜叫着,好像也知道他们要分离了,故意营造这种氛围。词人恋恋不舍,却被兰舟急切地催促着赶路,你们有过这种离别时被人催促的感觉吗?
    生7:经常有,每次返校离家的时候,父亲都是那个催着赶快上车去学校的人,母亲就是那个一直叮咛嘱咐的人,那个时候,就最讨厌被人催了,千万个不愿意呀。
    师:那你当时是什么感觉呢?
    生7:着急又无奈。离家的车子一启动,眼泪就开始忍不住地流。
    师:对,就是这种感觉。随着大家的成长,你们也终究会毕业,离开学校,老师们也会依依不舍地把你们送走,相信大家到那时也会深有感触。不过,现在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词人与知己分别时,相互握着手不舍彼此,难过得说不出话来的情景。你能用刚才的情感朗读一下“都门帐饮无绪”到“竟无语凝噎”这几句吗?
    生7:好,我酝酿一下……“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
    师:读得非常棒,读出了离别时的缠绵悱恻与恋恋不舍,读出了有千言万语,但静默无声的悲戚,我都有种想哭的感觉。那有谁愿意读一下上阕的最后一句?
    生8:“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师:你刚才读这一句话的时候,脑海中浮现了什么?
    生8:一想到离别,与自己亲近的人天各一方,自己坐在兰舟上,千里烟波,天高水远,苍茫缥缈,那个在岸上挥手的送别之人离自己越来越远,不知道何时能再相见,顿时感到天地苍茫,心情黯淡低落。
    师:真好,画面感很强,你刚才的朗读也呈现了这样一种画面,老师深受你的感染。好,现在呢,老师的情感也酝酿到位了,给大家范读一下词的上阕。
    (师范读词的上阕)
    问题:
请说明教师是如何在高中课堂教学中解决爱情主题的教学难题的。

选项

答案①结合学生实际,化抽象为具体。爱情主题对于高中生来说较为晦涩,教师在教学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时,重点通过朗读,品味语言语势,以读入情,引导学生感悟意境的凄凉与词人离别时的不舍,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有效运用教学资源,将陌生的场景熟悉化,把词人与知己的分别转化为日常生活中学生与父母的分别,想象学生毕业时与老师、学校的分别,更加具有真实性和感染力,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文本情感。 ②情感转移。在指导学生朗读中,为了使学生读出更多韵味,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将离家时的感受带入文本中,调动学生已有的感情经验,产生情感转移,感悟离别场景中词人的不舍、无奈之态。 ③激发想象。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适时询问学生在朗读文本时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置身离别的场景中,体会分别时的苍茫之感。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A0kv777K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