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然后按“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1.日前,我

admin2010-05-17  15

问题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然后按“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1.日前,我国SARS病毒起源研究工作取得突破,研究结果表明SARS病毒来自野生动物。专家们从蝙蝠、猴、果子狸和蛇等数种野生动物体内检测到冠状病毒基因,已测出的病毒基因序列与SARS病毒基因序列完全一致。据此,调查组认为SARS病毒或类SARS冠状病毒可能存在于部分野生动物体内。这对那些爱吃野生动物的人敲起了警钟:今后野生动物还能吃吗?长期以来,猎杀、经营、偷吃野生保护动物现象在我国部分地区屡禁不止,野生保护动物面临被杀光吃绝的危险。
   2.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香港大学发布其研究结果称,“从果子狸标本中分离出的 SARS样病毒经基因分析证实为人类‘非典’病毒前体”。一时间,野生动物似乎成了传播“非典”病毒的元凶。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流行病与微生物研究所所长杜新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转述了世界卫生组织对“非典”病毒来源于野生动物这一结论的质疑。
   杜新安曾参与我国发现“非典”冠状病毒的攻关战役。他转述说,尽管科研人员在野生动物标本中取得了一定证据,但是目前还无从断定到底这种病毒是动物本身携带的,还是从其他动物或人类感染的。
   3.记者查找到世界卫生组织官方网站上的有关信息。世界卫生组织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深圳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香港大学的研究结果首次证明“非典”病毒存在于人体之外;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几点疑问:首先,目前的样本都取自一个市场;其次,动物与动物之间的病毒传染可能性也有待研究,因为这些被取标本的果子狸有可能是被其他携带“非典”病毒的动物感染。因此,世界卫生组织网站文章认为,目前对野生动物在“非典”病毒传播中所起的作用做结论为时过早。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科研处一位孙姓研究员也认为,科学家目前的研究结果只是锁定了“非典”病毒来源的几个“疑凶”,还需要更进一步大量的工作来为这些疑凶一一“验明正身”。但是,为安全起见,专家们和世界卫生组织建议饲养或屠宰这几种野生动物的人们应该谨慎对待,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
   4.据报载,杭州市民钱某生喝蛇血“进补”,不想“补”出了鞭节蛇虫病,住院3个多月,花费2.7万元,体重骤减15公斤;1998年,哈尔滨市有10多人吃蝗虫、甲壳虫引起过敏反应,经抢救才脱险;我国西北某地曾因吃旱獭,导致鼠疫,幸被及时控制。
   一些喜欢吃蛇肉的人,喜欢用蛇胆浸酒或用酒与蛇血混着喝,更有甚者还生吞蛇胆,生喝蛇血。他们觉得这样有清肝明目、解毒活血的功效。据一位长期从事中医研究的专家介绍,鲜蛇胆有促进消化和解毒功能,但盲目吞服鲜蛇胆,非常容易损伤人体内部器官,还会导致肝、肾功能衰竭。
   5.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教授华育平说,灵长类动物、啮齿类动物、兔形目动物、有蹄类动物、鸟类等多种类野生动物与人共患性疾病有100多种,如:狂犬病、结核、B病毒、鼠疫、炭疽,人一旦染病,身上将出现脓疤、水肿和痈,并且病毒还会侵入人的肺或肠胃。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科普宣传处处长赵胜利说,人们食用的野生动物,大多生存环境不明,来源不详,卫生检疫部门又难以进行有效监控,许多疾病的病原体就在对野生动物的猎捕、运输、饲养、宰杀、贮存、加工和食用过程中扩散、传播。由于病体罕见,人吃野生动物染病后,要么诊断不清,要么难以治疗,甚至稀里糊涂丢了命。中科院院士、肿瘤和艾滋病毒研究专家曾毅教授介绍说,科学研究表明,艾滋病毒最早来自非洲的灵长类动物(猴、猿等)。许多动物携带的病毒、寄生虫寄生在动物的肌肉、血液、内脏里,煎、炒、烹、炸、煮根本奈何它不得。
   6.时下,在一些地方,野味成了饭店、酒楼招揽食客的招牌。蛇、鹿、能、鱼、兔子已成为餐桌上的美味,就连蝎子、蚂蚱,也难逃煎、炒、烹、炸的厄运。殊不知,盲目的享受,片面的高消费和不恰当的饮食文化,带给人们的却不只是口福。
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联系实际,语言流畅。

选项

答案 革除饮食陋习势在必行 “天上飞的不吃飞机翅膀,地上跑的不吃汽车轮胎,四条腿的不吃桌子,两条腿的不吃同类”,这曾经是广东人津津乐道的人生一大快事,也是其他一些地方以“好有口福哟”羡之叹之并竟起效仿的美食时尚。然而,这一切注定将因“非典”的突如其来而改变。一道道禁令、一条条法规、一声声倡议、一串串反思,政府和公众发出日渐一致的和声:将贪嗜生猛野味的所谓“美食文化”打入饮食陋习的另册。 从几年前不断有科学家提醒野生动物携带有许多人类未知病毒,人类宜慎食野味,到抗击“非典”期间政府有关部门当机立断,全面禁食野味,发生如此明显的质变,实因SARS病毒引发,甚至不妨再具体一点说,因果子狸的被“揪出”而加速。 贪嗜野味之风何以如此盛行?其根源何在?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跨省市调查表明:在对“吃野生动物的原因”的回答中,选择“相信能增加营养或有滋补作用”的占45.8%,有38%的人“因为好奇”而吃野生动物,还有近16%的人只不过是“为了显示身份”去吃野生动物。换句话说,有近一半的人相信“药食同性”的饮食文化传统,迷信“药补不如食补”。事实上,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来说,市场上琳琅满目的食品,完全能满足人们的食补需要,不需要滥食野生动物。 “食色,性也。”在衣食足、仓廪实的年代,人们追求一点美味佳肴,本无可厚非,但无论哪种感官享受,都要根据社会和自然的基本法则而适度节制。人性是需要一些操守和克制的,无底线地放纵自己的感官欲望,不负责任地追逐畸形消费狂潮,势必论为纵欲主义的奴隶,给社会和自然带来灭顶之灾。另外我们还需要反省的是,对自然多一点敬畏,对动物多一点友善。中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栖息着4400多种脊椎动物和20多万种无脊椎动物。然而,国人近年无节制地捕杀食用野生动物的恶果,是野生动物种类的急剧减少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巨大破坏,以及各种已知或未知的动物疫源性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全球的今天,一场“非典”灾难不仅督促我们要与动物王国之间建立平等、尊重、呵护、和谐的“友谊”,而且督促我们从更广阔、更高远的文化视野,重构人类与整个大自然“天人合一”的新境界。 亘古以来,自然界运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生物之间相生相克,“生物链”是由不断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形成的,人其实也是自然“生物链”中的一环。在人类的早期,人是无能的、脆弱的、渺小的,对自然界充满敬畏。然而,生产力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让人变得越来越自信,乃至狂妄自大。100多年前,恩格斯曾经告诫: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遗憾的是,人类并没有深刻理解恩格斯的警告。 科学规律忠告我们,当人类饕餮一些飞禽走兽,山珍海味之时,殊不知同时就打开了“潘多拉”这个魔鬼的盒子。发动灾难的病毒的宿主,今天可能是果子狸,明天就可能是穿山甲,后天又可能是眼镜蛇……。最可怕的不是这些野生动物,而是人类自身的“入侵”行为。环保的我们、文明的我们、法治的我们,不要再打野味的主意了——约束我们的胃,管好我们的嘴!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BD8e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