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职业资格
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dmin
2017-08-14
33
问题
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选项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答案
D
解析
题干内容是不同历史时期对亲子和养子财产占有罪名的变化,没有涉及亲子与养子的权利问题,故A项错误;题干体现的是对待养子与亲子态度趋同,但不表示血缘亲情逐渐淡化,故B项错误:养子也属于家族成员,养子与亲子财产同样体现宗族利益,故C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结合题意,西晋时对养子的政策与亲子相同,可知是认可养子的名分和与家族的伦理关系,故体现的是伦理观念的强化,故D项正确。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Bkxv777K
本试题收录于:
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教师资格分类
0
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教师资格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素材,回答相关问题。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发现铁能将铜从某些含铜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在宋朝,利用这个反应冶铜的生产已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即把铁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以置换出单质铜。这种方法是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问题:
化学教学情境设计的常见途径可能有()。①从学科与生活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境②从学科与社会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境③利用问题探究创设情境④利用认知矛盾创设情境
学校中教师间的听评课是最常见的教学研讨活动,其目的是()。
化学键使得100多种元素组成了世界的万物。下列关于化学键的叙述正确的是()。
教师在进行“二氧化碳的密度”教学时,设计了如下活动,教师给出实验研究方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收集两小瓶二氧化碳,先用一小瓶二氧化碳熄灭下层火焰,而上层蜡烛继续燃烧,再用一小瓶二氧化碳熄灭上层火焰,观察现象,解释原因,该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属于()。
某教师为了让学生们认识到只有学好化学知识,才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展示“南极臭氧空洞”的图片、环保部门对大气检测的资料片,以及机动车辆尾气排放图片、工厂排放废气而产生“浓烟滚滚”的景象等。该情境属于()。
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试题】Mg(OH)2沉淀能溶于NH4Cl溶液的原因是________。【考试结果】有39.4%的学生提交的错误答案是:NH4Cl水解呈酸性,NH4++H2ONH3·H2O+H
案例:自由落体运动演示实验:羽毛与小球在真空管中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同时落地的情境。师生讨论……师:通过分析,我们知道了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具有从同一高度从静止同时释放将同时落地的特点。除了这样的特点,你们还想了解其他的什么特点
国际单位制的七个基本物理量中,除了长度、质量、时间、热力学温度外,还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对如何突破“居民和聚落”教学重难点,王老师做了如下处理:(1)从教材中“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得出不同阶段人口增长速度不一样,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是难点,学生此类知识基础不够,若换成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的动画,学生从动画中可以很容易看出
随机试题
研究问题、目标和意义应当在研究报告的()部分提出。
某商店准备下个月的某种饮料经销,据统计,饮料的日需求量为70,100,130箱三种情况之一。已知这种饮料进价为5元/箱,零售价为8元/箱,若当天不能售完,则第二天可以以4元/箱售完。为获得最大利润,商店每天应进多少箱饮料。(1)写出信息表。
试述内容和形式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入汤剂宜另煎的药物是
患者男,70岁。因患有吉兰巴雷综合征引起呼吸肌麻痹行气管切开。在护理该患者时,病室温度应保持在
患者,男性,42岁,反复喘息发作10年,加重5天入院。查体:双肺散在哮鸣音,诊断支气管哮喘。健康指导中,预防哮喘复发的措施是
A市拟新建一座规模为处理能力10万t/d的城市污水处理厂,该项目建成后将收集该市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其中工业废水占40%。拟建工程分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工程)和污水处理厂相配套的城市污水收集系统、截流干管、中途提升泵站等设施,该污水处理厂采用二级生化处理
为提高交易效率和有效控制基金管理中交易执行的风险,基金采取()。
甲:我们仍然不知道机器是否能思考,计算机能够执行非常复杂的任务,但是缺少人类智力的灵活。乙:我们不需要更复杂的计算机来知道机器是否能够思考,我们人类是机器,我们思考。乙对甲的反应是基于对哪一个词语的重新理解?()
()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最新回复
(
0
)