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到:求木之长者,必回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恩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

admin2021-08-12  32

问题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到:求木之长者,必回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恩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请根据以上材料提炼观点,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选项

答案 于未见处探本源 高木参天,树根深埋地下;泉水叮咚,源头活水奔腾;国家安定,道德厚积薄发。事物的本源往往不是流于表面,而是需要我们根据事物发展规律分析归纳,更多的情况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要能够拨云见雾,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即“于未见处见本源”。 鲁迅先生评价《红楼梦》,有“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的非凡论断,也是他老先生“于未见处”理性感知探究文本的研究成果。是啊,一部《红楼梦》,若是从未见处切入,往往能觉察不一般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往往能贴近作者最本真的意图,触摸作者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拨动作者心中最柔软的琴弦。 宝玉遭到父亲毒打,屁股大腿脓血淋漓。凤姐天天去探视,嘘寒问暖,“就是有事缠住了。也要打个花胡哨”。她的面子做得足足的,众姐妹、仆人、丫头个个都不敢落后,生怕落了话柄。唯独黛玉不曾探视。她一清早立在潇湘馆竹荫清清的院子里,静静地对着怡红院那边凝望倾听,露水打湿了她的衣襟,打湿了她的睫毛发丝,眼里蓄满了热泪。她只静静地凝望着,生怕被别人看了去,而且一站就是小半天。黛玉的爱是深深扎根于内心,她只在乎自己的感受,不需要夸张的表演。有时我们看得见的只是假象,是最无关紧要的部分,看不到的那部分才是真情,才是本源。 贾府贾敬老爷驾鹤西归,人们只看到贾珍、贾蓉父子赶到铁槛寺奔丧,“放声大哭,从大门外便跪爬进来,至棺前稽颡泣血,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的确像孝子贤孙,可稍一有空,贾蓉便跑去和两个姨娘打情骂俏,丑态百出。即便是作为素有“凤辣子”之称的王熙凤丈夫贾琏也会趁着凤姐做寿之便,和仆人鲍二家的媳妇多姑娘百般淫乐,还瞒着风姐娶尤二姐。人前一套,人后一套。不管过去还是现在,这样的人还有不少,一旦把这类人放在邈远的时空中去考量,总能引起愤怒的共鸣。所以我们只有擦亮眼睛,了解一个人背后的故事,才能看到一个人的真面目。 如果我们感知事物只单纯地看到或繁华或热闹的一面,就必然会割裂很多因果关联。于未见处探本源,才能见别人之未见,才能把孤立的各点连成线,将孤立的各线连成网,将孤立的各网连成纵横交错的复杂的网络,才能打通所有的关联,抵达事物的本质。

解析 这道题目是一道古文材料题,需要将古文先翻译成现代文,然后再根据文章中的观点进行提炼归纳,最后才能确定主题。这篇文章讲了树木生长需要疏通源泉,那么,国家要想治理好,同样需要找到根源。文中给出了两个重要的根源,一是要道德仁义深厚,二是推崇皇权,居安思危,找到治国的根本。范文先根据魏征的建议提出“不能被眼前的表象所蒙蔽,要于无声处探本源”的观点;接着以《红楼梦》中宝玉生病和贾敬西归的例子论证,只单纯地看到表象,就无法看到表象下的真面目。最后呼应观点,即要“于未见处探本源”。范文结构清晰,直切主题,表达清楚,是一篇审题切题非常准确的佳作。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ALua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